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走进板仓祭忠魂
作者:周保平
浏览次数:
2025-07-25 14:19:16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暑气逼人,热浪滚滚,却挡不住我追寻红色足迹的热情。我约上好友,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双休日自驾来到三湘大地,拜谒“伟人故里、红色韶山”后,驱车约一百公里,直达“开慧故里、骄杨风华”长沙县开慧镇板仓小镇,走进了杨开慧纪念园。

    开慧镇板仓小镇地处长沙县最北端,是毛泽东主席早期从事过革命活动的地方,也是毛泽东亲密战友和亲爱夫人杨开慧烈士的故乡,也是知名教育家、毛泽东主席恩师杨昌济先生的家乡。因为杨开慧,这里已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红色圣地。杨开慧这位出身湖南著名学者之家的闺秀,不仅是一个贤妻良母,也是毛泽东早年革命活动的伴侣,同时还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她牺牲之壮烈更为人们永恒传颂,2009年杨开慧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一代骄杨”名扬四海。

    杨开慧纪念园由杨开慧故居、杨开慧陵园、杨开慧烈士纪念馆、杨公庙四部分组成,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景区。

    当我走进杨开慧纪念园,寻访杨开慧烈士的故居,凭吊杨开慧烈士陵墓,泪读杨开慧烈士的手稿,倾听杨开慧烈士的故事,神思飞远,肃然起敬。走进板仓故居,聆听讲解员的解说,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保存完好的遗物,一封封略微泛黄的日记,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位“忠厚传家的好女儿、忠烈为民的好学生、忠贞爱情的好妻子、忠义教子的好母亲、忠诚革命的好党员”的革命情怀。

    杨开慧烈士纪念馆以《寻出一个信仰来》为主题,从板仓朝霞追寻崇高信仰、革命战士践行崇高信仰、骄杨永生献身崇高信仰三个部分,介绍了杨开慧烈士生命短暂而壮烈的一生。我用心聆听着讲解员的解说:“她是一个柔情的少女,保留下来的手稿上娟秀的字体和凄美的文笔述说着她对爱情和生活满怀理想;她也是一个英勇的战士,坚持信仰,拒绝自首、拒绝与毛泽东脱离关系而走上刑场……”

    在板仓,杨开慧是第一个入学堂读书的女孩子。杨家在板仓是名门大户,特别是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是当时著名的伦理学家、教育家。据说,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出生的清晨,红霞万朵把整个板仓映得通红,面对如此奇观,思想开放的杨昌济遂为女儿起名开慧,号“霞”,字云锦,期望女儿的一生犹如灿烂的云霞,美丽而火红。

    杨开慧的不俗是贯穿于生命始终的。1913年杨开慧随父母迁居长沙后,在湖南第一师范第一次见到毛泽东,随后交往日久,逐渐熟悉,相知相许,确立恋爱关系,1920年冬与毛泽东结婚。杨开慧对婚姻的看法:“我反对一切用仪式的结婚,并且我认为,有心去求爱,是容易而且必然的最高级最美丽无上的爱的!”无论是“三从四德”,还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杨开慧一次次挑战着几千年来的传统习俗,她以超前的见识和胆魄,引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对独立、自由的向往。作为名门闺秀选择嫁给毛泽东,简单而随性,没有媒妁之言,没有花轿,没有嫁妆,没有婚房,她独自提着装着衣服的小箱子,来到毛泽东第一师范教员的宿舍,举行简朴婚礼,他们的结合可谓是真正的“裸婚”。

    1921年冬,杨开慧在毛泽东引领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名女性党员。从此,杨开慧跟随毛泽东回韶山,去武汉、广州、上海等地,做毛泽东的秘书工作。在为党的事业共同奋斗中,杨开慧与毛泽东感情日深。毛泽东与杨开慧是热恋中的情人、生活中的伴侣,更是革命道路上的战友。婚后七年里,她一边带孩子一边开展革命工作。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按照党的“八七”会议指示领导秋收起义。在艰难的环境下,杨开慧没有辜负丈夫,她带着孩子回到板仓开展地下斗争,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整整三年。

    1930年,湖南军阀何键因抓不到毛泽东,就悬赏一千大洋,派出大批特务四处抓捕杨开慧。1930年10月24日晚,杨开慧在板仓不幸被捕。他在监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敌人逼问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坚定地说:“牺牲我小,成功我大,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二十九岁。她牺牲前说:“我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杨开慧壮烈牺牲后,毛泽东痛心疾首,寄信给杨家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1930年冬,毛泽东为悼念爱妻杨开慧写下《蝶恋花·向板仓》这首词:“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无感霜风侵蚀骨,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 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杨开慧的牺牲,对毛泽东精神打击很大,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能原谅自己,他觉得是自己连累了她,表明了毛泽东的深深愧疚和自责。后来,毛泽东时常怀念杨开慧,先后写下《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七律·答友人》等诗词倾诉衷肠。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写下千古绝唱《蝶恋花·答李淑一》,在词中痛言:“我失骄杨君失柳”。一个“骄”字,透露出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无限思念和礼赞,此时杨开慧已牺牲二十七年,依然能够感受到毛泽东对杨开慧深深地爱恋。这首词已被镶刻在杨开慧墓碑后的护壁上,既是悼亡词,也是忠魂颂,更是超越时空的永恒追忆。

