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红色博览>>《红色年华》(北京红色创意文化发展中心)>>正文
别梦依稀:毛泽东的故土情节
2014-02-12 14:43:43
来源:《红色年华》
作者: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就这样,毛泽东尽兴地游了近两个小时,直到太阳偏西才上岸。虽然在水中搏击了那么长时间,但毛泽东仍然神采奕奕,毫无倦意,向来观看的韶山老人们一一握手问候。
  
    也许是故乡之行使富有诗人气质的毛泽东又一次回到了那欢乐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韶山冲夕阳中翻卷着千重浪的金黄色稻田,那童年时戏水的池塘,那满山遍野的翠竹松柏,还有那乡音和家乡人的眷眷深情……这一切的一切,都强烈地拨动了毛泽东这位既是伟人,又是游子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心弦。就在这刹那间,毛泽东忽然觉得,自己应该在生身之地,找一处安谧僻静的居所,等退出政治舞台之后,在故乡的怀抱里颐养天年。
  
    那天游完泳后,在回住地的时候,毛泽东情不自禁地向周小舟谈了自己的这一愿望:“小舟,那个地方倒很安静啊。我退休以后,在那儿给我搭个茅棚好吗?”说完,毛泽东朝韶河上游滴水洞的方向指了指。
  
    这也许是毛泽东第一次向自己的部下开口,为自己做一件“私”事。
  
    毛泽东对周小舟所说的滴水洞,地处韶河上游的龙头山和凤凰山的幽深峡谷边。那里险峰峻拔,景色宜人,气候温润,冬暖夏凉,奇禽异鸟云集,芳草奇卉遍布,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非常适宜人居之地。山间有一石洞,四季不歇的清泉滴入洞中,如钟磬鸣响,悦耳动听,故名滴水洞。对这块“圣地”,韶山《毛氏族谱》中早有记载:一沟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
  
    其实,中共湖南省委早就想为毛泽东找一个来湘休息工作的安歇之处,但怕毛泽东批评而一直未向中央提出。这次因为是毛泽东主动提出的,所以,周小舟在毛泽东走后立即郑重向省委作了通报。与此同时,他把情况向当时的中南局书记陶铸作了汇报,大家一致同意在韶山毛泽东自己提出的地方为他盖一栋房子。
  
    然而,毛泽东的这一愿望并不是由周小舟来实现的,因为这次谈话的一个多月后,周小舟在庐山会议上就被打成彭德怀反党集团的重要成员而被撤掉职务。毛泽东要湖南省委修“茅棚”的任务是由周小舟的继任者张平化完成的。
  
    张平化接任书记后,只从省委其他同志口中得知毛泽东曾想在韶河上游的方向修建一座房子,但具体是什么地方,他也不太清楚。正在这时,毛泽东又一次到韶山视察工作,在与张平化闲谈中,又谈起了修“茅棚”一事。张平化说韶山有个松山招待所,毛泽东说:“那个地方不安静。”
  
    张平化说:“主席,你知道韶山还有没有更安静的地方?”
  
    毛泽东听后,回答张平化说:“我曾和小舟说过,在韶河上游的韶山水库里边,有个地方叫‘吊须洞’(滴水洞),很安静,在那里修房子很好。”
  
    张平化再次把情况向时任中南局书记的陶铸作了汇报。陶铸听后,极为赞成。这是毛泽东亲口布置的任务,所以,他要湖南省委把这件事当作一件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张平化回长沙后,立即组织了建筑领导班子,由省委秘书长任总指挥。
  
    房子由湖南省建工局工程师刘鸿庆任总设计师,主要是参照毛泽东在中南海住所的建筑式样,同时又吸收了苏式建筑保暖防寒的特点。主体工程分一号楼、二号楼、三号楼,一号楼为毛泽东专用,二号楼是两层楼的客房,共24间,是陪同的中央负责同志休息处,三号楼离一、二号楼约有百米之遥,就在进滴水洞不远处,有数层,主要是随行的外围警卫员和省委接待的同志的住所。在一号楼通二号楼的回廊边有数间偏房,主要是毛泽东的贴身警卫和服务人员居住。
  
    兴师动众修建这么大的建筑群,并非毛泽东的本意,他只要省委为他建一个“茅棚”。但一旦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在当时来说,就不是一件小事了。
  
