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工业,一边省钱一边求贤
农业离不开工业,发展工业需要钱,可是钱从哪来?王震又一次想到了军队。1950年6月,王震在一次军队干部大会上说:“发展工业要钱,我没有钱。我也不能向毛主席要,我不当‘伸手派’,因为国家刚解放,百废待兴,不能向国家要。也不能向新疆老百姓要,老百姓已经很困难、很穷了。我就打你们的主意。”在王震的号召下,部队从定量供应的棉被、衣服、帽子等日常生活用品中节省出资金,支援工业建设。每人每天节约口粮0.5斤(为供给标准的26%)、菜金9分9厘(为供给标准的60%);每人每月节约津贴50% ;衬衣的翻领去掉,军服口袋由四个改为两个,杂支、办公费都尽量节省。到1951年底,参加集资的干部战士占全军区人数的90% 以上,平均每人一年节约费用91.2元。1951年到1952年,干部战士节约的资金占新疆两年工业建设投资总额的80%。有了钱,王震就可以放开手脚搞工业了。到1953年,全军区共建立工业企业76个,工业总产值达到4257万元。
为了发展工业,王震礼贤下士,广纳人才。余铭钰是著名的冶金专家,年轻时留学美国,王震想聘请他担任八一钢铁厂的总工程师。1951年,余铭钰来到新疆,王震不但亲自到机场迎接,还安排他住在自己的办公楼里。余铭钰知道这栋大楼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是最高官邸,一般人很难进入,更不用说在这里住了。他有点感慨王震的气度。等到王震与他通宵畅谈后,他彻底被王震的坦诚所折服,当即决定把自己在上海办的钢铁厂捐献给新疆,举家西迁,准备父子两代“为新疆的钢铁工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王震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各个领域的专家:轧钢专家顾遒义、农学家涂治、地质学家王恒升、纺织专家刘钟奇和应寿纪……通过这些专家的不懈努力,开启了新疆的现代工业之路。
此外,王震还创办各类学校,努力培养人才。1951年至1952年,他扩建了当时新疆唯一一所高等院校新疆学院(今新疆大学前身),创办了新疆军区工业学校、俄文专科学校、新疆八一农学院等。王震还创办了八一中学,他与作曲家刘炽共同为学校创作的校歌,至今被传唱。
王震还让自己的夫人王季青投入到培养人才的行列中。王季青1913年出生于辽宁沈阳,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她参加了八路军,同年底调至三五九旅,在旅部任文化教员,经贺龙介绍,不久与王震结为伉俪,后随王震进疆。
最初,王季青被任命为新疆学院秘书长。但她在这个位置上干了还不到一年,王震就对她说:“秘书长同志,你是不是该调换一下工作岗位了?”王震告诉她,广东、华东、湖北三个地区志愿参加抗美援朝战斗的学生大队近500 人,刚被分配到新疆军区学习俄语,以适应部队向苏联学习和交往的需要。于是,王季青被任命为军区俄文队队长。1951 年8 月,在俄文队的基础上,创办了新疆俄文专科学校,王季青任校长。
就在俄文专科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时,新疆军区党委决定把学校移交地方管理。王季青又有了新任务。为解决部队子女上学的问题,上级决定筹建军区子弟学校——八一中学,王季青再次担任校长。没等校舍盖好,她就带领全体教职工打扫好窑洞,开始上课。缺乏基本的教学用具,就用膝盖当书桌、土块当板凳,田野就是学生们的运动场。1953 年春,王季青随王震调回北京工作,此后仍然从事教育事业。
屯垦戍边,一手缔造生产建设兵团
历史上,由于交通不便,地处偏远,自汉代起,历代中央政府在经营新疆时都采用“屯垦戍边”的治理措施。王震在入疆前就想到:国民党和平起义官兵有7.1 万多人,民族军有1.4 万人,解放军进疆部队有8.9 万人,加上政府工作人员,需要财政供养的人员达24 万人。靠430 万新疆各族群众养活是不现实的,还会加重民众负担,给那些分裂分子以口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军垦,屯垦戍边,这样既可以减轻新疆老百姓的负担,又能够养活军队。
1949 年9 月,王震的部队一进入新疆,便“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边剿匪,一边搞大生产运动。据老战士回忆,当时,他们每人分一片荒地,比赛似地干活,每天干十几个小时。早晨出发时带几个馍馍,中午干累了,想吃口馍馍,就快走几步,先把馍馍放到前方不远处,等干到那里时再吃。而且,南疆的气候干旱,馍馍放到前面,不久就晒干了,想吃新鲜的馍馍就得快点干。
