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未能开始就实行“齐打齐进”与回旋的战略路线,集合最大兵力来实行包围与决战灭敌人之一部,此时,我们确是犯了“分兵攻防”、“分兵进击”的严重分兵之错误。[评点:毛泽东在十一月二十五日就致电西路军领导人要集中兵力,通过歼灭战来消灭敌人,并传授了歼灭战的作战要领,而且要求只要是打两团以上之敌西路军领导人必须亲临现场指导,在另一封电报中指示只要粮房不缺,把西路军一万八千人集中到方圆四五十里的范围内,齐打齐进,可是西路军领导人就是听不进去,难以执行。]一条山时未多集兵击敌;甘、红、古浪时集兵不够,主力分开;永昌时期未能“齐打齐进”;水泉子伏兵嫌弱;高台时未将主力迅速靠近五军。[评点:这些作战失利的行动,我们在前面大多分析过。]“分兵”恶果,使攻时不能实行包围,守时失败消耗,行时被敌袭击,驻时单纯防御。[评点:这是沉痛的教训啊。]不错,在大量敌骑进攻之下,是不易作完全脱离阵地之运动战。但这不是说在永昌时期以及前时期没有依据部分阵地战来实行集兵包围与歼敌一部之运动战之机会。[评点:这里承认了西路军领导人主观指导上的失误。]不错,甘北地形限制,不便于大兵集行一处,但这不是绝对不可以一时“挤住”甚至一部偶然露宿,来集兵迅速打敌,因为迅速打退敌人,正好解决粮房之困。[评点:这里承认了齐打齐进是可以施行的。]不错,在甘州守×时期我们虽然实行“齐打齐进齐守”但亦无结果,这并不是此战略战术之失败,而刚刚是未在高台未失败前行此战术战略致实力亏损,后行此策亦不可能。[评点:高台陷落,西路军二千八百余名守军近乎覆没,这个时候由于兵力的损失,西路军在实行齐打齐进,进行歼灭战作战已经非常困难。]不错,我们在高台失败以后,也迫于作消耗战,这并不是在实行“齐打齐守”政策之后,也不在于消耗战,而刚刚是我们在高台失败之前未能行此战策,至实力大减,而后亦不得不行消耗之故。[评点:可惜当时作者没有认识到,要不然怎么会在西洞堡战斗后放弃东进,折转西退呢?]最后是说在敌骑紧迫之下,实行□□运动,无论行进攻防都是不利的。这一失策,是我们最痛苦之经验。[评点:对,这是刻骨铭心的教训。]
(4)因为不能集中兵力,实行包围战,故不能不走到单纯防御。[评点:不能集中兵力,通过歼灭战来消灭敌人,由于敌强我弱,在敌人进攻之下,必然导致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在作战上处于被动地位。]而单纯防御结果,不能不使我们与敌人拼消耗,高台以后之持久防御是实迫处此,而高台以前之单纯防御是自取其祸。[评点:这样我们就看到西路军领导人作战的一条逻辑线索,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不消灭敌人是难以完成打通远方任务的,因而为保存实力计在获得苏联援助前避免和马家军作战,希望在获得苏联援助后再和马家军进行决战,这样不仅胜算较大,而且可以减少伤亡。从西渡后直至高台陷落前,西路军领导人就没有主动集中兵力,创造战机,通过歼灭战来消灭敌人。这样在马家军的进攻下,就不得不以所抢占的要点为依托,凭险固守,而以阵地战、消耗战和击溃战为主要作战方式,从景泰一条山,平大古凉战役期间,永昌、山丹期间,高台、临泽期间,皆是如此。高台以前,在西路军有兵力进行歼灭作战的时候,而没有打成歼灭战,这是西路军领导人自身指挥上的问题,而在高台陷落后,西路军由于兵力损失,即使想打歼灭战也已经很困难了。可惜当时陈昌浩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然的话,他们何必放弃东返,重返倪家营子呢?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对西路军领导人所作的不要依靠外力援助,要依靠自我奋斗战胜敌人,建立根据地,集中兵力,通过歼灭战来消灭敌人的指示是多么的英明与正确!可惜西路军领导人没有做到这一点。]
(5)分兵去抢占要点,诚属不妥,在甘北地形、敌情及我力情况,可以不分兵抢占要点。[评点:这时才认识到这一点,可惜太晚了。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西路军领导人在获得苏联援助前,处于避战的考虑,为了保存实力不愿意和马家军进行作战。如果真要树立不依靠外力,依靠自我力量进行歼灭敌人的信心,决心打歼灭战,是不会去一味抢占要点的。甚至抢占了要点,为了集中兵力来歼灭敌人,根据作战的需要还会予以放弃。]因为主要方面不能歼灭敌人,虽抢到要点(如永昌、高台……)亦无所用,而正因为抢了要点,兵力单薄,给予敌人各个击破机会(如高台……)。如果主要方面击胜敌人,要点不打自占,即有敌人占据,通过之亦不为难,并不绝对有所妨碍。[评点:陈昌浩这才认识到消灭敌人与抢占地盘之间的关系。在作战过程中,消灭敌人是中心问题。当年毛泽东在指挥中央红军反“围剿”的时候就是一切围绕如何消灭敌人,采取诱敌深入的方式,为了创造战机,不惜打破坛坛罐罐,将敌人放进根据地来,运用灵活的战术,最终消灭敌人,取得胜利的。因而以消灭敌人为原则,就必须打歼灭战,要打歼灭战,就必须集中兵力,要集中兵力,就不能分兵抢占要点。