    我在板仓故居宣传展板上看到了“杨开慧手稿”,让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让我对杨开慧更是高山仰止。1982年3月,当地政府在修缮杨开慧烈士故居板仓杨家老屋时,在杨开慧卧室后墙中意外发现了一沓杨开慧的珍贵手稿,共有七份四千余字,是一些诗文和书信手稿。因藏在墙内已五十余年,纸张已泛黄,有的字迹已残缺,由于当时客观原因这些信件没能送出。发现这些手稿时,杨开慧已牺牲五十二年了,毛泽东也已去世六年了。

    杨开慧自1927年与毛泽东分别到1930年英勇就义,在白色恐怖的三年里,她把自己三年来写下的诗文书信分别藏匿在屋内不易发现的地方,信与诗文内容大多是记述她对毛泽东无尽的思念、担忧和忧伤。在这些手稿中,有一首诗《偶感》:“天阴起溯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心怀长郁郁,何日复重逢。”这首诗字里行间展露出杨开慧对丈夫刻骨铭心的爱和无时无刻不在的思念与苦楚,读来让人落泪让人心碎。这么哀婉、凄楚而又动人心魄的文字,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它是从内心深处喷涌出来的。遗憾的是,毛泽东没能看到杨开慧这些如泣如诉的文字手稿,但二人至真至烈的情感和厚重的革命情谊,感动了无数后人。

    当年为了革命,杨开慧与毛泽东失去联系,她一边抚养孩子,一边牵挂着毛泽东的安危,一边坚持开展革命活动,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她将心中血泪诉之笔墨,写下的心灵笔记手稿,藏于杨家老宅卧室的墙洞里,成为沉甸甸的“红色壁中书”。显然,杨开慧已经预感到,自己随时有被敌人逮捕、牺牲的可能,但她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手稿总有重见天日的一天。这些尘封已久得以重见天日的手稿,是杨开慧留给后人非常珍贵的文字。这些文字让我们走进杨开慧烈士的内心世界,去追寻她作为一名革命者、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妻子、一名母亲的心路历程,去感受她的忠诚、她的坚强、她的无私、她的伟大,也让我们见证了她与毛泽东刻骨铭心的爱恋,见证了她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爱恋。

    我参观板仓故居和纪念馆完毕后,前来拜谒杨开慧烈士陵园。杨开慧的墓地位于纪念馆旁边的棉花坡北向山坡,杨开慧烈士静静地归葬地这里。新中国成立后,杨开慧墓地多次修葺。1990年11月建造落成的杨开慧烈士陵园,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自为墓园题写了“骄杨丽质,英烈忠魂”八个大字,以此缅怀这位伟大的女性。如今,杨开慧烈士墓园已扩建为庄严肃穆的陵园,她与母亲向振熙长眠于此,一同安息的还有她的祖父和父亲。此外,这里还安息着为革命献身的杨开明和杨展,他们是杨开慧的堂弟和侄女。杨开慧的两个儿子也陪伴在侧,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这种深厚的母女情深令人动容。

    我走进陵园,可见上山台阶两侧地上镶有“开慧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一尊风姿绰约、迈步前行的汉白玉杨开慧雕像高高矗立,杨开慧烈士两眼像水晶般明澈,炯炯有神,她双眉略竖,眉头稍向内收缩,显出烈士坚毅的气质并表现出胜利的信心,微微向后飞动的头发,为这尊雕像增加了革命者的英雄气质和永恒风采。我在杨开慧雕像前静静伫立良久,并在墓前深深地三鞠躬,表达对杨开慧烈士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

    参观杨开慧纪念园,告别板仓,我的心绪久久难平,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心灵洗礼。杨开慧烈士的一生璀璨如星。她与毛泽东从相识至相爱的历程,让我们领略到特殊时代的纯真爱情。杨开慧的手稿尤为珍贵。动荡岁月里,她将对毛主席的思念与爱意诉诸笔端,这是她情感世界的真实映照。杨开慧对革命的贡献不可磨灭。他在养育子女同时,为革命不辞辛劳,尽显伟大革命情怀。被捕后面对残酷刑罚,她坚定信仰,“牺牲我小,成功我大!”“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这般话语震撼心灵,她英勇就义以年轻生命谱写壮丽革命之歌。杨开慧烈士的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仰深深触动了我,这是民族瑰宝,我们应当铭记先烈,传承弘扬,让烈士精神之光永耀中华大地。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江西财大“语乡行”实践团:踏红迹传薪火 润童心践初心(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走进板仓祭忠魂
·特稿:江西财大“语乡行”实践团:踏红迹传薪火 润童心践初心(组图)
·特稿:江西师大科技学院实践队于都支教:红土地上的青春接力(组图)
·特稿:江西水院学子三下乡:探访幽居红土,赓续革命薪火(组图)
·特稿:“探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薪火”——桂林学院“政”青春大学生理论宣讲团
·特稿:南雄市老区建设党支部携手南雄市爱善会党支部赴韶关开展党日教育见学活动
·特稿:敢叫日月换新天
·特稿:“叶挺独立团”在抗战中的杰出表现
·红色头条-吴淳:学习毛泽东对规律的认识方法与实践之三
·红色头条-吴淳:学习毛泽东对规律的认识方法与实践之二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特稿:走进板仓祭忠魂
周保平:走进板仓祭忠魂
特稿:走进板仓祭忠魂
熊明钰、蒙晓婧、何秀燕、周梦遥、孙文娜:
特稿:江西财大“语乡行”实践团:踏红迹传
“兵支书”余海滔:从军营到乡野 以实干绘就
邱小薇:江西师大科技学院实践队于都支教:
特稿:江西师大科技学院实践队于都支教:红
吴书蓉:江西水院学子三下乡:探访幽居红土
特稿:江西水院学子三下乡:探访幽居红土,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