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授方法
一、教授方法与教育方针。教育计划、教材应是一致的,在彻底转变我们的教育时,应彻底一致地转变。我们的教育方针已有明确的规定,理论与实际联系,教育与作战联系,学与用联系,做什么学什么,少而精,教授方法亦即实现以上方针的方法。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要善于诱导学员总结整理过去丰富的经验,使其提高到理论;又善于引证实际经验,证明理论,使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为了教学与作战的联系,我们要与前方部队战斗部队建立联系,随时得到战斗情况,并善于诱导学员研究敌伪军作战特点,作战地区环境特点,我军战略战术特点。将这些问题都与学校教育联系起来,学校教育才是实际教育,学习了理论,又学习了实际。为了所学与所用联系,首先是应做什么学什么,而估计到他的工作任务,及其到工作岗位上时可能碰到些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不但教育计划上应注意这问题,而教授时更应抓紧这些问题,使所学的课完全正确,根据实际的需要,那么学与用自然联系起来。
二、要确实遵守教育计划。不但要按其规定的课目进度去执行,更要掌握教育计划的精神。教育计划是方针具体化了的东西,为实现教育方针首先应实现教育计划。因此要反对教授法上的不良现象,不根据教育计划规定,而讲自己爱讲的东西,讲自己知道的东西;爱讲空洞大道理,不愿讲实际问题;爱讲旁人不知道的,而不愿讲大家不注意的具体问题;爱坐在讲堂上念书本,而不愿搜集实际经验,充实教材;爱长篇大论讲原则,不愿野外实际演习;爱照老一套的野外演习方式,而不愿构设与实战近似的景况,以及不善于启发教育,不善于课外诱导学员独立学习研究等。这些教授法的病态是我们教育彻底转变上的障碍。我们应认真地研究教授方法。具体地改善,加强课前准备,演习要有想定,课堂讲授应有讲授方案,这方案应包括要讲的原则,要举的例子,问题的提法,讨论的问题等。
三、战术教授的方法:
(一)各战斗动作一般分为两个步骤进行教育,第一是原则地讲解,第二是演习。两者时间的比重,依教授课目及教育对象而有不同。团营战术原则讲解应超过于连排战术原则的讲解时间,相反的,连排战术演习时间应超过营团战术演习时间。一般的演习时间,应占全时间的7/10至9/10。一般均须先讲原则,有些在课堂上不讲,到野外还是要讲。事实上不会一个课完全不讲就做,从何做起呢?各个战斗动作可以在野外讲,而部队战术原则,则讲堂上讲解胜于野外讲解。有些在课堂上不讲原则问题,等到演习前去讲是不对的。
(二)演习方式:
(1)分段讲作:以使原则与实际联系为主,这是演习的第一步(即分组上课),事前教员须先作好想定。 第一、演习时将队伍带到演习出发地点,在课堂未讲原则的,可利用下达课目前作简单讲解。下达课目后,依想定结构,宣布假设情况,使学员了解情况及侦察地形,以后诱导学员进行情况判断,及依判断定出决心。目的在培养学员的分析判断能力,使原则具体化,并与实际联系起来。遇学员判断决心错误者,应以情况诱导,启发其自觉地修正。
情况判断包括任务、敌情、地形、时间,及其他直接影响作战的因素。决心应包括具体作战部署的具体问题,不是简单的打不打。
第二、使学员依所定下的决心下达命令,目的在使学员练习命令的作为,并养成简明确切的习惯。教员最后应作一示范命令格式。
第三、区分部队的一部或全部(依课目而定),挑选演习干部进行指挥实地演习,目的在培养学员实际指挥能力。待演习告一阶段时(如进攻时接敌一段,或进攻一段),再令其停止,检查该段演习成绩。教员应作讲评,引证原则批评动作,并以动作证明原则,更进一步引证战例,批评动作及证明原则,以达到原则能具体化,并能与实战经验联系起来;或者是演习完了统一的作讲评,这是依课目不同及课目的教育时间多少决定。