1950 年国庆节前,王震在《新疆军队生产简短总结》中说,军队在当年春季共开垦荒地85.2 万余亩,超额完成原定60 万亩的计划;解放军进疆前,群众需要缴纳的田赋和附加负担是70 多万石粮食,而1950 年只缴了44 万石,大军增加了,群众的负担反而减轻了,让新疆的各族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共产党、解放军的好。到1952 年,全军区播种面积扩大到160 万亩,收获粮食9960 万余公斤。
如火如荼的大生产运动为屯垦戍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2 年底至1953 年上半年,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新疆军区以代司令员王震、代政委王恩茂的名义颁发命令,将驻新疆人民解放军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到1954 年10 月,解放军大部分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正式组建生产建设兵团,使命就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此时王震虽然已经离开了新疆,但兵团实际上是王震一手缔造的。兵团第一任司令员陶峙岳晚年写了一首名为《书怀》的诗送给王震:“改造大自然,开发戈壁滩。挥锄为富国,执戈以防边。”诗的“小序”写道:“今日新疆建设之成就,实有赖于当时王司令员植其始基。”
历史上的屯垦戍边,无论规模有多大,有过多么辉煌的局面,都有一个长期驻守接续难以实现的问题。王震不仅用“既能作战、又能生产建设”的思路对屯垦制度进行了创新,还切切实实当起了“红娘”,设法让兵团有第二代、第三代。
早在部队进疆前,有些同志就对进驻那么偏远的地方有意见,还编成了顺口溜:“抗日战争打硬仗,南下北返饿肚肠,烂(南)泥湾里去开荒,胜利以后去新疆,成了光棍,丢了爹娘。”进疆后,20多万大军,大部分是光棍儿。
王震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他说:“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儿子扎不了根。”他向中央反映了这个情况,中央做出决定,允许新疆军区从内地招收未婚女青年参军,以解决大龄官兵的婚姻问题。1950年秋,新疆军区副司令员熊晃担任招兵团团长,到湖南招收女兵。湖南是王震的老家,他特地给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写信说:“新疆人口稀少,配偶难找,部队要屯垦戍边,长期安家,不解决婚姻问题是不行的,今派熊晃同志去湖南,请你们大力协助,帮助招一批女青年,最低年龄18岁,初高中文化程度,未婚,有过婚史但已离婚的也行。家庭出身不管,把她们招来新疆,纺纱织布,繁衍人口,与我部队将士同建繁荣富强的新疆。”
于是,湖南省委在长沙市营盘街38号设立招兵点,还到处张贴招兵广告,吸引了无数热血女青年参军入伍,当年就招收了3862人。1952年,又有4000多湘女进疆。由此有了“八千湘女上天山”的说法。
因为“僧多粥少”,这批招收来的女兵文化素质又高,实际上主要解决了大龄干部的婚姻问题。后来,王震又组织从华东招收了2000多名部队医院的护士,从山东征收了近3000名女兵,1954年,再到山东征收近7000名青年妇女,乘大卡车浩浩荡荡进新疆,基本解决了战士们的婚姻问题。
靠“红娘”王震的四处“化缘”,到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时候,部队中女性的比例增长到40%。如今,兵团不但有了第二代、第三代,还有了第四代,兵团军民在亘古荒原上先后建立起了石河子市、五家渠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北屯市等一批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4个师、175个农牧团场、2115个连队、268万人口的特大型社会组织。
“永远守卫西北边疆”
尽管功勋赫赫,但王震从1952年5月起就受到批评,起因是在新疆进行牧区改革时,王震操之过急,想将牧区改革与农业地区改革同时进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将《关于在伊犁开展牧区改革》的电报发往中共中央西北局,但没等西北局答复,王震就雷厉风行地布置开了。1952年6月,毛泽东对回北京开会的王震说:“你王震只看到新疆,没看到全局。在少数民族地区先进行土地改革,第二步再实行牧区改革,这是中央的统一部署。你新疆不按中央的部署搞,就会影响西藏,妨碍我们争取达赖的工作,也会影响甘肃、宁夏、内蒙古,那些地方也有牧区。这样一来,中央就被动了。”直爽的王震果断认错。毛泽东认为,王震的“成绩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但是严重的”。
