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策动何知重、柏辉章两师长闹饷。王家烈被迫于四月三十日请辞军职,蒋介石立刻批准,五月一日,蒋介石发表王家烈为中将参议,至此,王家烈的军政大权全被剥夺,但是蒋介石仍嫌不足,恐王家烈留在贵州会死灰复燃,五月三日,蒋介石令王家烈乘飞机匆匆离省。
王家烈的垮台,樗着桐梓系军阀统治贵州的结束,黔军第二十五军在四月上旬被蒋介石改编完毕,原王家烈部编为柏辉章一○二师,何知重一○三师;犹国材部编为吴俞平一二一师;蒋在珍部编为新十八师。通过多年苦心经营,蒋介石终于彻底搞垮了贵州地方军阀桐梓系。
考察这段历史,蒋介石瓦解桐梓系,在军事压力的同时,亦施展了“以派制派”的手法。先使周西成战败身死;继以王家烈赶走毛光翔;又以犹国材、何知重反对王家烈。如此三部曲的结果是蒋介石掌握了贵州的实权。
在倒王的活剧中,蒋介石运用了各个击破的策略,首先是侯之担被重庆参谋团扣押,侯部被蒋改编为一四○师,并为蒋所控制。之后迫使王家烈交出政权,又交出军权。最后是全面改编黔军,黔军各师在直接听命蒋介石调遣的状况下,给了犹国材一个“司令官”的空衔。
蒋介石借红军长征的机会,施展了“一石两鸟”的阻谋,虽然他妄图聚歼红军于黔北一带的罪恶计划并未实现,然而却得了一个贵州。正如李宗仁所说:“共军西窜,未替蒋先生打下广西,却打下了一个贵州。”(55)
王家烈的垮台,只是反动营垒内部互相倾轧的一幕。贵州军阀与蒋介石的矛盾同西南各省军阀与蒋介石的矛盾一样,同属于国民党中央势力与地方势力的矛盾,所不同的是,贵州军阀同蒋介石的矛盾,其表现形式除了王家烈与蒋介石或明或暗的对抗外,同时伴随着桐梓系内部的严重分裂。这种分裂除了桐梓系集团本身的原因外,蒋介石的干预、渗透、离间和分化起了主导作用,可以说,桐梓系的分裂和王家烈的败北,是蒋介石所谓用的“以派制派‘阴谋的得逞。我们透过现象就可以看到,乞求、犹、侯、蒋(在珍)之间所进行的勾心斗角的桐梓系内部的派系斗争,深刻地反映了国民党中央势力同地方势力的矛盾和斗争。
蒋介石及其“中央军”同地方军阀的矛盾物斗争,蒋介石和王家烈的矛盾和斗争,以及由于蒋介石插手所造成的桐梓系内部的分裂,对红军的长征在客观上起了“配合”作用。默东南空虚,乌江江防不严密,都于蒋王矛盾密不可分。王家烈、薛岳互相观望。使我军备遵义得以从容休整,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而薛岳借刀杀人的一招,不仅使王家烈损失惨重。也使国民党“中央军”的两个师几至完全覆没,致使他在以后一个月内不敢轻举妄动。
遵义会议后,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央军委的高度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方针指导下,中央红军进行了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战,创造了长史上光辉的一页。
三、旨在自保的四川军阀刘湘
当时四川最大的军阀刘湘,直辖六个师又三个旅,计八十二个团,总兵力十二万人左右。
刘湘虽然慑于南北红军的声威,与蒋介石达成妥协,同意蒋介石派参谋团入川参与反共军务,但他对“中央军”也是忧心忡忡的。在他看来,如果蒋介石借追堵红军之机入川,川军“同红军作战的结果,幸而胜,也是替蒋造机会,若失败,那更不用说了。所以无论如何,要阻止蒋派兵入川”。(56)
要阻止蒋介石派兵入川的最好理由,莫过于中央红军不到四川来。因此四川军阀及富豪无不希望红军能在到四川之前就被消灭。这种侥幸心理在一九三五年一月的四川报纸《新新新闻》上几乎天天都有反应。然而,红军占领遵义,攻下娄山关,逐渐逼近四川,四川军阀的这些妄想一个个破灭了。刘湘堵截红军的战争部署便全面展开。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四日,刘湘任命潘文华为“南岸剿匪总指挥”。同时令范子英为南岸“剿匪”第一路指挥,陈万仞为第二路指挥,廖泽为第三路指挥,郭勋祺为总预备队指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