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云港以西的黄伯韬兵团发起攻击。蒋介石发现解放军这一意图后,立即命李弥兵团动用百辆坦克、百门重炮,以及几十架飞机,奋力东援。同时,调黄维兵团12万人马,迅速由华中地区赶来,进行东援。
如果让黄维兵团赶到徐州以东,黄伯韬便可得救。解放军这第.一步计划落空,便会步步落空,决战就会失败。可是,如何挡得住这浩浩荡荡12万人马的前进呢?谁不知道有名的黄维兵团,武器装备,战斗力,都高出别的兵团,而且其中的第十八军,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没有12万以上的强大兵力,是抵挡不住的。
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又紧张起来了。又把吃饭当成了负担,当成了影响干扰他思考的额外麻烦,他就根本不想吃饭的事。在卫士一再提醒、催促下,像完成任务似的,一天吃上一顿。也不管做的什么饭,更不管什么味道,像往肚里倒似的,倒尽为止,秋风扫落叶,一扫而光。如果在这一天里,卫士再一次提醒和催促,又该吃晚饭或早饭了,他会不愉快地回答一声:
“真麻烦!”
这句话不像是批评卫士给他找麻烦,很明显地是说吃饭这个事真麻烦。卫士知道再催也没用,就只好让他“忍饥挨饿”,一天吃一顿也不致饿着。
饭吃少了,觉也睡少了,一天顶多睡3个小时,只在工作完个整夜,东方发亮的时候,睡那么一会儿。到了最紧要的时刻,也就是能不能挡得住黄维兵团的支援,能不能获得淮海第一阶段胜利的关键时刻,毛泽东连续7昼夜,根本没有上床睡觉,仅仅在沙发上打一小会的盹儿。
毛泽东的身体跟别人的一个样,也是肉长的,如果紧张两三天,又能松弛下来,问题还不大。这一次却连续五六天注去了,还是这么紧张。一个人这么不吃不睡地连续干下去,还不把人搞垮了!
在他身边的另外几位总指挥,刘少奇、朱老总、周恩来和任弼肘,每天见到他时,不管战事多么紧张,却先问:
“今天吃饭了吗?吃了几顿?”
“睡觉了吗?睡了几个小时?”
刘、朱、周、任这4位书记,在这个紧张情况下,几乎全部时间是跟毛泽东一起,阅读前方来电,研究讨论决定、复电、发命令。所以,睡觉也不多。但不像毛泽东不睡觉,更不像他把吃饭当负担和麻烦。他们虽然也不讲究饭菜的好坏,却是一天3顿,哪顿也不少当然也有凉了热,热了凉而顾不得吃的情况。
毛泽东是身在西柏坡的土坯屋,心在淮海战场的千军万马中。这个人是最讲亲口要尝梨子的滋味的,不知为什么,这一场战争,不管打得多么吃紧,他都没有亲临前线指挥,没一次像蒋介石那样,陕北吃紧了,他到了西安,东北守不住了,他飞到了沈阳,平津难保了,他又飞到了北平。甚至在他失掉了半壁江山之后,已经下野,还到长江防线的前线指挥部去视察,鼓励他的前线指挥与防地“共存亡”。
也怪,蒋介石这位黄埔军官学校的校长,有不少学生都成了有名的军事家,他又亲临前线指挥,结果是他到了哪里,哪里都败了。毛泽东不仅没当校长,连这样的学校都没上过,甚至连枪几乎都没带过,也没有亲自到前线去视察和指挥,可他指挥到哪里就胜到哪里。
当然,毛的胜利,不能归功于他一个人。蒋的失败,怕是他自己的因素要多些,但他是不是应负全部责任,并不好说,这么大的战争,胜败因素是复杂的。尤其在共产党一方,那个总指挥部发挥的是集体智慧。毛泽东身边的几位人物,哪位也不简单,而且在重大决策上,毛泽东都虚心听取了他们几位的意见。再就是他所指挥下的各个战场的将军们,不仅个个有本事,还都能跟中央团结一致。毛泽东一次也未亲临前线,坐在西柏坡的土坯屋就指挥了一切,怕是与此有关的。
毛泽东虽然哪个战场也没去,就坐在这里,顾不得吃又顾不得睡,所耗去的精力已经到了超负荷。他的面容与精神,已明显地让人看出了过分地疲惫。
周恩来走进来,看看他办公桌旁边茶几上放凉了的饭菜,凭着他对毛泽东的了解,忽然想起了一个让他吃的办法。他没有劝他吃,什么也没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