第四、第一阶段讲解完成时,教员依想定提出第二段问题,如第一段的方式,不过要简略些。
第五、在演习完毕时,教员作总的讲评,如第一段演习完毕时一样。
分段讲作,可分实地作业(野外演习)与图上作业两种。我们以实地作业为主,只有营团战术作业或因天候影响而不便野外作业时,才采取图上作业。
(2)实地演习,是以锻炼指挥的能力为主,一般应在分组上课后实施。
①以演习人员的组成上说,可分为干部演习及实兵指挥,干部演习是从学员中挑出干部,其余学员充战士;实兵指挥是调战斗部队进行演习,选学员派到战斗部队充任演习的下级干部。
②在演习的组织上说,可分为单方面的与双方面的对抗的。单方面的,即一面假设敌人,一面实兵进攻(或防御),这是我们最通用的演习方法。它的好处,假设敌方面,可以用各种记号表示出具体的敌人的战术特点来,使演习更接近于实际。
双方面的对抗,严格讲来一方面应是敌人战术,一方面是我军之战术。我们今天对抗演习,均是以我军战术相对抗。对付敌人的战术特点,无从表示。即政治动员、战场喊话进行也较不便。这是对抗演习的缺点。另方面,他虽不能表现战术的特点,但双方情况生动实际,引起双方的敌情观念,紧张情绪,更可表现指挥者的优缺点来,以此在某一点课目结束,用来检查学习成绩,不失为方法之一。因其有缺点,过去曾取消过,但现在各校均采用着它,我们应保留之。
③以上几种演习方法是实际运用,亦是足够用的。其他沙盘作业,图上实地的军事游戏作业方法,虽也是战术教育好方法,应少采用,花样过多,会妨碍教育进行。 (原载《建军》第2期)
那时,韩振纪在大会上讲“军事技术本身无阶级性”,“ 吸收其他军队的军事技术”以及“不照抄苏军战术教材”,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有些人听了之后颇为吃惊震动,陈毅没有提出不同意见,因此韩振纪平安无事。会上,薛暮桥还作了《抗大政治文化教育的报告》。
关于这次教育工作会议的进程,《赖传珠将军日记》中有详细的记述(摘录):
8月10日,明日上午7时,抗大总分校开会,请他(注:陈毅代军长)去参加。韩振纪同志来此研究明日会议的问题;8月11日,很早起来,看军长(陈毅)是否回来告诉军长去开会,我先去抗大,不久军长也去了;8月17日,早饭后与孙湘到党校,我到抗大开会,会餐。午后回来;8月18日,早饭后仍到抗大去开会,中饭后回来,谈及抗大干部问题的解决办法及一些人的处理;8月20日,晨饭后到抗大听8分校及第4、第6旅教导队报告。听军长(陈毅)谈游击战争时代艰苦生活和严重环境;8月22日,写抗大教育会议的报告提纲;8月23日,星期日。午后研究抗大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斯大林格勒情况很严重;8月30日,开会研究关于在抗大会上的报告内容及如何组织问题。谢祥军到此谈工作问题;8月31日,上午军长(陈毅)原拟报告抗大教育方针,因到会的人太多,而且并无大的关系,改为报告整风问题;9月8日,再去抗大开会,我报告华中及华中部队特点、弱点与搞好教育工作的意见;
《赖传珠将军日记》还提到一件事情(摘录):
9月9日,午后开会,由谭震林同志报告苏南情况,约2小时半。后随韩(振纪)、谢(祥军)、薛(暮桥)到军长(陈毅)处开会,讨论决定一些问题。批准韩振纪结婚。9月12日,下午到抗大吃韩副校长的喜酒,冒雨而回,遍身淋湿。9月16日,在抗大开会的干部拟明日回去。敌情稍紧张,敌正向东台、兴化、盐城增兵百人。
韩振纪在老家时由家庭包办过婚姻,生有一女,后办理了离婚手续。《赖传珠将军日记》中提到的这一位,参加革命前是上海女工,韩振纪在华中“抗大”总分校工作时,由组织介绍结婚,之前不认识。这段婚姻维持时间3年,因个性不合及工作调动等原因,女方提出离婚,经组织批准离异,无子女。