    其实,事情未必像毛泽东想像得那么简单。他的衣食住行已不是他自己可以决定了的,必须由中央政治局来决定。滴水洞的房子修好后,毛泽东只住过一次。尽管如此,毛泽东那叶落归根的意念,一直在他的头脑里环绕。就是在病重期间,躺在病榻上的他也在惦记着他亲自选定的这个“西方的山洞”。
  
    “我就是一个土包子!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生活习性!你是洋包子,吃不到一块就分开吃”
  
    毛泽东尽管离开家乡韶山多年,但故乡情结不仅丝毫未减,而且愈到晚年,这种情结愈浓烈:他一口的湘潭话,终生未改;他爱吃家乡的红烧肉、马齿苋、火焙鱼,口味不变;他爱穿家乡那长统纱补袜的习惯终生不改。

    然而,毛泽东的这些嗜好却为江青所不容。当然,实事求是地说,江青那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毛泽东好。她认为,红烧肉都是肥肉,脂肪太多,吃多了不好,胆固醇高,容易造成血管硬化,出现血栓。对此,毛泽东却不以为然,偏偏喜欢吃那家乡独有的韶山红烧肉,特别是五花肉。

    最后,江青便直接插手约束毛泽东的饮食,使得毛泽东大为恼火。那是1956年的一天晚上,毛泽东告诉卫士要吃红烧肉,而江青知道后,不仅不要卫士搞,而且还训斥卫士:“搞什么红烧肉,什么好东西?土包子才吃这种东西呢!改不了的农民习惯。”结果,那顿饭没有上红烧肉。
  
    开饭了,毛泽东见桌上没有红烧肉,便质问卫士:“红烧肉呢?为什么没有红烧肉?为什么交待了的事情不办?我连吃点红烧肉的要求也过分了吗?”由于毛泽东一再追问,卫士长李银桥才说出了事情的原委。毛泽东听后,知道错怪了卫士。他一边安慰那卫士,一边看也不看江青,沉着脸,用愠怒的口吻说:“不错,说对了,我就是一个土包子!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生活习性!你是洋包子,吃不到一块就分开吃。从今天开始,你吃你的,我吃我的,我的事不要你管,由卫士管就行了,就这样定了。”
  
    从此,毛泽东很少与江青在同一张桌子吃饭。
  
    到了晚年,毛泽东的保健医生也劝他少吃红烧肉,毛泽东总是摇着头说:“你们医生的话,不可不听,也不可全听。这是我从小就有的生活习惯了,你们不要强迫我。”这样,一直到去世前,毛泽东都未改变自己爱吃红烧肉的习惯。
  
    红烧肉是韶山的一道名菜,也是他们津津乐道的佳肴。也许,这也是毛泽东之所以终生不忘的原因吧!
  
    毛泽东还特别爱吃家乡的马齿苋。
  
    马齿苋是韶山当地的一种野菜,味辛,有药用价值,当地乡亲多采来腌制小菜,或直接作蔬菜食用。毛泽东小时候最喜欢吃他母亲腌制的马齿苋。
  
    也许是对故乡的眷念,亦或是对母亲的怀念,毛泽东一回到韶山就喊要吃马齿苋。1966年,毛泽秘密回韶山,住在了中共湖南省委为他修的“茅棚”——滴水洞。所以,当毛泽东提出一定要吃马齿苋时,的确有些难住了厨房的工作人员,因为他们不能到老百姓那里去要,因为怕走露毛泽东回来了的消息,这可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当时,还是农历5月,当地的马齿苋长得还不是很茂盛,需要到山里仔细去寻找。于是,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兵分几路,分头到滴水洞附近的山上、水田边和一些荒地上去寻找马齿苋。还好,还是家乡对毛泽东敞开了胸怀,在那种季节,去找马齿苋的人竟还找回了不少这种野菜。
  
    那天晚上,毛泽东吃到了他很久没有吃的马齿苋,心里非常高兴,说:“这餐饭吃得很香,还是家乡的菜好吃。”
  
    毛泽东爱吃辣椒,特别是家乡的辣椒。当年在江西,为了吃到辣椒,贺子珍四处为他寻找。有一次,为了辣椒,毛泽东还向贺子珍发了一次大火。那时正值盛夏,贺子珍好不容易找来辣椒,为毛泽东炒了一大碗,毛泽东一连吃了好几顿都舍不得全吃完。后来贺子珍端起一闻,发现辣椒已经有些变味了,便把剩下的都倒掉了。中午吃饭时,毛泽东到处找都找不到,贺子珍告诉他已经倒掉了。毛泽东一听,立即火冒三丈,气得把饭盆都扔掉了。贺子珍气得跑了出去,到晚上才回家。毛泽东知道是错怪了贺子珍后,便对她说:“你知道我喜欢吃辣椒,扔掉了怪可惜的。变味了,煮一下还可以吃呀!”
  
