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己着想,所以我为你们总结出这么几个字:‘只为官,不为人!’”
主席这最后几句话,才使他们恍然明白了这几句话的意思。他们虽然没有笑出声来,但脸上全都笑了二"挨批"的那块石头,也才落了地。
原来主席是要表扬他们。而且是最深刻的表扬,决不只是给了一顶漂亮的空帽子。他表扬的实实在在,并且给了恰如其分的,最高评价的表扬。看起来,不仅是他们在这临走的时候,不愿离开主席,主席对他们同样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们还都感觉到,主席这一次真的是在下决心,“只为人,不为官”了。也不管他身边的工作多么需要,一下子几乎全部把警卫人员都送去学习,放弃他个人的需要,而为他们的前途着想,为革命的需要着想。
毛泽东讲完以后,他们停了片刻没人讲话。突然有人说:
“主席这个‘官’,是人民的官,我们为主席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需要,我们愿为主席站一辈子岗,放一辈子哨。”马汉荣说。
“我懂得你们这种精神,所以很感激你们。现在送你们去学习,就是我对你们感激地表示。希望你们在短时期内,能够攻下普通文化知识这一关,将来都能够扛起大梁,进城后,担负起我们各个方面的重要工作。那才算我没有白送你们去学习。”
“我们一定要尽快攻下文化这一关!”
“学了文化,还要学专业知识。如果不能再上学学习,那就在工作中学习。”
“什么是专业知识?”二亭间。
“比如,让你管理一座兵工厂,你就要懂得军工生产的常识。要让你造炮弹,你就要学会如何制造,这就是专业知识。其它各行各业,都是一样的。”
“我懂了。”
这时有人来喊主席,说有急事等他。他才说一声“有空再谈”,急忙走了。
第二天,他们就打起背包,前往文化补习学校去报到。这么现成吗?想学文化,就有一所补习文化的学校吗?不,还没有,什么都不现成。不过,世界上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毛泽东让他们自己去创办。
这所学校决定设在霍宾台,这个村子在西柏坡的东南方向,相距20多里的滩沱河南岸。他们背着行李,步行半天,赶到这个村子的时候,什么都还没有。连中央机关为他们派来的几名教师和校长,也是刚刚赶到。
他们自己到老乡家里号房子,找住处,买粮食,借锅灶。有吃有住了,教室怎么办?来学习的人还不少呢,除了“五大书记”身边的警卫人员,还有中直各部门的炊事员、勤务员、饲养员、保育员。小的十七八岁,老的四五十岁,有的一字不识,有的读过小学二三年级。总共有50多人。两名校长,两名教师,学历最高的是初中毕业。
借老乡的房子,没有这么大的。又急着进入学习,于是,他们来到村外的树林里,把树林当教室,又宽敞,又明亮,还挺凉快。没有纸和笔,那就以大地当纸,树棍儿做笔,用多少有多少,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但是,到了冬天怎么办呢?到了数九寒天,十冬腊月,这树林里做教室怕是太凉快了,凉快的在这石头座上坐不住,凉快的手僵脚麻,连树棍儿笔也握不住。
必须要盖教室。他们把意见提到了中央机关。行政处给他们拨来一点经费,却只能买一点术料。
毛泽东给他们捎来一句话,要“以工养学”!
他们听说,离霍宾不远的尤家庄与大吾附近几个村庄,住有两所正规学校:冀晋第四师范学校和冀晋中学。这两所学校都已实行"以工养学气师生经常参加劳动,实则已是半工半读。有的教师剃光了头,包条手巾,完全像农民一样,外出打工,起粪、锄苗子,什么都干。伙食费全由自己生产解决。
比起来,他们这文化补习学校还算是"富"的呢,他们的伙食费,仍由中央机关供养。吃穿不愁,那就是最富有者了。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动手,建造教室。
自己砍树,自己打坯,自己垒,自己盖,两个月便把一座大教室盖起来了。教室里的课桌用长术板代替,学生坐的凳子,各自去扛回一·块石头代替。虽说还简陋一点,比起刚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