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陈云在西路军问题认识上的评述。
(1)对陈云在西路军问题认识上的评点。
我们看下面陈云关于西路军问题的三次谈话。(一九八一年十一月至一九八三年一月)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陈云同李先念谈西路军问题,指出“这个问题不能回避,西路军过河是党中央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而决定的,不能说是张国焘分裂路线的产物。”[评点:陈云不回避尖锐复杂问题,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是应该肯定的,但关健是如何弄清西路军问题的来龙去脉,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出客观的评价呢?如果西路军问题,确实是一个“冤案”,当然应该平反,恢复名誉。陈云说“西路军过河是党中央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而决定的”,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呢?在南敌猖狂进攻的情况下,中央指示只有击破南敌才能进行宁夏战役,要求以红九军为中心的三个军留在河东,可是红九军却过了河。有人将张国焘及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领导人徐向前、陈昌浩违背中央击破南敌的指示,命令红九军渡河,在造成既成事实后,中央才不得不同意红九军渡河的电报当作中央要红九军渡河的命令,这符合事实吗?红五军又是如何渡河的呢?是中央同意的吗?中央多次重申只有击破南敌才能执行宁夏战役,可是不仅红九军、红五军过了河,随后张国焘及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领导人还提议红四方面军全军西渡,不过是由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红军总司令朱德及前敌总指挥彭德怀的强烈反对,也由于南敌推进迅速,才致使红四军和红三十一军没有来得及西渡而已。在说这个话的时候,陈云查没查当时的档案文献资料呢?还是凭自己的印象想当然地冲口而出呢?要知道发生这件事的时候,陈云虽然没有在国内,但是当时中央可是把这些事报告了共产国际的。陈云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成员,难道忘记了中央十月三十日致共产国际的电报了吗?在西路军这样复杂而敏感的问题上,从党史和军史的严肃性出发,能如此轻率地做出结论吗?作为一个资格很老的领导人,地位之高,声望之重,说出话来可谓一言九鼎,重如泰山,是否想到这会导致党史和军史的修改呢?在这个问题上如此随意,一旦出现偏差,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又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七日下午,陈云在住所内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后,同李先念谈话。李先念提到邓小平去年批给他的一篇有关西路军问题的文章(指朱玉用“竹郁”笔名撰写的一篇短文《“西路军”疑》。—引者注),陈云说:“西路军是当年根据中央打通国际路线的决定而组织的,我在苏联时,曾负责同他们联系援助西路军武器弹药的事,而且在靠近新疆的边境上亲眼看到过这些装备。[评点:陈云又一次肯定西路军是执行中央打通国际路线的指示西退的,这就先为西路军定了性。至于陈云说他“亲眼看到过这些装备”,这没有错。可是问题在于自己亲眼看见了这些武器装备,西路军就一定能够拿到手吗?当年陈云到了苏联边境,却在此停留了四个多月,直到西路军失败后,才奉命到达猩猩峡迎接西路军余部。难道还不清楚这是为什么吗?由此看来陈云对苏联提供的援助仍然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没有认识到苏联援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更没有认识到由于西路军领导人没有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重要指示,而将战胜敌人的希望寄托在苏联援助上对西路军的失败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西路军问题是一件和自己有关的事,我今年七十七岁了,要把这件事搞清楚。[评点:以前的西路军问题还不够“清楚”吗?要把西路军问题“搞清楚”是什么意思呢?不就是要为西路军摘掉张国焘路线的“帽子”吗?不知陈云在讲这个话的时候知道不知道过去在党史和军史研究中回避西路军问题的真正原因?如果要研究西路军问题就要开放西路军的档案文献资料,就要涉及到西路军领导人及一批高级干部的功过是非评价。张国焘叛逃了,在西路军研究中涉及到他的错误可以没有顾忌地指出来,但是西路军领导人及一批高级干部则是当时党政军领导岗位上的骨干力量,在西路军的形成、西退及转战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况且西路军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已经过去了,张国焘又跑了,在这种情况下,清算历史旧帐,显然不利于党内和军内的团结。因而在一九五一年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对西路军的注释采取了淡化处理的方式,仅指出了张国焘的错误,而回避了西路军领导人的责任,这样也就不便于在注释中注明西路军是中央命名的,向西退却最终也是经过中央同意的。这就是陈云“要把这件事搞清楚”的一个重要背景。]”谈话中建议李先念准备一份有关西路军问题的材料。
