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柏坡这里,早为毛泽东准备好了住处。
这是一所特殊的、较好的房子。别人住的,包括少奇、朱总、周恩来等,都是老百姓的坯房,惟独这一处是专门新建的,而且未用一块土坯,未用一根椽檩,是用山上的青石砌的。形状像三眼并排而又相通的窑洞。洞壁、洞顶都用白石灰抹过,又粉刷一新。位置在少奇等人住处的后沟,只隔一道不高的长有古柏的山坡,可以从山坡底下凿穿的房空山洞照直走过去,也可以往西不过百多米的山嘴处转过去。
房子坚固安全,决不会被人掏开窟窿,枪子和弹片也绝对穿不透这厚厚的石壁。而且环境优美安静,房子四周皆是长有古柏的山坡,房前除了有块平地,不过二十米便是防空的山洞。房子西侧,靠近沟口的地方有几间新华社的住房。新华社往南,也就是转向古柏前面的山嘴处,有座新盖的中央小礼堂……一切都方便得很。
主席在陕北转战一年多,又千里迢迢渡黄河翻太行,来到河北,也够辛苦的,一直连个安定的住处都没有,到哪里都是借老乡的窑洞或土坯屋凑合。现在,由西北战场转移到华北战场,虽说仍在战争中,因形势好转,有了稍稍安定的条件,而且不久又要指挥更大的战役,这个几百万军队的总司令部,是该有这么一个地方——不是临时借用的,能给北风吹破的"茅屋"。
这所就地取材的石砌房,跟就地取材的土坯房,仅就是个土石之差,仅就是比老百姓的坯房坚固了一点。房子里面无非仍是借用的几件桌凳,和一张木板床,别的什么设施也没有。建房的人大概是考虑到了,标准再高了会挨主席批评,甚至他会不住的。盖成这个样子,恰到好处,说不上好,更不能说过分,主席会愉快地住进这里工作和休息的。
毛泽东由阜平来西柏坡的途中,因为抢救小孩耽搁一会儿,赶到这里已是半下午了。他在少奇和朱总住的院里先休息吃饭,然后去看给他安排的住处。看完以后,他没说好,也没说不好,别人看着他还挺愉快,正要给他把东西搬进去,他却说:"我不能住那儿。 "
少奇、弼时、周恩来等都劝他住那儿,他却说,他另外看中了一个住处。
在任弼时住的西隔壁有几间房。两间北房,两间西房,东面即是弼时住房的墙壁。不顶点儿个小院子。主席看中的就是这里!他说:"总司令跟少奇住一起太挤,后沟新房那里还安静些,总司令年纪大了,请他搬那里住吧!"
主席这一说,大家便明白了,他不是看中了前边的土坯房,而是要把好房让给别人。都想再劝他,可又全都知道他的脾气,在这些事上,他既已这么说了,就不会改变主意。总司令说他住得很好,不要搬了,请少奇去吧。少奇自然也不去。最后还是大家把总司令劝去了。
毛泽东住进的这两间房,原本是让鬼子烧了房顶,只剩下几堵墙壁,不久前在原有的残墙破壁又棚起了顶子。这样的房子还比不上原来老乡的住房。他却说:“这比在陕北时好多了!”
这小平房比陕北的窑洞住着敞亮一些。向阳的两间,东间做办公室,西间做寝室;西厢房做浴室和卫士人员的住处。这是个单独的小院,环境也还幽静。前面一大片苇田里,有不断的“苇吱啦”鸟的叫唤声,后面柏坡顶上有燕子和黄莺的唧啾,往南再瞭瞭这块广阔的稻田与奔向大平原的滹沱河,心中会产生一种宽阔敞亮、奔腾不息和欣欣向荣的感觉。所以,毛泽东甚感心满意足。他对少奇说:“你们选择的这个西柏坡,是个理想的总指挥部!”
少奇懂得他这句话的意思。不仅是它的风光美,更主要的是它的地理位置、交通与四周的环境。“总指挥部”是侧重指挥解放战争来说的,自然也包括了中央的其它工作,即中共中央的地址选择。
至此,前委、后委与工委的“三套马车”即告结束,拉着中国历史车轮迅速向前推进,是三套车变成的一套车!小小的一个西柏坡,成了一个大国的政治中心,成了几百万解放大军的总指挥部!
战争形势迅速发展。正如周恩来说的,这场“爬山运动",不管山有多高多险,路程如何曲折艰难,经过几个回合的拼搏,已经爬到顶了。然后是一个转折,要居高临下,那将要变成排山倒海之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