1952年12月,王震到兰州开会时病倒,并于第二年3月转到北京治病,离开了工作三年多的新疆。离开新疆后,王震一直记挂着新疆的事业和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1956年,王震出任农垦部部长之后,曾多次到新疆视察。1980年,鉴于新疆的复杂情况,中央决定王震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分管新疆工作。为此,王震在短短一年内四次前往新疆。1981年,在他的建议下,根据新疆发展和稳定的需要,中央决定恢复1975年3月被撤销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91年,王震以83岁的高龄再次到新疆视察工作。他十分动情地说:“1980年我曾经说过,现在重申,如果去见马克思,我已委托战友和亲属,把我的骨灰撒在天山上,永远同各族人民守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西北边疆。”
1993年3月12日,王震在广州逝世。4月5日,按照他生前嘱托,王震的大部分骨灰被撒向天山山脉的前峡、后峡和天山北麓的石河子垦区,另有小部分骨灰安放在了黑龙江垦区的八五○农场(离开新疆后,王震又领导开发了北大荒)。他实现了自己的真诚愿望,让自己的灵魂与天山融为一体,永远关注和守护着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
治理新疆的启示
王震在新疆的三年时间里,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震离开时,新疆的剿匪基本结束,社会稳定下来,各级人民政权先后建立起来,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在自下而上地稳步推进。此时,新疆的建设也与全国一样,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一个各民族和睦相处、生机勃勃的新疆已出现在中国大地上。今天,当新疆深受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的困扰时,再回顾当年王震治疆的经历,能够获得深刻的启发:
其一,稳定是人心所向,维护稳定必须坚决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其二,发展是争取民心的重要手段,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给各民族群众以经济上的实惠。其三,平等互助是民族团结的基础,相互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前提。其四,建设一支真心跟党走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其五,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生产技能,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其六,屯垦戍边是历代治疆国策,是增强中央政府控制力的重要途径。
新疆周边有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新疆内部有敏感的民族宗教关系,治疆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王震和他的战友们主政新疆时的一大特点是,在坚持推进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新疆的实际,坚决反对任何分裂的图谋,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先建立自治县,再建立自治州,最后建立自治区,在新疆形成了大自治套小自治的格局;同时把分布在全疆的生产部队集体转业,建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这构建了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长远战略框架,纵横交错的治理体系使得屡次在新疆兴风作浪的分裂势力始终无法形成大的动乱,确保了新疆的整体安全。
1991年8月,王震在新疆喀什弹起少数民族代表送给他的民族乐器冬不拉
当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治疆的政策也需要随时代而发展,随社会而变化。王震的治疆经验是留给今天的宝贵财富,今天的人们要有王震的精神和毅力,并以当代人的智慧来解决新疆面临的问题,以实现长治久安。
(王小平,新疆兵团党委党校教授。吕文利,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