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读刘禹锡的《陋室铭》非常喜欢,特别是开头两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觉得很有意思。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究其深意,还是不甚了了。这次去游盘山,似乎对此有了些新的体悟。
今年六月初,我到天津去参加《中国烟草百花集》出版首发座谈会,会后组织全体与会者游览京东盘山。盘山在京津一带是很有名的。我听说过,但并不知道有什么好玩儿的,所以从未产生过去游览的念头。中国的名山大川,不敢说都已游遍,但诸如泰山、黄山、峨眉山、庐山等等。倒都是去过的,想来这小小盘山也不会有什么更为特别迷人处吧?
车到盘山,一路顺风,全是近年新修的公路,山下有两个宽阔的停车场,以及壮观宏伟的进山牌楼,特别是还有现代化的上山缆车。这一切给我的感觉当然是为了开发旅游赚钱的。门票和缆车费也不便宜。好在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距京津两市都不远,不会发愁没人来花钱。我虽然没有多少游兴,但既然来了,也就只好随大流上山,也算到此一游了。
坐在缆车上缓缓上行.逐渐进入万木葱笼之中,往下看去。倒也产生了一种惊心之感。因为缆车不断在山的上下两站接送客入,而我们就要在半空中走走停停,别以为山不高,万一坠落下去,也是会粉身碎骨的,这时才产生了一种身不由己的畏惧。好在终于到达终点,我们急忙下车,开始了从山上到山下的游览。有趣的是,本来盘山的得名是“山有不可登.盘而登之,曰‘盘山’”(明•刘侗:《盘山记》)。现在倒好,我们不是“盘而登之”,而是“盘而下之”了。
一路游人如织,我静静地听着前后的人在议论着。原来这盘山有“京东第一山”之称,如今这临山顶的地方还立有这样一块石碑。这里原是一座大庙,但庙宇已经无存,只在上面重新复建了一殿,其余石基台阶等都还依然完好存在,看得出庙宇有不小的规模。盘山原也是个佛教圣地.明代唐顺之在《游盘山赋》中曾有“七十二寺隐见森罗乎其中”之说,而且“野僧启岩扉而鸣钟”.“侈佛庐之繁伙.历岁久而不荒”。可惜这种景象如今却已不存在了。有人说现在这里已经新来了住持,也正在计划重建部分庙宇,这当然一方面是尊重宗教信仰,另外也是为了发展旅游事业。现在中盘的庙宇和塔还有保存完好的,我们去参观时,见到香火不断,录音机里放着唱经磁带,小僧在殿前摆摊,卖进香用品和旅游纪念品。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盘山将会重现当年的佛教兴盛景象的。神佛是盘山的重要“灵魂”呢!
不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仙”恐怕不是存在于虚幻佛界。因为庙宇佛像都是人造的,是人的智慧的创造,是人的一种精神产品.所以真正的仙,其实就是人自己,另外小小盘山,能名震京津,也是历代名人的宣扬,赋予了它真正的“灵气”。我在山上偶然购得一本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清盘山游记》,这才知道从汉唐始,就不断有帝王官宦、墨客骚人前来游览,这当然可能是因为距京城较近的缘故。他们的足迹所至,赞叹尤佳,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诗文。特别是明清诸朝,许多文人雅士留下的游记文赋,记盘山胜景、游览见闻,抒情述怀,为盘山塑造了那么美好的诱人形象。这本《明清盘山游记》是从现存的《钦定盘山志》中选出的,有许多名篇,如明代唐顺之的《游盘山赋》,文字十分优美,王瑛的《游盘山记》,记述景物最多,孙廷铨的《游盘千像寺记》则哲理明晰,指评警辟,耐人寻味。特别是清代的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在这十八篇文章中就选了他三篇:《游盘山记》、《静寄山庄十六景记》、《盘山千尺雪记》。我听同行者中有人说,民间传说乾隆皇帝曾说过:“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但在这所选他的三篇文章中,我没有读到这样的文字。不过乾隆皇帝在他的《盘山千尺雪记》中,的确是讲了这样的事实。他说“昨岁”他巡奔江南,最喜欢苏州寒山千尺雪的景观。于是回京后就在西苑的淑清院旁仿建了液池和尾闾两池,水中装饰了明代的假山.池边种有参天大树,但景倒是与苏州寒山千尺雪相似了,可是却完全没有天然之气。后来在秋天时到避暑山庄,见飞瀑流泉、漫溢坎坳、叹息不已,于是就在旁边建屋,这下子虽然有了天然意趣,可是还没有青松苍石,缺少古朴意蕴。只有“今春”到盘山,游唐太宗晾甲石处,突然看见群山之水汇于山谷.细流汇成大水,冲击着石头,好像万顷松涛鸣奏。一会儿雨停天睛,众溪流暴涨,夹带着石块轰然直下,碰到大石受阻,发出巨大声响,好像刀剑相击,胜过千人撞击洪钟之声,无比雄壮。于是他命人考察地势,修了三间房子,后来重游,水榭已成,便推窗俯视流泉,听松涛与水击石隙之声欣喜异常,于是感叹寒山干尺雪的景观原来就在这里。这里的记述。可能就是“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意思了。应当说,这皇帝老儿,乃真还颇有雅兴,如此挖空心思,而一般人的确难于“存此高风之慕也”!可惜我们因时间关系,未曾见到这“盘山千尺雪”,由于时代变迁,不知此景观如今尚还存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