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到了敦煌不能不去鸣沙山和月牙泉,这是一处奇特的自然景观。《敦煌报》的李茂锦总编告诉我们,游月牙泉和鸣沙山最好是在傍晚时候。这时已是8月底而阴历还是七月,天气还炎热,中午沙子温度高是不宜去的,由于昼夜温差大,早晨沙子又太凉,因此只有傍晚时分最好。他安排编辑部的小刘陪我们傍晚时去。
吃了晚饭,已是7点钟了,我们在宾馆等着小刘。这时小刘来电话,说他们刚编完稿,马上就过来,让我们稍等一会儿。这里的时差比北京大概要晚一个多小时,7点过太阳虽已偏西,但还高挂天上。同行的小潘有些着急,怕到时天晚了光线不好,照不成照片,就留不住永恒的纪念了。到了7点半小刘终于带着他们的采访车来了。好在月牙泉、鸣沙山就在城南5公里处,我们坐上车几分钟也就到了。
进了园门,太阳还没落山,小刘说,趁现在光线还好,先照相然后再玩。于是我们以鸣沙山为背景各自照了相,接着就脱去鞋袜光脚往前走。走出沙地.又走了一段车路。先到了月牙泉边,以月牙泉为背景又赶紧照了相。这时太阳已经落山,一般相机即使有闪光灯,再照恐怕效果更差了。于是从这时起才开始了正式的参观游览,小刘一边给我们介绍着有关这里的情况,不时看到别的游人,他还要赶过去抢镜头、采访,总算是陪我们游览和工作两不误,只是让他特别紧张些。
二
月牙泉四面都是沙岭,它处在最低洼处。我们来到北岸,只见一湾清塘水,形如新月,泉水清澈碧绿,水下似长满水草,南岸有芦苇、梧桐、沙枣、柳以及亭台楼榭的月牙泉阁。就水面看也不很大,在南方这种水塘也许不希罕,只是它现在处在大漠深处,四面沙山,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奇特景观了。据说,这月牙泉处在沙山包围之中千百年来而不干涸和被埋没,即所谓“沙不湮月”,老百姓说,这是有神灵保佑之故。传说过去敦煌一带都是大戈壁,有一年天大旱,人们干渴难忍,美丽善良的白云仙子路过这里,听到人们的哭声,伤心地流下了眼泪,泪珠落地化为清泉,解救了干旱灾难,后来就有了月牙泉。关于月牙泉的形成还有其它种种美妙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是对自然现象无法作科学解释时,人们按自已的理想和愿望加以想像而创造出来的,而自然现象则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月牙泉的存在最早见诸文字记载,据说是东汉《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锷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糕。又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绵亘千古,沙不填之。”沙井即今之月牙泉。清代苏履吉曾有《敦煌八景咏》,其中的《月牙晓彻》写月牙泉:“胜地灵泉彻晓清,渥洼犹是昔知名。一湾如月弦初上,半壁澄波镜比明。风卷飞沙终不到,渊含止水正相生。渴来亭畔频游玩,吸得茶香自取烹。”想当年坐在这里喝着茶,欣赏月牙泉美景,的确是一种赏心乐事。
据说过去的月牙泉东西长有300多米,南北宽也有50多米。现在的水面却是小得多了。小刘指给我们原来水位到达的界线,的确可以想像那时的月牙泉在沙漠中如一弯新月的壮观和动人景象。不过这还只是不多几年前的事,当然不是四周沙土填埋之故,我们也没看出这种填埋的迹象。据说,因为这里的地形地貌和风向等原因,白天沙山上的沙被风吹下之后,晚上又会有另一方向的风将沙子如数从洼底吹回到山上去。正是因为这种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月牙泉才绵亘古今、沙填不满的。那么近些年来月牙泉水减少了,可能有地质新的变化或人为的原因了,当地政府已正在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月牙泉将会恢复它原来的壮观和美丽的面貌的。
三
从月牙泉角沿石壁小路,我们登上月牙阁。这里据说原有娘娘殿、龙王宫、药王洞、玉泉楼、雷音寺等一大片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的古建筑群,现天色已晚,我们只是沿着长廊走到南面沙山下,准备登山,未细致参观。不知里面都还保留着哪些殿庙。
鸣沙山,东起莫高窟,西止睡佛山下的党河水库,绵延约40公里,南北有20多公里,最高处海拔1715米。由于天色巳晚.虽有灯火微弱光照,但我们只感觉面前一望无尽的沙坡。这时只有一个念头,登上山顶,看看还有什么奇观,或者什么也看不到,那也要寻找一下有什么奇特的感觉。
据说从鸣沙山顶往下滑,推动沙子会发出鸣响,所以叫鸣沙山,我们就为此而被吸引着。看看山顶似乎也不算太高.坡度大约在四五十度,我认为似乎不应当有什么问题。我家住二十层楼上,有时不坐电梯.正常速度也就五六分钟可以爬到顶的。于是我很自信,提着鞋,光着脚就开始爬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