这次教育会议,在华中抗日军政大学教育的历程中非常重要。会议以后,韩振纪贯彻陈毅提出的“根据实践去讲授理论根据理论去总结实战”的教育与学习总方针和“理论与实际一致,所学与所用一致,教育与作战联系”的三大原则,狠抓教学改革。“抗大”华中总分校及所属5所分校的教学工作又一次出现了新局面,为新四军和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各级政权、地方组织培养了大批军政素质较高的干部。
七、又一次精兵简政
在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的过程中,1942年8月4日,毛泽东同志复电陈毅:
现在华北、山东须下绝大决心实行彻底的精兵简政,否则到了明年必不能维持。华中情形虽略有不同,但总方向是相同的,此事请你预加考虑,到年底或明春作一通盘计划,达到精简目的为盼。 (摘自《对华中精兵简政的意见》(中央档案馆)
《赖传珠将军日记》摘录:
9月23日,早饭后韩(振纪)、薛(暮桥)、谢(祥军)来商决抗大的一些问题;9月26日,午前开各部门首长会议,传达与讨论精兵简政委会的意见,决定自10月1日起,至月底为一个月的动员时间;9月28日,孙(湘)、韩(振纪)在此吃中饭后回去;10月11日,15日上午抗大开会,要军长(陈毅)参加并作报告。讨论精简后人员处理问题;10月22日,寒风刺骨。找韩(振纪)来谈抗大诸问题;10月25日,韩(振纪)校长来谈一些问题后回去;10月28日,中饭后我到党校去,与(孙)湘未遇。韩(振纪)、谢(祥军)等来了。到军长那里谈问题。不久从彭康那里回来,韩仍在此未走。晚饭后到饶(漱石)政委室汇报。讨论抗大及文化队问题;10月31日,开精兵简政第三次会议,最后审定有关规定,至午饭散会。
在几次开会讨论的过程中,韩振纪都谈到提高教员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还提出“抗大”可以吸纳、贮备一些人员。11月5日,韩振纪早饭后就到新四军军部开会,大家都在等着代政委饶漱石,等了好久他才来。在会上。韩振纪提出:“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几乎没有文化基础,‘抗大’本身又是速成性质,这样学习效果并不好,所以我建议,今后来‘抗大’学习的新学员,先由各师进行文化教育再送来。”饶漱石听别人发言时十分专注,把韩振纪的意见也记录了下来,说要研究一下。
1942年11月初,日军在泰州、镇江、蚌埠等地增兵3万余人,准备在苏北盐城、阜宁地区,对新四军军部及其直属队进行第二次大“扫荡”。18日,韩振纪接到新四军司令部的紧急通知,通知中说:“经窃听敌人电报得知,大新集增援1000人,时家码头亦在增援,有于明晨进扰的可能,特务团已撤至洲门。”韩振纪立即奉命指挥“抗大”进驻河西担任警戒任务。当时军部周围的部队,特务团、54团,包括“抗大”和党校等都做好了随时作战的准备。
11月21日,新四军军部发出“分散坚持反扫荡的命令”。韩振纪按军部的指示,与谢祥军进行了详细研究,安排一批总分校干部回原部队工作,并由谢祥军教育长、杜立保(红军干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3年病逝)副科长将名单向赖传珠参谋长汇报,经军部批准后实施。这样,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抗大”华中总分校进行了一些缩减。
11月24日,各方均传来消息,敌人频繁调兵,对我根据地的威胁日渐严重。韩振纪奉命与总分校诸位领导一起研究,拟订了将“抗大”和党校一起转移的行动方案,并向军部汇报。当天,赖传珠到“抗大”、党校,给全体人员作了动员讲话。在会上,赖传珠参谋长宣布:“抗大”、党校明日转移至东沟。这次的转移行动是由韩振纪统一指挥的。
11月25日,南京日军2000余人,并有汽车、坦克,开往镇江一带,加强对苏北的“扫荡”。这时,韩振纪、彭康率“抗大”华中总分校和党校等单位组成的军部第1支队已经转移到东沟、孙家舍、小徐庄等处,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赖传珠夫人孙湘,原在军卫生部任协理员,此时在华中党校学习,随军直第1支队到了东沟。 《赖传珠将军日记》(摘录):
