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大泉河谷里。东边是峥嵘突兀色如紫罗的三色山,西面是金碧辉煌而又温柔宛转的鸣沙山。就在这两山夹峙的砾岩峭壁上布满了重重叠叠的洞窟,这就是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莫高窟。
据说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直到元代才终止营造。后来虽然经过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现在仍保存有洞窟492个,珍藏的壁画有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莫高窟应当说它是人类想像的伟大艺术创造。据说在前秦二年(公元336年)敦煌有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是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经常手指禅状,身披袈裟云游四方。一天他到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由于饥渴疲惫,他坐在沙滩上歇息。这时夕阳的余辉照在三危山上,他看到三危山上金光万道,放射出五颜六色的耀眼光环,三座危峰在金光中化作“三世佛”显露真容,又好似有无数的菩萨在诵经说法,又隐约看到飞天仙女在飞舞。其实乐樽当时看到的金光千佛、飞天仙女等只是一个自然奇观引发的一种幻觉,今天也仍然可以见到。三危山是剥蚀残山,没有草木,岩石为暗红色,含有石英云母等矿物质,夕阳反射灿若金光。而乐樽是一心向佛的,他的想像在这里创造出了佛国天堂世界,认为佛祖灵光就在三危山,于是就决定在这里修行拜佛。于是他到处化缘募捐,请来工匠在大泉河西岸的峭壁上开凿了一个石窟,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就这样诞生了。从此这里也就开始有了拜佛的香火,诵经的木鱼。一代又一代佛门弟子、达官贵人、商贾百姓都来这里捐资开窟、兴建寺院,洞窟规模就这样逐渐扩展越来越大了。那时由于丝绸之路兴旺,僧侣、香客、朝拜者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交流,莫高窟就这样也逐渐兴旺起来了。
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宝库。而艺术本身都是人的想像的创造。历代的民间艺术家,在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并吸收融化了外来文化的表现手法,创作发展成为敦煌地方特色和中华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比如壁画中以飞天形象最突出。在莫高窟的壁画净土变、说法图、佛经故事上,以及洞窟藻井、藻井垂幔四周及佛龛顶部、窟壁上部周边,甚至四壁甬道,处处都有飞天的倩影。大的有两米多长,小的不到5厘米,自由飞翔千姿百态,在492窟中有飞天4500余身。飞天壁画本身就是想像夸张的艺术作品。飞天在梵音叫轻由婆(天歌祁),又名香音神,职责是以歌舞散花来侍奉佛。他们身上散发奇香、裸半身、饮鲜露、散花雨、打赤脚、佩璎珞、舒飘带、无羽翼自飞翔,经天行地播香洒情。西方的天使是有翅膀的,而飞天则凭飘带升天,更具有想像力和美的韵味,所谓“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当然艺术的想像与夸张,也是时代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审美趣味的反映。比如飞天壁画,各个时期各个朝代都有继承和发展与创新。北魏的粗犷、隋代的秀丽、唐代的潇洒、元代的娴雅等等,这些都间接能反映出各时期民族风情、音乐舞蹈、衣冠服饰,以及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