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中所写主要人物的经历,主要是在这一个阶段当中的一些事情,而不是他们的全部历史。
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即这场国内战争的大决战阶段。有人叫做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阶段,中共获取胜利最多最大而又发展最迅速的"全盛时期"。因而书中记下了这些主要人物在这一阶段的一些生活,同时也主要反映了他们的功绩。正因为不是全部,便不能以此来决定和评价这些主要人物一生的功过是非。同时也不能因为某一位人物以后发生了什么过错,而把这一阶段的功绩抹掉,这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应该客观地公正地对待与评价我们这些伟大的先辈人物。
五大书记中的"任胡子"去世最早,书中做了简单交待。其次便是刘少奇的不正常之死。因为这已是建国后多年的事,我在《青山遮不住》一书中,写了他被江青等人迫害致死的过程,以及他一生中的主要奔波和周折。还有不少次要人物,也都只写了他们与本书有关的事情。
还想说明,作者尽了最大努力,来保持这本书中所写事件的真实性。不仅是艺术的真实,而且是历史事实的真实。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还有,作者认为写现代领袖的小说,不可以随便编造,不能够随意想象,必须要尊重历史事实。
因此,书中的人物,不管大小,不管主要次要人物,全部是真名真姓,真有其人。书中情节,不仅大的事件,而且小的事件,包括绝大部分的细节,都是真实的。如领袖和将军们的对话,有不少都是原话,有的是照原话的意思记下来的。
除了对素材进行过加工外,大量的工作是搜集整理和素材提炼。还有,有的细节,两个当事人却讲得不大一样,照谁说的写呢?无论照谁说的写,总有一个人会说不真实。那就只能由作者分析裁定。
为了这本书的真实性,为了有选择的余地,作者从建国初即开始搜集有关资料。除了保存、阅读和摘记有关历史资料、纪念文章、回忆录等,还做了大量的采访工作。跑遍了二十多个省的许多地方,去寻访在西柏坡、在领袖身边、在中央机关工作过的人,包括五大书记的亲属、秘书、参谋人员、警卫员、卫士、司机、马夫、炊事人员等,凡能找到的都尽力去找了,人数在百人以上,行程达数万里。
西柏坡是我的故乡。我的家就住在这个小村里。1947和1948年我便见到和听到了不少有关五大书记的生活与故事。因为他们当时都是我的"乡亲"和邻居。主席住在三叔家,任弼时住在大叔家,周副主席住在二爷家,少奇住在大爷家。朱总原来也住大爷家,后来搬进新建的石窑洞。
有一次采访,我片断地作了些记录,今抄录于此:
11月20日。来到北京。先找到孙维世家。见到了她的丈夫金山和她的妹妹孙新世,还约来了周总理的秘书何谦。一连谈了三个多小时,谈的人声泪俱下,听的人也满面泪流。要不是已到深夜,再有三个多小时也决不可能谈完的。
接着来到任弼时家,访问了他的夫人陈琼英及其子任远远。然后是两次来到董必武家。董老是国家副主席,却住在居民区的小胡同里,虽是独门独院,却决不会让人想到这是副主席的"官邸"!
还找到了朱总的秘书潘开文、周总理的卫士长成元功、主席的警卫员阎长林、中灶管理员、朱总的司机等,他们都提供了不少情况。
11月26日。由北京来到长春。踏着稀有的深雪,冒着少见的严寒,在这个生疏的城市里,好不容易才找到任弼时的警卫员邵长和。他从撤离延安那天讲起,一直讲到西柏坡,又讲到北京。他的记性真好。听的人都忘记长春的天寒地冻了,心里倒有一点儿热!
12月3日。由千里冰封的北国,一下又来到遍野绿色的天府之国。田野上到处还是庄稼和蔬菜,杜甫草堂旁边的菜园里,一个年轻人光着膀子、赤着脚,只穿条小短裤,在给白菜挑肥灌水呢。祖国南北气候差异如此之大!
来成都要找的人,寻到住,处一打听,说是调回北京了。幸好有位热心人,又帮忙细打问,说在灌县。到了灌县,连说的那个单位都没有!怎么办?没抱希望,跑进驻军单位去打听。事有凑巧,一同志说:"你找的人是我们政委。已调××研究所了。"很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了曾在西柏坡中央机关工作的汪导海,如今是这个研究所的所长。他除了介绍情况,还让打字员立即给我打出两份资料,这便是主席"挥笔扫顽敌"的那两篇报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