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靖时,文联的同志告诉我们,一定要去看看爨碑。他们向我们介绍爨碑时,我竟听不明白当地口音所说的是哪一个字,当介绍的同志写给我们看时,我却似乎从未见过这个在现代汉语中早已不用的爨字。后来文联的同志请来了地区文物管理所长范建华同志给我们做专门介绍。范建华所长原来是个三十岁刚出头的年轻人,前几年才从大学毕业,是学历史的。他对爨碑和爨文化很有研究,他送给了我们每人一本《爨龙颜碑》拓片帖本和一本他编著的《爨文化论》的书。通过他侃侃而谈的介绍。我对这爨碑和爨文化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觉。
在范建华所长和文联同志陪同下,我们首先去参观了小爨碑,即“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此碑现在曲靖一中校内,碑首为半椭圆,整碑呈长方形,全碑共400字,除个别字残缺外,其余均清晰。大爨碑则在离曲靖60多公里的陆良县东南贞元堡小学内。大爨碑即《爨龙颜碑》,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剌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此碑高3米多,宽1米多,共927字,除个别字残损脱落外,基本也还完好。之所以有大小爨碑之称,主要根据是碑石大小和字数多少。从立碑时间看,小爨碑则比大爨碑还要早五十多年。出土时间小爨碑也要早些。据专家们认为:小爨碑实为南朝碑体之首,享有“南碑瑰宝”之誉。两碑历来并称“二爨”或“南碑”,与“北碑”齐名。
在普通人眼里看来,这不过是两块墓碑而已,但它反映的历史文化价值却是很不寻常的。“爨”在古代最早是姓氏,到后来这个姓氏统治地区的各民族都泛称“爨人”,即所谓“爨蛮”。“爨”又分东西“爨”,东爨乌蛮后又称“黑爨”,即今彝族的先民。西爨白蛮则称“白爨”,即今白族的先民。所以爨文化,实际就是指地域的民族文化。而大小爨碑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内容,就有了特殊的价值。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是由隶转楷过程中的作品,对研究汉字演变和书法发展规律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这种书法艺术在中原内地都还没有发现,这就更显其珍贵了。因此,二碑早在1961年国务院就正式批准,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对这两块石碑价值的了解,使我产生了深深的感慨:在无知的人眼里,宝贝不过是普通的石头,而在有识之士眼里则石头也是宝贝。据说,这两块石碑的发现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呢!特别是小爨碑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发现的。在清咸丰二年,曲靖知府邓尔恒一天到厨房去,偶然发现豆腐上有字迹,他仔细辩认,认出这就是史书上所记述的“爨书”的痕迹。他惊叹不已,忙找厨师询问,知道卖豆腐的是城南50里越州杨旗田的人,碑石是他在耕地时发现的,于是搬回家做了压豆腐的工具。邓尔恒喜获至宝,急忙将碑石搬回府中,后来安置在武侯祠内(现在的曲靖火柴厂)。现在这碑石的左下方就有邓尔恒的跋,记录了这块石碑发现和移置的过程。至此以后,海内外学者对这两块石碑极为感兴趣,康有为在他所著的《广艺舟双楫》里对这两块石碑的书法极为推崇,认为是“神品第一”。“当为正式古石第一本”。清末最后一名状元、云南名士袁嘉谷为小爨碑还撰写一楹联:“奉东晋大享瑰宝增辉三百字,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至今国内以及日本等许多书法家专程慕名前来参观者,已是络绎不绝。而曲靖人,特别是文化人,都以他们拥有这两块石碑而感到骄傲,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