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延安住了10多年窑洞,到了西柏坡改住农民的小平房,刚一住进去感到特别舒适,干爽,豁亮,通风二前后窗子打开,屋子里的污浊空气很快便跑光了,这是窑洞所不及的。
可是进入7月以后,小平房的房顶让阳光一晒,屋子里的温度骤然增高,坐在小平房里办公,却是热得难熬,这又比不上窑洞了。
于是,毛泽东便在室外找了几个“室外办公室”。最近的是他小院门口的磨盘,不远不近的是东柏坡村东南的小树林,最远的是郭苏河往北的大山沟。越远了也就越少去,最常使用的是门前树荫下的磨盘儿。
托江青走后门
毛泽东趴在磨盘上,看一会,写一会,他放下手里的毛笔,对旁边值班的卫士张天义说:
“天义,你到办公室把那套《康熙字典》拿来吧。”
张天义答应一声便进去了。他边走边想,在他刚认字的时候,见过《小学生字典》,还听说有《四角号码字典》,却没听说过有《康熙字典》.什么是"康熙"呢?是哪两个字他也不知道。管它怎么写哩,凡是字典都是又厚又小的书,怎么也能找得到。
可他翻了一个遍儿,也没找到。心里很着急,只怕误了主席使用,都急出了一头汗。忽然发现一摞线装书的封皮上,有“字典”两个字,这两个字他是认识的,可前边的两个字却不认识。头一个字有点面熟,可能是姓康的康字,第二个字却见也没见过,猜也猜不出。主席是不是找的这一本呢?拿出去让他看看是不是。
张天义拿起一本并不厚的线装书,纸已经发黄了,软软的,根本不像字典。忽然发现下面的一本,再下面的一本,封皮上都是这几个字:康熙字典。他这才想起,主席说的是“把那套……”拿来,可能这几本都是,全拿出去吧。
他双手托着这一摞子书走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到主席的面前,正想问一句“是不是这一套?”话没出口,毛泽东却先问他了:
“是不是认不得字典的名字?”因为主席感觉到他拿的时间长了。
“是。头一个字认不准,第二个字不认识。这套书也不像字典,所以找的时间长了,耽误了主席使用……”张天义自觉这么一点小事都没有做好,有点内疚地说。
“这不能怨你,因为你的文化太低。小时上不了学,跟了我又没工夫学。”
在延安的时候,毛泽东就给他们布置过学习任务,要求所有警卫人员和卫士,每人每天学认三四个字,争取在两年内每人学会2500字。可是不久便撤出延安了,在20多万敌军的追击、包围中转战,哪有工夫学习?后来又东渡黄河,东进到西柏坡,距布置任务已快两年了,每人虽然都认了几百个字,或上千个字,却距原来的设想还差得很多。
由张天义拿字典这件事,引起毛泽东对警卫人员学文化的联想。重新安排,再用两年时间完成,那不仅是正月十五贴门神,晚半月的问题,怕是要晚得更多。于是他又有了新的想法。正好警卫排排长走过来,他对阎长林说:
“把你的警卫战士,给我列个名单拿来。”
“全体吗?”阎长林问。
“全体。包括卫士班在内。”
阎长林就在主席门口西侧,磨盘北面几步远的警卫员值班室,把警卫班、卫士班20个人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拿出来,送到主席的面前。
毛泽东正在起草一封电报稿。他没放下手里的毛笔,拿过名单先看一遍,还用毛笔点着数了数。接着,便在10个名字的旁边,画了10个圈儿,然后又递给阎长林,说:,
“你去通知我圈出的10名战士,让他们准备进文化补习学校去学习。
“这所学校在什么地方?“阎长林问。
“刚刚装进我的脑子里。地址、校舍和教师,什么也还没有。不过马上可以筹建,学生自己动手办学,选地址,请教师。形势不等人,这10名同志可以马上离开警卫员的岗位。等他们毕了业,另外10名也要去。
“一下走一半人,不太多吗?”阎长林担心他的人手不够,一个警卫排20人,本来就不多嘛!
“不多。我们的环境安定了,留下10个人也不少的。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