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2024年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大别山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力量,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和斗争精神,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无论斗争多么艰苦,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对大别山区革命活动和斗争的坚强领导,大别山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200万人先后参军参战,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光辉篇章。建党初期,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党的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等亲自指导了大别山的建党活动。大革命时期,大别山区100多万农民群众加入农民协会,进行大规模的农民自卫武装斗争,经受了革命的洗礼。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这里领导创建的鄂豫皖苏区,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全面抗战时期,大别山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夺取中原敌后抗战伟大胜利的核心区域。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党领导大别山区军民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推动了大别山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赋予了大别山精神丰富内涵,“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就是这一精神特质的集中彰显。
“坚守信念、紧跟党走”是大别山军民坚守理想信念与初心使命的具体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大别山军民铸就了追求理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始终胸怀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对中国革命必然成功的执着信念。大别山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共早期组织诞生地之一。1921年夏,恽代英、林育南等24名先进青年在黄冈浚新小学召开利群书社社员大会,成立了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革命团体——共存社。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传来后,恽代英宣布解散共存社,绝大多数成员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许多人后来成为党的骨干领导力量。1921年11月,陈潭秋在湖北黄冈成立中共陈策楼小组,这是鄂豫皖边区第一个党小组。此后大别山党组织不断发展,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成为我党重要建党基地。在党的领导下,大别山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坚定不移跟党走。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遭遇敌人多次“围剿”,大别山经历4次主力部队转出,而每一次主力离开后仍有武装力量坚守大别山开展斗争,始终让革命的红旗在大别山高高飘扬。为了革命的胜利,大别山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牺牲近百万人,仅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130351人。大别山革命领路人董必武在90岁生日写下“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的诗句,诠释出大别山区的共产党人始终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
“顾全大局、团结奋斗”是大别山党组织和革命群众的大局意识和团结一心的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鄂豫皖苏区能够‘二十八年红旗不倒’、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大别山区的党组织和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始终表现出以革命大局为重,宁肯牺牲小我也要为党分忧的境界和胸怀。1931年5月,鄂豫皖中央分局党、团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动员群众参加运输队配合红军“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