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德泰指挥第四中队攻打八道沟金矿期间,延吉县委召开会议,调整了延吉游击大队领导成员,林胜奎任大队长、朴吉任政委、王德泰任参谋长。
延吉县游击大队越战越强。据日伪统计资料,1933年度延边四县游击队与敌人交战120余次,其中延吉县游击队与敌人交战50余次。为了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王德泰向林胜奎大队长建议,“歇人不歇枪”,将游击队分成若干个战斗小组,轮流出击敌人,打小仗、搞偷袭,打几枪就撤。这样一来,一支枪可顶两支或三支用,克服了人多枪少的问题,可以使游击队指战员有较多实战机会,尽快熟悉战场环境,减少部队伤亡。
做为参谋长,王德泰担起了协助林胜奎大队长指挥延吉抗日游击大队作战的责任。他知道,要带领队员们去同强大的敌人战斗,胜利是最好的战斗动员,要胜利就要慎战、巧战。他在童长荣书记那里学到了游击作战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他学习看地图,向参谋人员学习图上作业和制作沙盘,当好参谋长先从参谋做起。他向大队长建议,每战都要总结经验,胜要知道胜在哪里、败要知道败在哪里,在实战中提高各级指挥员的作战能力。他和大队参谋人员一起研究游击战法,围绕十六字诀分析怎样凭借有利地形伏击敌人、怎样以较少的兵力袭扰杀伤敌人,怎样机动灵活攻取敌人据点,怎样以少量消耗多缴获敌人军用物资等等,强调情报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中队要建立多条和大队部的交通线,要求每战之前要开诸葛亮会讨论战法,要打明白仗。
8月28日,延吉县八道沟抗日游击区的烟集岗、新昌洞、头道沟、龙水坪、富岩洞、长财村等地遭到日伪军警数百人的“讨伐”。王德泰获得情报后,在大队长林胜奎支持下,游击大队主力跳到外线隐蔽待机,提前布置群众转移,进行坚壁清野,让敌人占据了一个个空无一人的村庄,找不到一粒粮食,找不到一只家禽、一头牲畜。敌人地形不熟,没有向导不敢进山,只敢在村庄之间的山路上封锁交通、设卡检查,可是一个人影也没有,如同闹剧。
当敌人驻扎下来,游击队员夜里用铁桶燃放爆竹,让敌人以为机枪响了;把长长的落叶松杆子抹上煤油,杆顶绑上炸药,一根一根连接起来慢慢推到敌人住的房子跟前,点着煤油,顿时蹿起一溜火线,“轰”的一声炸塌了房子;让射箭又远又准的队员和神枪手、投弹手组成小组,趁夜色摸到敌人驻地,箭头点着火种射向敌人的屋顶,让营房着起火来,等敌人出来救火时趁乱射击和投弹,火光使敌人在明处,而火光里敌人更看不清暗处,偷袭得手,队员们可以从容撤走。
针对日军采取的“设置眺望岗哨”、“封锁交通道路”、“骑兵来回穿梭巡逻”、“步兵追击跟踪”等反制游击队的战法,王德泰利用战斗间隙到队员们中间开诸葛亮会,让大家七嘴八舌出主意,用集体的力量研究战法,派出精锐的战斗小组,见招拆招,展开小组偷袭,让敌人耍小聪明吃大亏。
敌人“设置眺望岗哨”,发现人影就吹哨报警,游击队成立三人打哨兵小组。一位神枪手夜里靠近敌人的瞭望哨,选好射击位置,其他二人故意暴露行踪,等到敌人哨兵吹哨报警暴露位置的时候,开枪射击,打了就走,随后敌人只能气急败坏地向茫茫夜幕胡乱开火。打哨兵小组一夜之间两次行动,敌人哨兵一死一伤,折腾得敌人哨兵不敢再吹哨,改为不时放冷枪,躲在哨位嚷嚷“快出来吧,老子看见你啦。”靠瞎咋乎壮胆。
敌人“骑兵来回穿梭巡逻”,游击队晚上挖掘陷马坑。第二天骑兵巡逻,军马蹄子陷进坑里,骑兵摔出去往往受伤,有的甚至丧命,军马小腿绊折,治好了也不能再上战场。有的地段游击队埋上打野猪的夹子,专夹马蹄子,踩上就骨断筋折,成了废马。骑兵和军马生死相依,骑兵失去战马就丧失了机动性,日军骑兵眼见军马屡屡受伤,再不敢骑马飞奔,改为骑马慢走,手里拎根长棍子,发现路上有新土就戳一戳试探一下。
敌人“步兵追击跟踪”,游击队就用木板做个假鞋底,人往东走脚印朝西,让敌人摸不清头脑。敌人的步兵沿着脚印追了好几里地,发现不对劲儿,掉头再追就离得远了。敌人改为沿着倒过来的脚印追踪,队员们把假鞋底解下来,正常行走,敌人又摸不清该追不该追了。
骡马是运输的畜力,跑的快、运的多,王德泰命令几位身强力壮的队员成立袭击组,守候在敌人运输的必经之地,专打拉车的骡子、马匹。敌人强迫征用骡马和大车,骡马死伤不给照价赔偿,还回来的死伤骡马只能吃肉,老百姓恨得背地里骂日伪军不如牲口,都把骡子、马匹藏了起来,敌人再征用马匹、骡子找不到了,只好改用牛车,慢慢腾腾往前晃,让敌人的运输更加困难,一些物资被游击队趁机烧毁。
游击队频频袭扰,搅得敌人坐立不安,好像到处都有游击队,却癞蛤蟆吞天无从下嘴。敌人烧毁游击区村庄的房子泄愤,可是烧完房子面对废墟却没有任何获胜的喜悦。敌人急于和游击队作战,不料到处扑空,成天打转转,白天空跑路,晚上不敢睡,各个累得腿酸脚痛、焦头烂额,各个脾气很冲,窝一肚子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