沕沕水是太行深处一个青山绿水掩映下的小山村,距离革命胜地西柏坡仅40余公里。半个世纪前,中央工委曾在这里修建了边区第一所水力发电站——沕沕水发电站。当时这个发电站的建成是供西柏坡和当地的一些军工厂用电,曾被誉为“边区创举”。有诗云:飞流直下三千尺,催开太行万盏灯。今天,那台德国造150千瓦的发电机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后,成为了那段辉煌历史的见证,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昨天的故事……
一 千年瀑布 天地造化
据地质学家勘探:5亿年前,沕沕水村曾是一片汪洋,若干年后,海水退却,淀积起厚厚的碳酸盐岩(俗称石灰岩)地层。又因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加里东运动,借英国一座山名而得名),使地层发生褶皱(称加里东褶皱带)。这块地形经过断裂、褶皱、抬升,形成嶂岩、群峰。到了古生代晚期,地壳再次运动,使地层褶皱(称海西褶皱带)更为显著。嶂岩、群峰再次经过断裂、褶皱、抬升,又加以风雨冲蚀,形成奇特壮美的景观:群峰各自为阵,刺天际耸云端,叠嶂东去西回,万马回旋,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而它们都有着形象化的名字:骆驼峰、灵峰、梦笔峰、笔架山、正午山、大笔山、小笔山……峰嶂千年对语,万年守望,历尽人间沧桑。按照人类与大自然斗争、和谐的美好愿望,景观又有了神祗之名:“灵泉洞”、“水母庙”、“五龙潭”……有多少风景就有多少美丽的神话故事。
然而,最有代表性、最具魅力的当属那道瀑布。
沿长90余米、宽30余米的瀑布崖头(寺沟),向西南的峡谷(现称灵秀谷)行3华里之遥,追迹到瀑布源头,拨开茂密的林草,陡见一¹形岩溶洞(称灵泉洞)。洞口高1米左右,宽不足2米,进入洞内,便见西南角有一泓清澈见底的水潭。潭底鹅卵石图案,清晰可数。潭水喷起水泡,咕咚着涌出,落于石罅之上,再溢出洞口。
《山海经》中描述:平山“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这是对瀑布形成最恰当的写照。由于古生代早期、晚期地壳的运动和三叠纪延续的3000万年, 水地质属石灰岩溶区,常年有地表水沿着岩石的裂隙和褶皱带渗流过程中,石灰主要成分碳酸钙被溶蚀,成为地下溶洞。其基地又属坚硬耐溶蚀的石英砂岩,积水顺斜面裂隙、褶皱流成地下暗河、暗溪喷出地面。流水成泉,汇合于险溢河右岸壁崖上,形成瀑布。沕沕水因瀑布而闻名。
二 建站之初 历史选择
1947年2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召开晋察冀边区工业局会议,要求边区工业局尽快解决军工用电问题,并责成工业局长姚依林负责此事。
面对重如泰山的严峻任务,工业局长姚依林、副局长刘鼎、刘再生、杨成再三斟酌,分析当时的状况,认为没有火力条件解决动力,只有依靠滹沱河的水资源,建立水电站,解决动力。并十分庄重地将任务交给工交学院承办完成,又成立了晋察冀边区工业局第一发电工程处。由工交学院院长黎亮(湖南人,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原北京大学工学院老师,当时47岁)为工程处主任,总设计工程师。工交学院老师张子林(河北人,天津北洋大学土木系毕业,原张家口交通管理局设计科科长、平绥铁路局工务处处长,当时34岁)为工程处副主任、总设计副工程师。
1946年秋季,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悍然向张家口进犯,当时,驻张家口的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机关,撤出张家口。
撤退的队伍中,有张家口铁路局的部分干部和张家口铁路学院、张家口工业专科学校、张家口商业学校的师生员工。他们从张家口撤到阜平,一小部分到东北,一大部分到平山县的西部山区西漂村,成立晋察冀边区工业交通学院(工交学院)。工交学院总部设在平山县秘家会。学院下设三个部和直属会计班、家属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