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分别敬献花圈,并将雷烨遗体安葬在其牺牲处的对面山脚下。画报社全体人员及雷烨的警卫员和村民按民间习俗,多次到雷烨墓前献花圈,烧纸钱,谓之“做三七。”每去上坟都有人特别是雷烨警卫员痛哭一场。可见雷烨精神感人之深。后将一棵杏树命名“雷烨树”,以示纪念。这棵“雷烨树”至今仍在雷烨牺牲处挺拔耸立,枝繁叶茂,好象颇有灵感似地向人们昭示:雷烨精神不死。
1958年3月6日、4月3日,平山县原兵役局副政委白建雄(平山县曹家庄人)两次建议将雷烨遗骨迁葬陵园。后经批准,有关部门于1959年春将雷烨烈士墓由平山县南段峪迁建于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当时,由当地村民高秃子身背装有雷烨烈士尸骨的二十五六公斤的小棺材,步行两天山路,送到平山县武装部,转送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安葬。当时因缺乏资料,墓碑上只有“雷烨烈士之墓”几个字,没有碑文。
下篇:苦苦寻访慰英灵
刘树梅的长子刘峰川亲身经历的故事:
我有一个心愿,一个久久埋在心底的心愿。早在15年前,也就是1988年,家父病重时就曾嘱咐我,一定要帮他完成一件未了的夙愿:设法弄清“雷科长”的姓名、身世,找到他的家乡和亲人,让英魂回归故里。一年后父亲病危,又再次郑重地嘱托此事,我当即再次答应下来。
“雷科长”是1943年春在平山县孟家庄区北部石堂山谷,壮烈牺牲的八路军前线记者。
当时,曹家庄归张家川中心村辖,《晋察冀»报》社驻在该村,沿河床向北5华里是大岭沟村,再翻过一座山梁就到了烈士牺牲的地方——石堂村。
想弄清“雷科长”的姓名、身世,谈何容易!他牺牲已40多年,而我手头,仅有一篇对“雷科长”的回忆录稿。是1985年父亲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所回忆烈士的一些事迹片断,经我整理,写成题为《英雄山谷》文稿,对烈士牺牲的英勇事迹进行详细地记述,并在县文联的刊物上发表。除此之外,什么资料、线索也没有。
1994年底,《平山党史资料》(第八卷)出版了。第138页载:
1943年4月20日,八路军总政前线记者兼《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冀东军区宣传科长雷烨在平山县曹家庄与敌遭遇,在只身与敌搏斗中,将自己携带的照相机、望远镜等全部砸毁,壮烈牺牲。
上述情况与父亲的回忆竟有许多相似之处!我大喜过望。继续阅读,才理清了雷烨牺牲时的背景:
1943年4月18日晚,侵华日军春季“扫荡”开始。除平山、灵寿之敌外,又从石家庄、五台、正定调集大批兵力,共约5000人,同时向平山瓦口川一带集结。从石家庄赶来之敌乘汽车到达回舍、南甸、郭苏等据点后,立即分梯队向孟家庄一带实行远距离奔袭。其中一股日夜行军,由夹峪沿文都河北上,经孟家庄、张家川、曹家庄(19日夜)、大岭沟(20日晨)、南段峪(雷烨即在其属自然庄石堂村与敌遭遇,壮烈牺牲)、白草坪等村到会口。同时,行唐、灵寿敌千余人,20日晨进占岔头、陈庄、牛庄、宅头、尹家庄一线后,向郭苏河推进;五台、高洪口敌千余人也经黑山关、营里、清水口、郄家庄进占建都口、罗家会、东黄泥。20日拂晓,敌人封锁了各山口要道,构成以会口盆地为中心的50公里范围严密包围圈。上午,在飞机的掩护下分8路向会口、宅北合击。21日晚将包围圈压缩到宅北、红崖一带8公里范围内。22日晨,发动全面进攻。23日占领了苏家庄、宅北、陈家院及洪子店、温塘等处。抗日军民奋起反击,歼敌70余名,于26日将日军全部赶出瓦口川。
2000年春,我到太原拜访了离休干部韩树山老人。他是平山县孟家庄镇土岸村人,1935年入党并参加工作。我给他带去《平山党史资料》和《百合花》等书刊。他看了《英雄山谷》一文后说:“这‘雷科长’有可能就是雷华。我当时在四区(孟家庄区)任武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