|
1948年的11月4日,蒋介石在南京总统府那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在座的有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傅作义、张治中等高级将领。
这几天的天气总是那么阴沉,让人感到压抑烦躁。会议上的气氛更加沉闷,一个个情绪都那么低落,各位将领的心情从来都没有今天这么沉重。傅作义心事重重,张治中一言不发,只有何应钦、陈诚和顾祝同还算好一些,各自都发表了一些高论,并说了些不服毛泽东、朱德的话,表示决不甘心失败,中原决战定要扭转局势。
确实,不能埋怨这些将领们无能他们在中国还都是数得着的军事家,各自都是有名的将才。胜败乃兵家常事,一场战役,要有最高指挥的决策,还有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配合,怎能说他们这些人无能呢!
也不能怨他们不服气。在这场战争打响的时候,他们仅正规军即有四百三十万。加上陆续补充的三百多万,实有八百万!卫立煌、胡宗南、刘峙、白崇禧……,各据一方,可说是兵强马壮,将有良才,粮草充足,装备精良。对付那么几个小米加步枪的共军游击队,还不是手到擒来!
如今,共军游击队虽然增到了二百八十万,他们却依然还有三百六十万,仍然是他强我弱,至少也可算是势均力敌,怎能注定他们要打败仗呢?怎么能让人服气呢?怎么能连地盘都守不住!
谁知事与愿违,地球总不按他们想的转。东北已失,华北难保,中原形势吃紧。几十万解放大军已逼近徐州……
徐州地处苏、皖、鲁、豫四省交界,南屏京沪,北通冀鲁,为华东、华中交通枢纽,系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更要紧的,它是南京政府的门户,门户丢掉,后院亦难保了!
蒋总统召集他这群臣大将,就是要商讨看好大门保住后院的对策。可这些将领们一时又想不出什么绝招,蒋总统只好宣布他的安排:命刘峙、杜聿明为这次徐州大会战正副总司令官,驻守徐州。徐州东至连云港,由黄伯韬兵团据守;徐州西至商丘,由孙元良兵团把守;徐州南北大门,由李弥与邱清泉两兵团把守。另外,命黄维兵团于确山、马店集结,东进支援。一个徐州城,四面八方布下八十万重兵堵防,可谓固若金汤,万无一失!最后,蒋总统以坚定不移的口气命令:
"拚死一战,坚守中原,愿诸位与徐州共存!"换句话说,即是:若徐州失守,请诸位不用再活着来见我。不成功,则成仁!
共军布下了多少人马呢?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合起来是二十三个纵队、五十五万人,另加地方武装四十万。这地方武装装备很差,决战双方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悬殊,可以说仍是势均力敌,不相上下。再说,一方在守,一方在攻,一夫当关,万夫难开,守的一方应该有更大的胜利把握。
一场中原大会战,就这么准备停当了。好像是双方协商好了的,说了一声:来吧,咱们在这儿决一胜负吧!于是双方的重兵便都集到这儿来了。这个战场的范围:东起江苏的海州,西至河南的商丘,北起山东的临城,南达安徽的蚌埠。如果是能站在卫星上来观战(因为站在城头是不会看到的),那就会观赏到,这是自古以来,空前的、激动人心的一场大决战!
双方的将帅们并不用跨上战马,挥起大刀,赤膊上阵。也不单单凭了他们的勇敢和武艺,而在很大程度上要决定于他们的智慧。战场上少不了有血与火的拼搏,更不可少的是指挥者的智慧与才能!谁胜谁负,现在恐怕要看看他们各自的打法。
共产党一方的前线总指挥部叫前委,邓小平任书记,其他将领还有刘伯承、陈毅、粟裕……国民党一方即是刘峙、杜聿明……各自的背后又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蒋介石等。
所不同的是共产党一方发动起二百万民工支前,达到了一兵二民或三民。一个士兵所需弹药粮草,平均有两至三个民工负责运输。而且这些民工像战士一样,积极支前。周围的老百姓,不上前线的也在为前线服务,四省的老百姓合起来,不止是千万了!这叫做民心所向,也是决战胜负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国民党一方却缺乏这一方面的力量。这是没法子的事,他们无法做到这一点。
炮声还没有打响,那千百万老百姓已经行动起来了。在偌大战场的四周,在四省地界那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人声鼎沸,马车、牛车、手推车,车轮滚滚;粮草队、弹药队,还有担架队,如奔腾的洪流,涌向淮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