12月2日,写信给韩(振纪)。晚又到军长那里汇报抗大、党校及3师等情况。
12月初,敌人“扫荡”告一段落,但仍不断进行“清乡”演习,整编伪军,调兵换防,形势依然紧张。华中各战略区开始进行第四次精简。军部统一部署,大力精简机关,充实基层,并以一部主力实行地方化,使主力军、地方军的战斗力都得到提高。
12月3日,韩振纪、彭康奉命率领军部第1支队,转移至苏北阜宁县军部驻地停翅港村附近。孙湘亦随军直第1支队行动,在这些天,赖传珠写给孙湘的信件,也由韩振纪代转。不久,孙湘调至盐阜四区委工作。
为保证机关安全,经中共中央批准,赖传珠组织华中局和军部机关、直属队3个支队,秘密从停翅港出发,离开苏北盐阜区,陆续向新四军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转移。韩振纪、彭康指挥第1支队,按军部指令行动。
12月4日,韩振纪在军部参加各部门首长会议,听取军部有关党校、“抗大”华中总分校、上干队提前毕业及直属队继续紧缩等问题的指示。5日上午8时,军部召集直属队及总分校、上干队、党校全体人员会议,由政委饶漱石就党内团结问题作报告,韩振纪参加。6日,韩振纪和总分校几位领导到军部,与赖传珠、曾山在一起谈党校、“抗大”总分校干部分配意见。
这时,大批敌人已经津浦铁路以南开往宿县。12月8日早饭后,韩振纪向军部首长汇报,决定“抗大”总分校、党校干部分配方案。12月10日,总分校政治部刘毓标副主任调苏南6师任52团政委。
12月11日,韩振纪奉命指挥总分校开至洲门一带部署。12月17日,在战事日渐紧张时,“抗大”华中总分校研究班仍然举行了开学典礼,韩振纪主持,陈毅、饶漱石等领导出席,赖传珠因事未参加。
毛泽东于1943年1月5日关于新四军行动总方针复陈毅、饶漱石电(摘要): 同意你们分散计划(略)。我们正与国民党谈判,将新四军编为八路一个军,取得合法地位,并答应国民党于胜利后开至黄河以北,以期继续合作。此电并告少奇同志已安抵延安。 (《新四军文献》第3卷第39页)
在此期间,余立金从华中党校学习归来,仍任总分校政治部主任,薛暮桥仍任训练部部长。《赖传珠将军日记》摘录:
1月5日,上午到501(陈毅)那里商量一些问题,决定继续精简。第3梯队未到,所以各首长会议未开成。韩(振纪)、余(立金)、宋(裕和)、戴(济民)都到了,略谈各方情况。韩、余等在此住。 1月6日,上午开各级首长会议,动员精简问题,我对部队编组发表了意见。晚上得悉,敌已于3日进占立煌,21集团军向叶家集撤退,省政府向霍邱转移中。伪皇协军l万余人到苏中。 1月8日,韩(振纪)、余(立金)、谢(祥军)、薛(暮桥)来谈转移驻地、经费等问题并吃中饭。洗澡。 1月9日,早饭后,韩(振纪)、余(立金)、谢(祥军)、薛(暮桥)与宋(裕和)、崔(义田)、戴(济民)并孙参谋长(注:7师参谋长孙仲德)到此,讨论编组及7师的问题,分析含和(注:含山、和县)地区的情况,至吃中饭止。命令明日移至黄花塘。
1943年l月10日前后,陈毅、饶漱石率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直属队开始行动,经过长途行军,陆续全部移驻淮南根据地洪泽湖南岸盱眙县的黄花塘镇。从此,黄花塘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离开。黄花塘,原名黄昏塘,经常干涸,后来,新四军修了水渠,这里有了水,才改称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期间,代号“黄河大队”。
