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中央苏区的十万火急的任务”,红四军冒着全军覆灭的风险,毅然挥师南下,以减轻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压力,策应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重兵围困,中原部队坚决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坚守中原,极大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大举北上、发动全面内战的步伐,并成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南线前沿阵地,为我军其他方向部队赢得极其宝贵的战略空间。1946年6月至8月,中原解放军各部队突破国民党军重重包围和堵截,艰苦转战于鄂、豫、苏、陕、皖等省,牵制了国民党30多万兵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毛泽东高度评价道:中原部队的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对大局帮助甚大。大别山党政军民的团结奋斗,为创建和扩大人民军队、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政权建设、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勇当前锋、不胜不休”是大别山英雄群体善于斗争、敢于胜利、一往无前精神特质的集中彰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个历史阶段,大别山军民都坚定走在前列、在斗争中冲锋在前,以智慧和勇气创造革命的胜利。大革命时期,鄂豫皖边区党组织就通过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组织建立农民协会,开展大规模的农民自卫武装斗争,使大别山成为大江南北农民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树起武装割据的旗帜,创建了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这是一支骁勇善战、敢于亮剑的队伍,以“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16个字为训词,极具大别山特色。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大别山出发长征,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长征部队,被毛泽东誉为“中央红军之向导”。抗战时期,李先念率领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挺进武汉外围开辟中原敌后战场,创建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险象环生,当时国民党军堵截部队3万余人已占领汝河南岸,追击部队与刘邓大军后卫部队仅相距20余公里。强渡汝河事关战争全局成败,邓小平对第六纵队指挥员说:“今天过不去汝河,我们就完不成党中央和毛主席给我们的战略任务。我们要不惜一切牺牲,坚决打过去。”刘伯承坚定地说:“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最终,刘邓大军以勇往直前的胆气和魄力成功强渡汝河,挺进大别山,胜利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伟大战略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