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中还有一句,"地方各界,切勿惊慌",这也引起了他们的争论。有的说:"这正是因为无兵把守,而引起了惊慌。"也有的说:"这是故意告诉我们,那里的地方各界已经惊慌,从而引我们快快‘深入',目的正是‘聚而歼之'!"这又是后一种看法占了上风。对这些内容理解的分歧倒是小事,主要是揭了他们这一次行动的老底儿,揭得他们人人都慌了手脚。既然共军一方对他们的行动知道得这么清楚,这么及时,哪能留个中央首脑机关在冀西而无兵守卫呢?决不可能,傻子也不会相信的!可以相信的是"诱敌深入,聚而歼之"这句话,他们将上当不浅!
蒋介石这个人很有点主见,对于自信能够办到的事情,而且已经决定,那是轻易不会改变主意的。何况傅作义和阎锡山起初都不大同意,是他执意要干的。傅阎都有后顾之忧,他却认为是千载难逢的好战机。现在既已出动,怎么好改变呢?傅作义等着他下令撤退,他却要继续前进。
偏偏在这个时候,给委员长传来的尽是坏消息。最使他恼火的就是东北战场,五十万部队,死的死,降的降,剩下来想撤都撤不出来。如果早一点放弃东北,那该多好,五十万精锐部队调进关内,华北与中原都安然无事了。悔之晚矣!'
郑挺锋等人由保定来电:据侦察到的确实情报,石家庄市及冀西滹沱两岸的百姓,并无丝毫惊慌之举,而是安居乐业,一片和平景象。恐共匪真有埋伏,而诱我深入……
蒋委员长在东城园恩寺行邸有点坐卧不安,双手放在背后,站立窗前。眼睛望着远方,似乎想望到冀西那个地方,到底有无共军把守。实际什么都没看见,连北平城内的那些国古老建筑都没看见。他是在苦苦地思索,他这决策是对还是错?毛泽东是不是在引诱我的部队离开北平城,到那个所谓老根据地,天时、地利、人和都属于他的地方,对我"聚而歼之"?现在他包围起我的平津,平津是那么好攻的?所以、他就围而不打……难道真的要诱我出城?
傅作义走进来,又向委员长透露个情况:“晋军进至孟县,被共军围歼两个师。另据我飞机侦察,冀西发现共军……我已出动部队,是进是退,请委座及早定夺!"傅司令的话是有倾向性的,他的观点是以守平津为上,对这次出击是不大感兴趣的。
蒋介石突然改变了主意:"差点又上了毛泽东的当。请即下达命令:退!"
已经出动的北平、太原两路大军,听到新华社的广播之后,正在心惊胆颤、进退维谷之际,突然得到了一个救命的"退"字,一下子都来了精神。原来向前进击时,是迈一步探一步,踌躇不前。现在要退回老窝,却是恨不得一步迈到,只怕伏兵追来。于是乎连滚带爬,日夜兼程,忽啦啦退回了北平。太原出动的西路兵马,遭到打击之后,未等蒋的命令到地,即逃回太原了。
当他这大批兵马刚刚回到北平,喘息声都还没有停下来的时候,蒋委员长便收到了确凿的情报:冀西平山驻有中共首脑机关,而且确无守兵!
要在两天之前,委员长接到这个情报,他会像取得东北战场的全部胜利那么高兴;今天看了这个情报,却像是失掉了平津,失掉了华北那么败兴,那么沮丧,他想拉出那些返回来的将领杀掉,也好出出这口窝囊气。可是,这些将领都是遵照他的命令撤回的,他有何理由要杀?他想斥责傅作义,可傅司令并无违抗他的命令。……他暴躁得比听了新华社那两篇报道还要坐立不安!
半天以后,蒋委员长才算渐渐平静下来。他疲惫地仰卧在这个豪华的临时下榻处的沙发上,可能是想到了司马懿欲夺取西城而又中计上当的事,竟也不由自主地仰天长叹一声:
"吾不及孔明也!"
这个人固执自信,向来是不认输的。此时此刻,却是不得不认输的了,然而,他这一声长叹只表示他的一时糊涂,错下了一步棋,却并不承认和佩服中共领导人的神机妙算。决不相信,毛泽东比我蒋某人强!
他的这种心理,他的将领们是能够理解的。这样的中计上当,也不仅他一人感到懊悔沮丧,九十四军军长郑挺锋就感到了窝囊和不服气,他特意找到委员长的下榻处来提建议:
"司马懿既可复进西城,那我们为何不可再次出击?"此刻郑军长的胆量比在保定时倒是大起来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