新四军第2师师部驻地原在黄花塘,军部来此之后,遂移驻来安县大刘郢(今邵集乡境内),当地人也称这里为“大刘营”,师直各单位亦分驻附近村庄。安徽来安县与江苏盱眙县相邻,距南京不远,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韩振纪率“抗大”华中总分校随同军部一道转移,从阜宁转移到黄花塘附近的牛沛湾。1月中旬,新四军军分会研究“抗大”华中总分校等7个单位的精简撤销问题,并决定“抗大”华中总分校不去含山、和县,转到陈道口附近。16日上午,韩振纪、余立金、谢祥军、薛暮桥到军部与赖传珠参谋长谈问题。饶漱石和潘汉年先后去“抗大”华中总分校了解干部队的情况,并与军部其他领导具体讨论了“抗大”华中总分校分散问题。17日,赖传珠牵头,韩振纪等参加,拟定了“抗大”华中总分校干部分配方案,先报饶漱石,然后写信报告陈毅最后审定。
这一次精简,军直司令部人员再由263名减至123人。军部首长以下的勤务员全部取消,由通信员兼任。对于这一点,韩振纪提出不同意见,他说:“精简勤务员可以,但通信员用于作战和工作联络,不适于生活勤务。勤务方面可否集中管理?”这个意见未被军部采纳。
1月18日上午,新四军军部宣布“抗大”华中总分校结束。随后,韩振纪等协助军部来人解决善后事宜。19日上午,饶漱石到“抗大”华中总分校作有关结束的动员。21日上午,韩振纪等人在军部赖传珠参谋长处讨论“抗大”华中总分校干部及其他人员分配问题。25日,军部派人到“抗大”华中总分校处理枪支。饶漱石于当天上午再次到“抗大华中总分校”作动员报告。
从1942年11月下旬开始,军部陈毅、饶漱石、张云逸、赖传珠,以及从2师谈工作回来的军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商决2师干部变动问题、2师某些问题的处理意见和其他干部的配备问题,同时与2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原4师政治部主任调去不久)等交流意见,反复研究。1月24日,关于2师干部的配备方案已经拟定。
从1月27日,韩振纪、余立金和薛暮桥留在军部住下,第二天,赖传珠到4科住处去看望他们。此后连续几天,他们都在“交谈今后意义和2师的情况。”以上内容摘自《赖传珠将军日记》。
在与赖传珠的谈话中,韩振纪流露出出一句“最好不要让我再做参谋工作了!”赖传珠听了也没表示什么,其实他自己也曾有过类似想法。
《赖传珠将军日记》摘录: 1月30日,要韩(振纪)与颜(注:颜伏,曾任军部通信科科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济南军区炮兵司令员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谈对今后工作的意见;1月31日,上午韩(振纪)、余(立金)、谢(祥军)来此谈话;2月6日,风大雪止。上午碰着韩振纪到胡立教处去吃中饭;2月7日,韩(振纪)、余(立金)、谢(祥军)来谈工作,晚上回去了。
谢祥军先行一步,调任军部特务团团长。总分校结束后,韩振纪任新四军2师参谋长。余立金任2师政治部副主任。以后,先到6师的刘毓标也调到2师任6旅副政委。总分校还有一些同志分配到2师,如吴凡吾任2师直属政治处组织股股长。
苏北组建新的抗大第5分校,黄克诚兼任校长,不久,钟伟代校长(后谢祥军),吴盛坤任政治委员(后沈铁兵),张兴发任副校长,庄林任教育长(后王信虎),于辉任政治处主任(后唐克)。
薛暮桥与原“抗大”华中总分校、华中局党校和华东大学的五六十名教员、干部分别前往延安、山东。“抗大”华中总分校全部学生与其他大多数干部分配到华中各根据地政府、部队、教导大队及各分校工作。
“抗大”5分校及“抗大”华中总分校,从建校到停办,在盐阜地区共办班3期。其中,“抗大”5分校办了两期,共毕业学员2519名。“抗大”华中总分校办了1期,毕业学员387名。(见《新四军文献》第3卷第987页1944年7月5日《赖传珠关于华中抗大总分校及教导队简况致中共中央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