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三人团”的李德、博古和周恩来,在是否要毛泽东随军转移的问题上,先就激烈争论起来。周,坚持主张不可以把毛泽东留下,陷入虎口。他争辩说:“毛泽东是中华苏维埃的主席。又是中央红军的主要创建者,应该随军出发”。只是在周恩来的坚持下,李德、博古才无奈地同意,“毛泽东才得以随队长征。”
书中评道:“这是周恩来对党、军立下的大功!”读到这里,我不禁砰然心跳!好险,毛主席,后人称颂为“大救星”,历史表明,如果毛泽东这一回,像瞿秋白(党中央原先的主要领导)似的,被丢弃,不得随军而行,以致被俘、被杀。那么,中国革命的胜利,不知推迟到哪一年!
书页间,展示了大量让人心惊肉跳的事情。像怎样突围,突破口选在哪里,以及从数十万敌军铁桶似包围圈里,冲出去以后。去向何方;如何对付蒋匪大兵的前堵后追,摆脱一个又一个的险恶绝境,莫不仰仗着周恩来的军事胆识,和“力拔山兮气盖世”钢铁般毅力。遂令红军滚滚铁流,从险要关头,排除万难,转危为安。
逐章逐节地展示了一件件史的留影底片。例如,在全军奋勇冲杀,突破敌军第一道防线后,照李德、博古的预订目标是到湘西,建立新的根据地。首先就得渡过涛涛湘江。
为渡江西去,打了残酷大战。以致血战五昼五夜,致使红军“血流成河骨堆如山”。全军从八九万人,一下子损失了五六万,仅剩三万人。蒋介石何等狡猾,他早已知道你到哪里,经过哪里,事先就四路云集精兵,张开了网,请君入瓮。
李德是个假冒伪劣的军事人才。他哪里知道中国的山川形势,他哪里知道蒋介石和中国红军。他只是瞎子摸象。血的事实,使周恩来懂得毛泽东的意见是对的,不可能留在湘西,必须挥兵去贵州、云南。明知那是高山峻岭的白云深处,也只能改道。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冒着敌人的炮火,边战边走。周恩来主持了中央政治局会议,采纳毛泽东意见,去建立川黔根据地。对李德的兵权,也就解除掉了。削去李德的令箭,是红军生命有关的大事! 且说,经过日日夜夜的冲杀搏战,到了贵州,进了遵义。周恩来胸有成竹地举行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用意是总结从五次围剿,到长征以来的惨痛教训。
会上,周恩来作了报告,并力主今后取消“三人团”,拥戴毛泽东领导今后的红军行动。斯时,周是中央常委,又是原“三人团”之一,从战争的艰难险阻中,有时是绝境中,红军得以平安越过。中央成员和军事将领们,对他有着衷心信赖和爱戴,威望最高。于是决定:“周恩来是军事指挥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以毛泽东为周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书的209页这样记述着。作者集体是不敢妄自书写的。要反复进行考订。
后来,连串的战斗,赤水之战,金沙汀之战,娄山关之战,乌江之战,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在周、朱、毛的英明指挥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大胜利。在红军的历史上,曙光初露,生机焕然。
又成立了“军事小组”,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是成员。这才逐步思想一致,号令一致。军事行动上采取声东击西,大步进退、机动作战,在敌军的缝隙间,游刃穿插,兜大圈子,甩掉敌人,调动敌人……。
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周恩来主持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全军北上!
再后,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林彪组成“五人团”,负责一切军事。
1935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在吴起镇,中央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宣告长征结束。
周恩来曾回顾红军长征的艰险历程,感慨地说:“我们红军像经过一场暴风雨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而保存下了树身,和树根!”
江泽民同志在此书的序里讲:“周恩来在胜利完成红军长征的组织领导工作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我读到这里,心中对周恩来的军事功绩,有了全新的了解。他力挽狂澜,就是力挽红军于生死存亡间,而此时的红军和党中央是浑然一体,自然也是力挽党中央于危难之际。
五、解放战争最高统帅之一
1946年,蒋介石悍然拿起屠刀,杀向解放军。周恩来回到延安。在胡宗南猖狂掠取延安、兵临城下之际,他义无返顾、万死不辞、冒着死亡凶险、伴同毛泽东,步履安详地走向陕北群山,迈进战火硝烟。
本书的编撰者们,从档案中,捧出丰富的史料,让读者在书页的翻动中,缔听着历史之音。
那周恩来在大战之初,已预见到此战历程,曾宣告过:三四年,可见分晓。
在惊心动魄的战火中,他是毛泽东的副手,副帅,中央军委副主席,由于参谋长彭德怀在前线,周副主席还兼代参谋长的职务。他和毛主席一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出谋划策,成为伟大的智囊人物,军事谋略家。他的诸多重大谋略,闪耀着他奇人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