当时西路军领导人身经百战,历经了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的斗争,长征中的千难万险,这些战术原则应该是清楚的,因而我们认为造成西路军分兵抢占要点的根源是因为西路军领导人在获得苏联援助前,为了保存实力,采取了和马家军避免决战的方针。这样在马家军的进攻下,为避免决战,就要分兵占领据点,以据点为依托,凭险据守,以此来抵抗马家军的攻击,可是这又恰恰为马家军提供了对西路军各个击破的机会。这种打法反映到作战指导思想上就是没有树立不要外力援助,依靠自我力量战胜敌人的决心和信心,而是将战胜马家军的希望寄托在苏联援助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敏锐地意识到西路军领导人这种指导思想及作战方法的危险性,因而反复告诫西路军领导人不要依靠外力,要依靠自我奋斗战胜敌人,建立根据地,集中兵力通过歼灭战来消灭敌人。因为西路军领导人没有执行中央的指示,中央还对西路军领导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可是西路军领导人当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还对中央的批评不服,多次发电报进行申辩,直到西路军失败他们也没有接受中央的批评。陈昌浩在检查报告中看来认识到了,可是徐向前在晚年的回忆录中却又否定了,仍然对当年苏联的援助坚信不疑,为西路军没有及时到达安西接受援助懊悔不已。西路军与马家军在河西的作战态势,有点象解放战争时期,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彭德怀指挥的陕北人民解放军与胡宗南的作战,不过正好反过来了。我们看到,在西路军的凌厉攻势下,马家军先后被迫放弃了古浪、永昌、山丹、临泽、高台等据点,西路军一路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但是由于兵力分散,反而被马家军各个击破。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进攻陕北的时候,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彭德怀指挥陕北人民解放军主动放弃了延安,向北退却,和胡宗南在陕北的崇山峻岭中周旋,先后通过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战役,最后粉碎了胡宗南对陕北的重点进攻。这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在敌我力量对比十比一的绝对劣势下,通过内线作战取得的胜利,显示了炉火纯青的军事指挥艺术。当然马家军指挥员的军事指挥艺术远远不能与此相比,这可以从在胡宗南的攻击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及陕北人民解放军为了诱敌深入,创造战机,是有计划地撤退,而马家军在西路军的攻击下或者望风而逃(比如永昌、山丹、临泽守军),或者战败投降(比如土门、高台守军)中得到验证。在与西路军的作战中马家军之所以能够得逞,不过是由于西路军领导人处于避战的目的,分兵抢占据点,客观上为马家军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而已。那么,是不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正是汲取了西路军在河西失败的教训才取得粉碎胡宗南对陕北重点进攻的胜利呢?我们经过研究后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解放战争时期陕北人民解放军运用的战略战术我们可以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毛泽东在总结十年内战时期我党领导革命战争的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看到。这篇著作完成于西安事变前,当时西路军尚未失败。这篇著作中阐明的战略战术主要是总结红一方面军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而形成的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性认识。]
(6)由于对政治形势之估计不足,由于战略上之分兵与单纯防御,故自己实力大减而敌人更形猖獗,在这种条件之下,不能不产生我们之信心不足。[评点:这里分析了西路军领导人产生信心不足的原因。]中央军委指责此点,当时我们还表示难于接受,然而事实上是如此。[评点:陈昌浩这里说的是事实,这有当时的电报为证。]永昌以前我个人信心是相当(只是相当的有限的)充满的,因为没有这种信心决不得提议西进;既在西安事变以后,还是有信心的。如果没有这一信心是不能主张西进的;但是在高台以后我们的信心确是缺乏,必须指出之。[评点:这种“信心”导致了西路军领导人轻敌冒进,因而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与此相比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显然没有西路军领导人那样乐观,因而才对西路军领导人要求西退迟迟没有表态同意,反而征求他们东返的意见。在西路军西退后中央反复指示西路军领导人不要依靠外力援助,要依靠自我奋斗,建立根据地,通过歼灭战来消灭敌人,在河西不利时可以返回河东。这里我们感到有疑问的是,既然“信心”动摇了,为什么在东进的时候突然停下脚步而又重返倪家营子呢?由于陈昌浩的检查报告没有全文公布,我们尚难以知道真实的原因。]
