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1月,日伪军警在延吉成立以佐藤为司令官的“讨伐军司令部”,制定所谓《治安肃正计划》,策划同年11月至第二年春天分两期调集重兵,向东满各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大“讨伐”,妄图彻底扑灭愈燃愈烈的抗日烽火。
从11月中旬开始,敌人动用 3000余名日军和大批伪军、伪自卫团,采取各种针对我军游击战术的防、堵、围、追、截等手段,疯狂围剿抗日游击根据地军民。
日伪军分兵四路向四县游击根据地进攻。一路向小汪清根据地进犯;一路向延吉县王隅沟、石人沟、三道湾根据地进犯;一路向珲春县大荒沟、烟筒砬子、南沟根据地进犯;一路向和龙抗日游击根据地进犯。其中,进犯延吉县王隅沟、八道沟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敌人兵力达700余人。
为粉碎敌人的进犯,刚刚担任军事部长的王德泰,在东满特委领导下,指导各县游击队协同作战,成为指挥东满反“讨伐”斗争的主要军事将领。
王德泰针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提出了内线与外线结合,迂回与伏击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的战术思想。要求各县游击队谨慎初战、战则必胜,以挫敌锐气;要求不做固守,不暴露实力,利用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战机打击敌人;要求战斗结束迅速撤离,不得庆祝,到远离敌人的偏僻村庄隐蔽待机。
王德泰的战术思想虽然使少数游击根据地与一些游击区遭到敌人破坏,一些来不及转移的群众受到蹂躏,部分村庄敌人烧毁房子、抢夺粮食牲畜等造成较重财产损失,但是敌人始终找不到我军主力,疲惫了敌人,使敌人士气低落,为我军反击创造了条件。
我军采取零打碎敲的战法,白天黑夜袭扰敌人,不断造成敌人伤亡,导致敌人士气低落;我军坚壁清野,敌人抢到的粮食不足果腹,使敌人携带的粮食渐渐告罄,形势逐渐向有利于我军转化。我军内外线积极求战,很快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汪清县游击大队先是正面阻击敌人,继而将主力转移到敌后,跳到外线与敌周旋,乘虚袭击敌人据点,连战连捷,使前来“讨伐”之敌不得不回兵救援,“讨伐”计划遂告破产。
珲春县游击大队开始时与敌血战,消耗大量弹药,抵挡不住,被迫后撤,一度陷于饥寒交迫的困境。游击大队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派出小股部队主动到敌后袭扰,攻据点、截货车,打断了敌人的运输线,迫使敌人不得不撤退。
和龙县游击大队采取伏击与迂回战术,连续伏击致敌伤亡,迂回袭扰乱敌军心,给日伪军“讨伐”队以应有的惩罚,让敌人打却找不到对手,守又不堪其扰,只得无奈退兵。
为打破敌人的“讨伐”,加强延吉县游击队指挥力量,东满特委决定由王德泰兼任延吉县游击大队政委,指挥反“讨伐”斗争。
形势十分严峻,敌人进犯到抗日游击根据地腹地,见人就杀、见房子就烧,甚至抢走了抗日武装保存的炸药,把游击队压缩在狭小区域,有被包围的危险。
王德泰和延吉县抗日游击大队的金顺德、南昌益等研究决定,以退为进,分路歼敌,联合反日部队共同打击敌人。
一部分游击队主力跳到外线,寻机歼敌,牵制敌人。很快,游击队员40人袭击了南柳树河森林保安警察队,毙敌6名,缴获步枪20余支、手枪2支和许多弹药。外线作战搅得敌人惶惶不安。
一部分游击队主力联合反日部队在内线作战,选择有利地形伏击敌人,威慑敌人。几天后,游击队截获情报,敌人要进犯依兰沟,由日军大尉藤本担任指挥,主力是伪警备队一个连,装备较差。王德泰觉得这伙敌人属“讨伐”队的二流队伍,我军出击有打退敌人的把握,决心打一仗,在内线给敌人形成威慑。
王德泰立即派人和救国军联系,同时沿敌人进犯路线观察队形。敌人是狡猾的,屡次遭到我军伏击,对通过适合伏击的高山河谷十分小心,每每派出尖兵侦查,还要组织兵力登山掩护,小心翼翼生怕掉进我军陷阱。
王德泰选择了一处不适合伏击的地点进行首战,在首战地点前后另设了两个伏击战场,准备首战之后立即撤离,诱敌追击,在伏击战场予敌杀伤,如敌不追,选择后撤,另一支部队在敌人通过后进入预设战场,伏击后撤的敌人,让敌人逃不出游击队的手掌心。
11月15日,王德泰命令延吉县抗日游击大队与救国军联合行动,在依兰沟合水南鸡村道路两侧埋伏。这里视线开阔,是一片沼泽,水洼还没有冻住,行动不便,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不会在这里设伏。
敌人进入埋伏圈,我军几十名队员以塔头墩做掩护发起攻击,子弹呼啸着射向敌人的行军队伍,毙伤敌人多名。日军大尉藤本是军校出身,作战讲究依照操典,见游击队员在沼泽地里设伏攻击,忍不住笑出声来。东满的农民拿起枪来和大日本皇军对抗,实在不足为虑,他们都是没有任何军事常识的傻瓜,只能做皇军屠宰的羔羊。
果然,“讨伐”队开始还击,游击队就怕了,纷纷向后溃逃,不断有游击队员掉进水洼里,浑身水淋淋的乱跑,远远就能看到飞溅的水花。
藤本大尉命令追击,可是游击队员逃命跑的极快,眼看追上了又拉开了距离,接着再追,突然两侧枪声骤起,一会儿工夫就伤亡好几个士兵。藤本大尉这才想起观察地形,两侧是山谷,中间一条窄路,正是适合伏击的地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