    毛泽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吃辣椒不革命,吃辣椒是革命派。当年他在河北西柏坡时,苏联共产党的全权代表、苏共中央政治委员米高扬来访,欺负毛泽东不喝酒,当着许多人的面要和毛泽东比喝酒。米高扬自以为这样会使毛泽东服输,谁知毛泽东从桌子上拿起一个尖尖的红辣椒说:“我说过,不吃辣椒不革命,我不能喝酒,但能吃辣椒,你能吗?”
  
    开始,米高扬不知其中的厉害,认为那么个小小的红辣椒有什么了不起。特别是他见毛泽东把一个小尖椒放在嘴里嚼得津津有味,所以也拿一个小尖椒放嘴里嚼了起来。刚嚼了两下,辣得他直叫,连连说“不妙,不妙”。
  
    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起来,说:“米高扬同志,吃辣椒你不如我吧!这样吧,为了公平,你喝酒,我吃辣椒。你喝一杯酒,我吃一个辣椒。”
  
    结果,米高扬醉得不省人事,直到第二天才缓过神来。他见到毛泽东后,直伸出拇指说毛泽东了不起。
  
    晚年时,由于患有多种疾病,特别是脑神经病,毛泽东吞咽困难,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大吃辣椒了。但他仍然在吃东西时要把辣椒粉放在小盘上,吃时用别的菜蘸一点点,然后高兴地说:“好香啊,一直辣到脚尖了。”
  
    毛泽东对故乡和母亲的留恋,还表现在他最喜欢穿家乡那种长统袜子。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擅长做针线活。毛泽东小的时候一直穿母亲亲手缝制的长统纱袜,这一习惯伴随了他一生。这种老式的长统袜,都是用棉纺的,袜筒长及膝盖,有厚、薄两种,秋冬穿厚的,春夏穿薄的。这种袜子,一是暖和,二是耐穿。
  
    60年代初,中国开始流行短筒尼龙袜。在当时,谁要是能穿上一双尼龙袜,那是引人注目的,而且很值得别人羡慕。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也顺应这种潮流,在经得毛泽东同意后,给他买了几双尼龙袜。但毛泽东穿后感觉到脚有些发烧,便再也不肯穿尼龙袜,很坚决地拒绝了这种新生事物,继续穿着长统袜。
  
    棉纱袜虽然暖和,脚不出汗,但最大的缺点是袜口的弹性不大,袜子经常松松垮垮地从膝盖滑到脚踝骨上。毛泽东穿这种袜子时,工作人员稍不提醒,就会出这种“洋相”。对此,毛泽东的好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他的文章中早有描述。他在描述1962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的情景时,就有过这样一段话:“他身穿一件领子扣紧的深灰呢料上衣,相同质料的裤子。毛的皮鞋已经需要擦油了,一双纱袜松松地掉到了脚踝上。”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天下谁人不识君——毛泽东著作的海外传播(组图)
·下一篇:领袖上将不了情——毛泽东和陈伯钧
·谈毛泽东晚年读书生活
·毛泽东词《蝶恋花·向板仓》手稿揭秘
·我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点建议
·洪湖岸边红旗飘——叶昌保和他的“红色村庄”
·中国农业合作道路的曲折坎坷和坦途——在中国农业合作社首届(北京)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农村干部的一面旗帜——深切怀念史来贺同志
·尼联共(毛)的分裂、大选失利及未来政治走向
·乌克兰:抗议运动和法西斯
·赵树理和曲里村
·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将军胸怀 书写天下——鉴赏赵勇田珍藏的中国人
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耿仲琳: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十八大提出要重视“智库建设”
努力推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
红色文化与中国梦
黎荣华: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特稿: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黎荣华:永远的老兵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