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央对各红色根据地的主要领导者
周恩来总结了起义失败的教训,他说,当时的思想,不是马上深入农村发动土地革命,武装农民,建立农村根据地,这是根本的教训。他在实践中,取得了真知。
路,本来没有。路,是人走出来的。武装斗争之路,是在战争中形成的。
1927年,他回到了在上海的党中央,作为中央的常委,和组织局主任,肩负着中央的常务重任。
他以超凡的毅力和智慧,积极推动指导各省的武装斗争,创建红军。
他指示朱德、陈毅把南昌起义的余部,到湖南,参加秋收起义,与当地农民运动相结合。
他建议毛泽东在湘赣建立秋收起义的队伍,继续扩大武装割据。
他请贺龙,去湘西展开武装革命,他代表党中央指示广东省委,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陕西和云南等各地的军事斗争。
他选调了一批优秀党员到苏联去学习军事,为党培养军事斗争的骨干。这之中有叶剑英、刘伯承、肖劲光、刘伯坚、李卓然、傅钟……。
党的六大在莫斯科举行,他和瞿秋白等人面见了斯大林,并被选为六大主席团成员和秘书长。他向大会作了军事问题的报告,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建立红军的原则。全党更加认识了中国革命的特点,是革命武装,去反对反革命的武装!他当选为中央常委,负责组织工作和军事工作。
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党中央授与他的尚方宝剑,在如火如荼、风起云涌的岁月里,推动、指导了鄂、豫、皖、湘、赣、粤、闽等省区的红色根据地。在朱、毛的红四军之外,并组建了红一军,使工农红军的力量增至13个军。
周恩来是第一个代表党中央,高度评价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的人。他先后研究和总结了朱、毛红四军的经验,转发到各红区的领导。
他亲自写了中共中央致红四军前委的信——有名的“八月来信”;又听取了红四军派来向中央汇报的陈毅的口头详报。之后,他认为朱、毛的红四军“是所有红军的主干。”根据周恩来的观点,陈毅执笔起草了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信,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即党史上著名的“九月来信”。“信”把周恩来的军事思想,提高到理论高度。
他在陈毅返回苏区时,嘱咐道:“回去后,要请毛泽东复职,要维护毛泽东和朱德的领导。”(见书99页)。
后来,毛泽东在“九月来信”的基础上,写成《古田会议决议》,经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通过。
读了这本书,令我清楚认识了,那党史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既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也是周恩来的军事思想。读至此,我顿开茅塞,透明地看清了周恩来在此期间是中央在军事斗争中的旗手。他的军事韬略已从实践上升为理论,并如火炬般照耀着红军。
四、长征中红军命运的掌舵人
1930年,党中央在上海,由于顾顺章的叛变,无法继续活动。周恩来转移到苏区。作为苏区中央局书记和红军政治委员,他立即率师,以其卓越的军事天才,粉碎了蒋介石的第四次围剿。
其时,共产国际特派了一个德国人,名叫李德的,来到中央苏区,成了太上皇。那临时中央的主要掌权人,青年博古,朱总司令曾称之为“是个娃娃”,不过是个阿斗,对于武装斗争全然蒙昧无知,一切听命于那个连中国话也不会说的外国人。他们俩胆子大,把中央苏区的创立者,红军统帅毛泽东一脚踢开。蒋介石聚集精兵,四面包围上来。五次反围剿,才一交手,李德大败。形势险恶,李德和博古,感到风声鹤唳,束手无策。突然决定:跑!叫“大转移”。从此,红军陷入风雨飘摇的险境。
可是,他俩人,只踢掉毛泽东,却不敢抛掷周恩来。周公,仍是政治委员,参加“三人团”,权充李德、博古的配角。这周恩来是何等人物,渐渐在风雷电闪的血战中,成了实际上的主心骨。
这本书以翔实而丰富的史料,一页页向读者展露了长征途中的史实。毫不夸张地叙说了周恩来的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