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文联的老袁盛情邀我们游金梭岛,由于船上人很多,十分拥挤,老袁便直接带我们上了顶层工作舱,那里已有一些人,都是干部模样。老袁这个人真是神通广大,在这里竟然又遇到了熟人,原来是市政府的,也是到金梭岛去的。这间顶层舱房内有沙发有桌子,老袁让我们在沙发上坐下,大家互相敬烟、抽烟,聊起天来。
这时船已离开码头,直向洱海中心驶去,我们坐在舱内已渐觉无话可说,就想到舱外走走,老袁知道我们的意思,就说;“你们第一次来,有新鲜感,到外面看看苍山洱海的风光吧!感受感受。”
走出舱外,凭靠船舷栏杆,海风迎面吹来十分惬意。船在茫茫水域中箭一般航行着,远处是雾霭掩映的苍山,下关渐远,左岸是大理城,三塔,两岸风光,一一映入眼帘,真乃山清水秀,别是一番风景。再看下面统舱中挤满了人,男男女女,或站或坐或背靠着行包、背兜、大筐、蔬菜、食品、器材、自行车杂放在人群中。穿白族服装的人不少,看样子都是乡下农民、渔民,他们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抽烟,有的在沉思或闭目养神,女同志有的带着小孩,有的还在抓紧时间织毛衣,这些坐在下舱里的人,一看个个就都是能干而勤劳的。
船行一个多小时,靠了两个码头,船上的人大部分都下船了,船舱已空,马上就是最后一站金梭岛了。这条船晚上就靠金梭岛,原来这船也就是金梭岛村的。
船到金梭岛码头,老袁带着我们上岸直接去村公所。一位60多岁的老同志接待了我们,老袁和他很熟,十分亲切地叫他“老会长”,并向他说明来意,接着就把我们一一介绍给他。这老会长也特别热情,见到我们来似乎也特别高兴,马上吩咐厨房为我们准备晚饭,并说吃了饭后带我们去岛上参观,同时还叫来两位白族姑娘接待我们。接着大家照相留念。两位姑娘十分大方热情,一身白族服饰,身体也十分健壮,也许由于海风关系,不似我们在周城和其他地方见到的白族姑娘白皙。两位姑娘中有一位是省师大的学生,现在放假回家,好象也是岛上唯一的大学生,她是这岛上的光荣和骄傲,难怪老会长接待贵客都要请她了。 吃完晚饭,老会长亲自带我们上山参观。这个金梭岛是洱海中的第一大岛,说是大岛,其实总面积还不到一平方公里,现却已有210户白族渔家,总人口一千人多一点。关于金梭岛的来历,还有美好的神话传说呢。相传远古时,天仙织女被洱海的秀丽风景和人民的纯朴善良所感动,将自己织布金梭赠给白族人民,于是就有了形似织梭的金梭岛。又有一种说法是南海观音看到洱海东西部白族人民往来不便,于是从远处托来一座大山,决心连接洱海从东到西的通路。但当观音托山刚到东岸时,就闻鸡鸣,唯恐天机泄露,只得慌忙中卸下托来的山,这就成了现在的金梭岛了。当然神话传说的产生可能还是因为这地方的确太独特美好了。南诏时期,南诏王阁罗凤曾在岛上大兴土木,建造“避暑行宫”,这就是《蛮书》称的“合利水域”(即“明珠之城”),据说包括望海楼、钓鱼台、御花园、避暑洞、果木园、统兵场、白丰石钟、石交椅等等,相传岛上还有镇海寺、金梭寺、弥勒寺、珠海阁等古建筑,可这些都早已毁于兵祸,不复存在了。现在岛上看到的则是翠柏、银桦成林,果树成片,满岛青翠,最高处则有一大蓄水池,原是用来浇灌林木用的。如今的老会长,过去曾当过兵,复员后一直是村干部,他曾亲睹当年大炼钢铁林木被毁,水土流失的惨状。后来也是他带领岛上人民种草植树,经年累月,才成了今天这树木成林,绿被满山的景色。现在“老会长”退休了,成了村里“老年协会”的会长(相当于过去的族长),仍是村里最具权威的人物。这岛的建设的确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他说,原来这里人很少,只有靠码头附近一点破旧房屋,人民生活艰苦,如今这岛湾一大片都是各式白族风格的翘檐白墙瓦房了,经济发展,渔业生产兴旺,岸边靠满了各种大小船只,几乎每家都在岸有房在海有船,就是说每户都有两个家。老会长说着这一切,充满了兴奋和激动,我们对面前的老会长也不免油然而生敬意。
从山上下来,我们又回到岸边码头上,想去民船上参观一下。老会长带我们到一条船上,这船上住着夫妻俩,正在吃晚饭,在我们的要求下,在他们的船上和他们合了影。此时夕阳正西下,夜色即将降临,我们坐在船头聊起天来,这夫妻俩很热情,但却不健谈,几乎是一问一答式的对话,谈话内容无非是他们的生活状况,晚上出海打渔,以及经济收入情况等等。没多久,天就黑下来了,岸边船上的桅杆变得隐隐绰绰,洱海已静寂下来,远处林里有星星点点灯火,我们告别船家,上岸在海边散步。到一处石岸处,想坐下来好好欣赏一下这寂静的夜景,但刚坐下一会儿,不想这海边蚊子十分厉害,大家都感到腿上又痛又痒,无目标的拍打,效果却并不佳,蚊虫的攻击力似乎有增无减。无可奈何,我们只好回到村招待所,大家为能在这美丽静寂的金梭岛夜宿,感到特别兴奋。尽管一天的赶路奔波,竟然毫无睡意。老袁提议不防玩玩麻将,于是大家围坐在房间里,抽烟、喝茶、聊天、玩牌,也算是忘情于山水,自得其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