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4月,中共东满特委召开会议,决定宣传部长王中山为东满特委代理书记。这是童长荣牺牲后,东满党组织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之一。
王中山出生于延吉县农村,当过长工、做过劁猪匠。他于1931年2月入党,党组织做为工农分子重点培养。1933年1月,任中共延吉县委书记,9月,任中共东满特委委员、宣传部长。
担任代理书记以后,王中山在军事斗争中支持王德泰等将领加快了独立师的发展步伐,积极推进部队正规化建设。由于特委机关遭到敌人冲击,6月2日,中共东满特委在延吉县王隅沟南沟召开会议,组建东满特委临时执行委员会,表决王中山任书记,李相默、王德泰、朱镇为执行委员。这次会议,使王中山成为东满革命运动和武装抗日斗争的主要领导人。
王中山为人敦厚诚恳,没有文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在临时执行委员会工作中倚重共青团满洲省委特派员钟子云,认为他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
钟子云年纪轻,大家都叫他“小钟”,由于他不了解东满革命斗争的实际状况,缺乏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因此提出“‘民生团’的爹是‘派争分子’;‘派争分子’的爹是‘民族主义者’;‘民族主义者’的爹是日本帝国主义。”等思想观点,不仅脱离实际,而且造成了党内的思想混乱。一些县委、区委和游击队的负责人,仅凭着某人的一纸“口供”,被拉下战场关押起来,拷打代替了调查,口供取代事实与证据。“逼供信”严重损害了党的肌体,导致人人自危,混淆了敌我矛盾,带来了东满抗日斗争形势岌岌可危的后果。
李相默历任延吉县依兰沟北洞赤卫队中队长、依兰沟游击队政委、王隅沟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延吉县委书记,中共东满特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等,缺乏军事斗争经验。
日伪军为孤立和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战术和策略。在军事上,用守备队来把守重要城市和道路,并调集精锐部队实行步步为营、得寸进尺的方法,包围游击根据地,采用突击、袭击、追剿等战术,企图剿灭我第二军独立师主力。在经济上,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政策,断绝根据地军民的粮食给养和其它物资来源。在占领区修筑“集团部落”,制造无人区,彻底隔断人民群众与抗日部队的联系,置抗日部队于吃无食、穿无衣的境地。在政治上,建立日军统治下的“间岛韩人民族自治区”,制造民族分裂,挑动民族仇视;提出“专打人民革命军,不打山林队”的口号,挑拨、破坏人民革命军与其他反日部队的联合战线,妄图各个击破东满抗日武装。
王德泰做为执行委员、独立师政委,承担着领导东满武装抗日斗争和加强独立师政治建设的重任。他到各团游击区巡视,督促部队训练,加强部队思想教育,协调独立师和其他抗日部队的联系,激励部队士气,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在王德泰等人的努力下,东满特委临时执行委员会选拔军政双优的干部担任团政委,部队的党组织建设和政治工作不断加强。独立师成长为东满地区“最坚强和最有战斗力的队伍”。
王德泰深知道,人民的信心,来源于人民革命军的胜利。只有胜利,才能压倒一切敌人,才能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他动员独立师各团,发挥连续作战的作风,主动出击,寻机歼敌,打出独立师的声威。4月1日,第一团联合抗日义勇军袭击延吉县八道沟金矿,与日伪军激战3小时。接着,第一团一部袭击汪清县百草沟正在修建“集团部落”的日伪警察,缴枪20余支,摧毁在建的“集团部落”。4月中旬,独立师第二团挺进安图;三团、四团进军汪清大甸子。7月下旬,第三团第四连联合汪清青年义勇军、救国军史忠恒部,在汪清县小东沟伏击敌人运输队,毙伤敌80余人,缴枪50余支,缴获大批粮食和军需品。接着,第三团一部与第四团配合作战,在老黑山附近全歼伪靖安军一个连,缴获迫击炮1门,重机枪1挺、轻机枪1挺,长短枪50余支、和大批粮食和军需品。
日伪资料记载:昭和8年(1933年)9月至昭和9年(1934年)末,“人民革命军有了异常的增加”。独立师“增加到1096人,其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行动积极,十分活跃。”尤其是第一独立师第一团“英勇善战……惊人勇敢”。“延吉的人民革命军我们一听就害怕”。
王德泰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一独立师,活跃在伪满洲国的所谓“亨畿重地”间岛、吉林、牡丹江等地,直接威胁连接日本本土与中国东北的交通动脉京图铁路,多次将京图铁路切断,破坏了日寇经营东北的整体战略,给日寇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时任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惊呼:“东满抗日军已经成为‘满洲国’的心腹大患。”
王德泰十分重视和反日部队的关系,尽管钟子云的做法导致反“民生团”和反“派争”斗争出现混乱,破坏了人民革命军和反日部队的联合,但是在共同抗日的旗帜下,王德泰还是“把许多反日义勇军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同守共盟”,订立“作战协定”,联合作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二军独立师成立后,在王德泰等将领的指挥下,分兵游击,协同作战,分区行动,联合其他抗日武装,不断打击敌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独立师的胜利扭转了岌岌可危的抗日斗争形势,军心民心始终团结在东满特委临时执行委员会周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