(7)西安事变后,我们应该坚持东进,而我个人在这时不能坚持己见,说服其他同志实行东进是战略上之严重错误。[评点:看来当时陈昌浩在西安事变后是主张东进的,而当时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内有人反对,陈昌浩最后妥协了。]因为如果东进,最少可以保存西路军基本力量,而政治亦有得策之处。继续西进实为失策。至于战术上之缺点已如前章详言之,此地不重复。[评点:对,这次东进“最少可以保存西路军基本力量”。如果高台陷落后继续东进,则可以保存西路军基本骨干。可惜这些机会他们都主动放弃了。]
3、政治工作上的缺点
(1)在内部政治工作上,提高胜利信心不够,反倾向斗争中未能根本揭发四方面军历史错误与联系到反国焘路线的教育工作仍不能达到应有程度,致有个别干部投敌与逃走。[评点:在西路军领导人深受张国焘路线影响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开展反对张国焘路线的斗争呢?至于红五军十五师师长郭锡山在临泽期间投敌叛逃,不足为训。]对保障战术执行还不充分,特别是九军、五军。[评点:这里关健是西路军领导人作战指导思想上的问题,当然红九军、红五军在战术上也确实存在缺点。]对于我党的政治工作的领导上还是薄弱,训练干部做得不够,干部政策还保留一些缺乏有系统的教育与自我批评等高尚的传统。[评点:对,这与红四方面军的建军历史有一定关系。在红四方面军建军历史上没有产生红一方面军《古田会议决议》那样的文件,没有从建军思想上对这支部队予以根本的改造,当然这与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实行家长制领导有关,因而中央才批评红四方面军有军阀主义作风。比如有一次陈昌浩在打电话时由于接电话的干部没有听出是陈昌浩的声音,说话不恭,惹恼了陈昌浩,陈昌浩骑上马,赶过去就是几鞭子。]组织工作还是缺乏计划性,督促检查与保障其实现仍属薄弱。分散时期,对分散部队之政治保障不力,这不能不使西路军政治工作仍是在过去基础上,而不能开辟应有的新的局面—统一战线。[评点:是这样。]
(2)统一战线上,还是不相信与“二马”成立统一战线的倾向,仍缺乏各种各样的耐心的统一战线工作。[评点:在日本侵略军没有进入河西的情况下,要想与二马建立统一战线就必须建立在战胜二马的基础上,使二马在与西路军作战中有所畏惧,形成西路军的威慑力量,在这种情况下统一战线就容易建立了,俗话说不打不相识嘛。如果在给二马以根本性的打击之前,想通过耐心的工作去建立统一战线是不现实的。当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做统一战线工作,但是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抱不切实际的幻想。]不是统一战线做得着,更未能以下层统一战线推动上层统一路线,以上层统一路线影响下层统一战线。[评点:西路军在统一战线工作上确实存在力度不够的问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即使力度够了,做了大量耐心的工作,在给二马以根本性打击之前,也是难以取得成效的。当然在总结经验教训时,这要说一说也是必要的。]
(3)在群众工作中,首先对广大群众的号召,与直接间接的满足其要求,发动其斗争,使之成为强大的反马力量与红军的兵备军,这一工作做得不充分。对于回民工作做得不够,甚至会有破坏汉、回群众利益的事实发生,对回民工作发动太迟,发动后,亦未更有力的有计划的来推动。[评点:中央曾经指出西路军的这些弱点,这直接关系到西路军能否建立一个巩固的根据地,及时补充兵员问题。]
(三)西路军艰苦奋斗精神值得赞扬,西路军英勇牺牲,是有不可磨灭的意义的。虽然西路军领导者犯了上述政治上、路线上主要的不能容许的严重错误,但西路军指战员,为了党中央及军委所给予的任务而坚决斗争,粉身碎首饥冻疲困,在最困难与从未遇过的困难条件及残酷万分的血战中,一般说来是没有灰心失望,没有投降困难,而且求战胜敌人完成任务,而斗争到最后一滴血,干部极大死亡,战士宁死不辱,而表现极英勇的斗争。虽身遭失败,无论已回、未回者无不历尽艰险,九死一生,求在自己错误中学习,求在抗日战线上努力,求始终为党的光荣旗帜,为十年胜利红军英勇历史而奋斗。[评点:西路军虽然失败了,但西路军广大指战员的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中央将张国焘路线与西路军广大指战员区别开来,充分肯定了西路军的斗争精神。这有史实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