一九八三年一月五日,陈云委托秘书电话转告李先念办公室说:“送来的电报(指李先念《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所附的中央和西路军的一些电报。—编者注)我看过了,可以送小平同志。[评点:这表明在修正一九三七年三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中关于西路军失败的定性,为西路军摘掉张国焘路线的“帽子”,在陈云和李先念之间已经取得了一致意见,现在就看邓小平的态度了。只要他同意,这个问题也就确定了。]西路军打通国际路线,是党中央、毛主席过草地以前就决定的。[评点:这就把西路军西退打通国际路线与毛泽东在毛儿盖会议上同意派一支部队打通新疆联系在一起,以此来论证西路军是执行中央打通国际路线的指示而不是奉张国焘命令西退的,以便为西路军摘掉张国焘路线的“帽子”。当然,两者不是不可以进行比较,问题是作者仅看到了他们的相似点,而忽视了他们本质性的差异。毛泽东讲得打通新疆联系,是指在红军主力向河东发展的基础上,而张国焘及西路军领导人徐向前、陈昌浩讲得西退是指红军主力的西退(这可以从他们要求红四方面军全军西渡和以后多次要求河东红军主力西渡方面反映出来),这是一回事吗?毛泽东要求西路军依靠自我奋斗来战胜敌人,而西路军领导人却将战胜敌人的希望寄托在获得苏联援助上,这能一样吗?如此等等。]当时,共产国际也愿意援助,二百门炮都准备好了,我亲眼看见的。西路军的行动不是执行张国焘的路线,张国焘路线是另立中央。[评点:张国焘路线仅仅是另立“中央”吗?陈云在延安是当过中央组织部部长的,他应该知道在中央文献中指出的张国焘路线的两大内容:一是退却路线(包括南下和西退),一是军阀主义。而另立“中央”不过是张国焘军阀主义发展的高峰,也是张国焘军阀主义的一个极端表现而已,还远远不是张国焘军阀主义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张国焘路线的全部内容。我们前文对此有过考证。这里我们看到陈云的说法与中央文献中对张国焘路线的界定出现了不合。]西路军的失败也不是因为张国焘路线,而主要是对当地民族情绪、对马家军估计不足。”[评点:西路军失败肯定有主要原因,对主要原因的揭示与评析,可以确定西路军失败的责任归属问题。陈云说西路军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对当地民族情绪、对马家军估计不足”造成的,也就是说“对当地民族情绪、对马家军估计不足”是导致西路军失败的主要原因,这样就避开了张国焘路线对西路军领导人的影响,为西路军摘掉了张国焘路线的“帽子”。那么,是谁“对当地民族情绪、对马家军估计不足”呢?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呢,还是张国焘及西路军领导人徐向前、陈昌浩呢?陈云没有明确指出来。但是我们从前文陈云认为“西路军过河是党中央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而决定的”,“西路军是当年根据中央打通国际路线的决定而组织的”来看,显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决定了西路军的西渡和西退,这样从逻辑上来推测显然也就主要是因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对当地民族情绪、对马家军估计不足”造成的。这样也就彻底将西路军与张国焘路线脱了钩,从而减轻了西路军领导人的责任。][476]
(2)对陈云在西路军问题认识上的综述。
我们通过以上的评点可以看到,陈云的三次谈话主要阐明了四个问题:一是为西路军摘掉了张国焘路线的“帽子”;二是说西路军是因为执行党中央宁夏战役计划而西渡的;三是西路军是为了打通国际联系而西退的;四是西路军失败主要是由于对当地民族情绪和马家军估计不足造成的。
由以上我们的评点可以看到,作为一位老资格的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虽然在西路军问题上以当事人自居,但是他却对中央与张国焘及西路军领导人徐向前、陈昌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了简单化的处理,没有认识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与张国焘及西路军领导人徐向前、陈昌浩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源,没有认识到导致西路军形成、西退、转战直至失败的主要原因。这样也就不会认识到张国焘路线对西路军的严重影响。
他只看到西路军西退与毛泽东在毛儿盖会议上讲的打通苏联联系的相似性,而没有认识到他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他仅看到西路军西退和张国焘南下的不同点,而没有认识到他们本质上却具有相似性。因而导致他在张国焘路线与西路军关系的认识上出现了重大偏差。
他虽然亲眼看到了停留在苏联边境上的武器装备,但是我们不能不说他对苏联援助的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他没有从苏联、日本、国民党、共产党这四大力量的宏观视野中,没有从苏联以民族利益为首选原则来决定其外交政策的要求中来看待苏联对我党的援助,因而也就难以对苏联援助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即苏联对我党援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样也就难以认识到西路军领导人将战胜马家军的希望寄托在苏联援助上的风险性,以及由此对西路军失败造成的严重影响。
陈云认为西路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对民族情绪、对马家军估计不足”,这样就修正了一九三七年三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决议中形成的西路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克服张国焘路线错误的结论。这样就不仅排除了张国焘路线对西路军的影响,而且也回避了西路军领导人自身指挥上的失误。这种判断难以获得业已公开的西路军档案文献资料的支持和印证。
我们看到,陈云在西路军问题上的表态是轻率的,他用自己主观的理解,取代了对西路军从形成到失败过程中的复杂分析,将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作了简单化的处理,这也违背了他一贯倡导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原则。
我们看到在陈云的支持下,李先念写了一个西路军问题的说明材料,邓小平批示“赞成这个说明,同意全件存档”。[477]这样当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中三位最有实力的领导人心照不宣地站在了一起,这也就注定了一九三七年三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议》中关于西路军失败的定性最终被修正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