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1944年的夏季,曾经有个20来个人组成的中外记者参观团,由重庆来到了延安。难道他们是对中国这块黄土高原感了兴趣,是来游览这儿的山水风光吗?不是.。
不言而喻,他们是来了解中共是如何领导抗战的。因为有人把这儿撒了层迷雾, :看不见真相了,他们要穿过迷雾,实地考察,看看到底如何?中共指挥打仗的人,在集团军总司令,是不是靠得住,能让人相信吗?
朱德总司令接见了他们,并接受了类型国记者的专访。有位叫艾泼斯坦的,在《纽约时报》上报道了朱德。文中有这样的话:
“的表现是非常淳朴而理解人。他使产工许多人想起林肯的主要特征。从他的外表一点也看不出他是身经世界上最勇敢、最残酷的多次战役的英勇司令员和战略家。相反,他像是每个人的慈父,在辛苦工作一天之后轻松地带着安静的微笑和智慧,来同大家谈论他熟知的一切……”
另一位叫冈·斯坦的记者,在他的→本书中描写朱德::
“老百姓和部队战士,都深悉和爱戴他那聪慧而深布皱纹的农民的面孔,因为他那不可抗拒的温暖和欢欣的笑容,使得每个人感到轻松愉快。他从一个坚强有力的革命战士,发展成为人民的领袖和战略家。”
他不仅有一副深布皱纹的农民的面孔,还具有农民那朴实憨厚的优良品德,以及农民所掌握的)切,比如耕精锄榜……
他是耕地把式
这是1948年的寒露季节,西柏坡村前村后的庄稼,大都收割完了,已经在忙着耕地种麦。
这天下午,朱老总沿着那条东西大街——又不像大街的村中路往西,再转向西南方向的一条小路,一边散步,一边又跟老乡问些秋收的情况。
他走到了西枣园这个地方。谁知什么年代这里是个枣园,如今连一棵枣树都没有了,全都变成了平整而又肥沃的园子地,可人们仍沿用了老祖宗叫惯了的地名,西枣园。“总司令在西枣园帮英英耕地哩!”
英英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农民厨师阎树荣,英英是他的小名儿。这个人心灵手巧,无师自通,他不仅会做各种饭菜,还是一位巧手的术工,他打出的桌椅箱柜,上面都雕出各种的图案花儿。种地是他的本行,自然更精通了。
朱老总走到他的地边,很有兴趣地站在那儿,观赏他种地的技巧。他们俩早已是老相识了,在中央局大院里不知见过多少次了。可朱总仅知他是位手艺高超的农民厨师,还见他帮助中央机关修理过用坏的桌椅板凳,已经十分赞赏他的手艺,还当他是专门耍手艺为生的呢,却没想到他还是种地的好手。
两头小毛驴用力地拉着一张铁犁。阎树荣手扶犁把,肩上搭根鞭子,嘴里吆着牲口:“喔,喔,吁……”.
朱老总都看得手痒了,早年他干过这个活儿,只是多年不摸了,不知还能不能干得了。再说,有这个空予,也该帮老乡于点活儿。于是便跟阎树荣打了招呼::
“阎老兄,没想到你还'是种地的好手哩!”朱总这样称呼阎树荣,当然是尊称,因为他比朱总还小好几岁哩。.
阎树荣只管低头耕地,没注意有人在观察他。这条路上不断有人路过,就是有个当兵的站下来看一眼,也是常事,没想到却是朱总司令。正好已耕到地头,他吆声“吁一一”牲口停下来,才搭上话:
“是……”他左右看看没人,才说下去,“是总司令呀!抽空出来转转吗?”
“我想跟你学种地呢”朱总说。
“这不是你干的活儿。”
“不瞒你说,年轻时我干过这活儿,只是多年不干了,你让我试一试,还会不会干。”朱老总是有试的意思,但主要的是想帮他干活了儿。
“你只是试试可以。我先把头回过来。”阎树荣把铁犁提起来,吆喝一声“回头——”,两头毛驴便把身子调过去。朱总接过犁把,也把鞭子搭在肩上,吆喝一声,铁犁便顺着犁沟,稳稳当当向前犁去。翻起的土撇在一边,跟新土搭上,平平的。耕完一个来回,犁沟仍然是那样笔直,像是比着尺子划出的一道线,没有一点弯儿。阎树荣在地头吃惊地说:
“好把式!好把式!没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