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南国荔枝这果中之王,只不过是一种奢侈品。远在唐朝,杨贵妃想吃荔枝,皇帝责令用快马运送的故事流传至今,家喻户晓。诗人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已成为千古绝唱,那时一般人哪里能有吃荔枝的口福?只有苏东坡因获罪贬官,也因祸得福,于是怡然自得地唱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如今科学技术发展.交通便利,北方人也能吃上荔枝了,北京市场上每年也都偶能有售。怛那虽然经用飞机快速转运,从南国荔乡下果到北京上市,最快也得三、四天。见着那枝叶枯干,果皮变软,甚至局部腐变,已失去鲜艳色泽而身价却陡涨的荔枝,一般北京人也仍是望荔兴叹;或者是花十几元买一斤半斤,尝尝并不真鲜的“鲜”了。
广西荔枝之乡灵山县举办荔枝节,我有幸被邀参加,于是满怀兴奋和喜悦.从北京赶往广西,亲见荔乡情景,亲尝鲜美的荔枝,真可算是饱了眼福与口福了。
从北京乘飞机到南宁,从县里赶来接我们的卢祖炎同志,竟是带着一大兜刚摘下的鲜荔枝来的。从南宁到灵山县城,还有三、四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却在一踏上南国土地就吃到了灵山荔枝,真让我们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主人的情意是热烈而真挚的。
到了灵山,无论走到哪里,招待客人都是荔枝。我和朋友们在一起也总是一边吃荔枝,一边谈着荔枝。吃晚饭时,餐厅小姐除了按照两广人吃饭习惯,先上茶再上汤,之后再上的第一个菜却是小盘盛的腌黄瓜。我正纳闷,当地同志理解我们的迷惑,连忙解释,说这是荔乡的习惯。吃了荔枝,必须吃腌黄皮,即黄瓜,因荔枝主火,有所谓一颗荔枝三把火之说。另外荔枝糖多,太甜对胃也不好.而吃腌黄瓜即可解。据灵山旧县志载:“荔枝餍饫(读厌酗,吃饱的意思),以黄皮解之”,以及“饥食荔枝.饱食黄皮”之说。的确,这个科学道理只有荔乡人才懂得,对我们这些外来者,如不及时提醒,一味贪恋荔枝的香美,吃多了倒反而要误事的。
第二天,我们开始参观荔枝园,目的地是灵山水库的荔枝树林。车行路上,只见两旁随处可见荔枝树,或成林,或单株,都是形同大伞盖,绿叶中果实累累.鲜红耀眼。有的树枝不堪重负,低垂及地.有的或加木棍之类帮助支撑。看着这一切情景,我们都兴奋不已,随行的《人民画报》的卢山同志是搞摄影的,不等到目的地,见到路边的荔枝林就叫停车,于是我们都下车开始了自由参观。卢山同志则忙着东奔西跑,寻找最佳角度,竟一口气摄下了不少照片。几位老乡见到我们如此情景,也感到很新鲜,远远地怀着好奇的眼光看着我们。
到灵山水库,先到办公室由水库管理局的林局长给我们介绍情况,其中一个重要节目当然还是吃荔枝。水库区是以荔枝、龙眼为主的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今年就有600多株荔枝挂果,是一个丰收年。在游览了水库之后,就参观荔枝林。那大大小小的荔枝树,大都结满了果,有不少树被树枝压弯了腰,一直垂落及地。大家开玩笑说.这里吃荔枝太方便了.可以躺在地上不用伸手就能吃到荔枝了。当地同志称这类果大及地、叶翻转的情景为“落龙”。然后给我们详细介绍了荔枝的品类,有桂味、黑叶荔、糯米滋、香荔等等,并让我们一一品尝。还说,吃荔枝要选择扁形的,肉厚核小,大而圆的一般都核大。而同一树上,甚至同一枝上的荔枝,核的大小都是不同的。由此.我们倒增加了不少吃荔枝的知识呢!
灵山荔枝是很有名的。据说,现在外县外地的荔枝,在南宁、广州等地都称是灵山荔枝。1990年,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品尝了灵山荔枝后.给予高度评价,并写信给当时广东省长叶选平等领导同志。称赞灵山荔枝:“肉厚子小,味道相当好,比广东现兴的各品种又胜一筹。可否请广东省科委与广西的同志一道,采取紧急措施.利用组培技术.大力推广和扩散这个品种。”1991年,国家科委已把灵山荔枝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县科委主任、农艺师杨敦恒同志告诉我们,灵山荔枝不但最多、最集中,还有许多不同于外地荔枝的特点。而且还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荔枝的栽培管理以及他们所正在进行的种种科学研究方面的情况。我们到底是外行,许多问题听不明白,但有一点是明白了:荔枝好吃树难栽,果农们是付出了许多劳动和艰辛的。
为了了解荔枝,我们曾两次到邓家塘坡村去看那里的荔枝树,这个村的荔枝树大多是数百年的老树,最老的一株荔枝树称千年荔枝树,经专家们鉴定,这株荔枝树龄应在一千二百年到一千五百年间。而这村里数百年的老树竟有两百多株,特别是那株堪称荔枝王的千年古荔枝树,其干粗需四人合围,如今虽然显得苍老了,但还是枝叶繁茂,硕果累累,而且果肉清香、甜脆,品质仍属上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