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敢叫日月换新天
作者:周立军
浏览次数:
2025-07-25 09:33:32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的革命历史,1927年是极为沉重又极为悲壮的一个特殊年份。这一年,首先是上海工人举行的第三次武装起义,史无前例地振奋了革命的人心,凝聚了革命的力量。然而,如火如荼的革命浪潮让蒋介石、汪精卫之流十分恐惧,他们沆瀣一气,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罪恶屠刀,在此生死存亡之际,中共中央及时召开“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如雨后春笋,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一年里,中国共产党许多优秀的中坚人物面对刺刀、枪口,甚至绞刑架毫无惧色,视死如归,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悲壮的“英雄交响”。他们中即有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广州起义总指挥张太雷,中央委员赵世炎,也有陈独秀长子、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陈延年,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委员张佐臣、候补委员杨培生、萧石月,早期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驱萧楚女,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熊雄,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一、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播种人

    本文在这里所要叙述的12位著名共产党人中,李大钊并不是牺牲最早的,但却是第一个被捕的,之所以把他排在第一位,是因为他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是“南陈北李”中的“北李”,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众所周知,李大钊并没有参加中共一大,但他在中国共产党内的地位却不可撼动。首先,李大钊是中国国内较早关注和研究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的高级知识分子,而且在1918年的《言治》季刊上率先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后又发表了著名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

    1918年8月,毛泽东在他的帮助下,担任了4个月的北大图书馆助理馆员。后来,毛泽东对美国人斯诺谈起这段交往,称正是在李大钊手下工作的那段日子,使他的思想迅速倾向于马克思主义。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大秘密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个研究会即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前身,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8名党员中14人出自于此。中共二大召开后,李大钊成为五位中央委员之一。此后,根据共产国际的提议,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并经孙中山介绍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参加了国民党的核心领导。可以说,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鼻祖。

    1927年,由于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工农群众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被严重动摇,在气急败坏的蒋介石举起屠刀之前,北洋军阀的“安国军总司令”张作霖在北京首先下手。4月6日,上百名“安国军”包围了苏联驻华大使馆,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北方区委书记的李大钊被捕。

    李大钊被关进监狱后,指甲缝被敌人钉进了竹签,最后还被剥去了指甲,尽管遭此酷刑,李大钊依然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据当时的《晨报》报道:“李大钊受审问时,态度甚从容,毫不惊慌”,“着灰布棉袍,青布马褂,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

    站在绞刑架下,李大钊慷慨陈词:“不能因为今天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曾在李大钊手下工作过的陈毅写诗悼念他:

    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
    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

    二、堪比关公单刀赴会的“大帅”

    他的名字,在今天许多读者的眼里甚至是陌生的,但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滩,他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关于他的传说更是神乎其神,不绝于耳。

    他叫汪寿华,原名何纪元,同大多数中共早期革命先驱一样,他也是一名师范生。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认为“共产主义之风传到中国后,过不了几年,情势就会大变,将来田都要分给农民”。

    1922年春,汪寿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因交通中断,转道海参崴组织华工团体,期间由青年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因为勤奋,汪寿华的俄语进步非常之快,仅仅一年,就能会话、阅读,并能将革命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从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工运工作干部。

    1925年,遵照第三国际指令,汪寿华回到上海,在五卅运动等一系列斗争中崭露头角,并因为胆大心细、身强体壮,善于应对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帅”。他先后参与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一、二、三次武装起义,并当选上海总工会委员长,特别委员会委员,是与周恩来、赵世炎、罗亦农一样受工人们爱戴、尊重的革命领导人。

    传说中,汪寿华能使双枪,是个豪侠式的人物。

    1927年4月,蒋介石加紧了反革命政变的策划,授意上海滩青帮头子杜月笙对上海总工会采取“手段”,并假意约请汪寿华。为了摸清敌人的底细,揭露敌人的阴谋。汪寿华表示“为了党和工人阶级的事业,我宁愿牺牲一切”。决定单刀赴会。

    1927年4月11日,汪寿华壮烈牺牲,是中国共产党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牺牲的第一位革命烈士。

    5月1日,《向导》周报发文:80万上海工人誓为汪寿华等死难烈士报仇!

    三、以笔为枪的“在青年界最有信仰的良师益友”

    他的爱人牺牲在1927年12月的广州起义,她的名字叫游曦,是中国军事史上的第一位女兵班长,在珠江北岸长堤阻击战中,她率领十几名战士死守阵地两天两夜,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毅然以肉身相搏,最终全部壮烈牺牲,之后,反动派竟然残忍地将她肢解暴尸三日、、、、、、而这一天,距离他牺牲的时间还不到8个月。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1893年4月,他就出生在湖北省汉阳县的鹦鹉洲,他叫萧楚女。

    少年时的萧楚女面黄肌瘦,身形单薄,成年后“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并略有麻子”。那么,堂堂男子汉为什么会起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名字呢?其实,萧楚女是他的笔名,其原名萧树烈。“楚女”是受到大诗人屈原“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诗句的启迪,“女”即神女,又因屈原为楚国人,故神女又被称为“楚女”,寓意报负远大,能够力挽狂澜。

    萧楚女的文章笔锋犀利,战斗性很强,连其对手都赞叹他“字夹风雨,声成金石”。尤其他的名言:“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曾影响、激励了整整一代年轻人。为此,他也被誉为“青年的百科全书”、“黑暗社会的开路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高八斗的青年俊杰,其实学历并不高,“他笃学不倦,自学成才”。

    诚然,说到萧楚女,必然要提到恽代英。此二人不仅是好友,而且都因致力于中国的青年运动著名于世。萧楚女是在中华大学旁听时结识恽代英的,之后,改革社会的雄心壮志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恽代英、林育英发起组织的“利群书社”,使萧楚女有机会读到马列主义著作,看到恽代英创作和翻译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从此走上了有组织的斗争之路。1922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更是以《新蜀报》、《向导》、《学生杂志》为阵地,撰写了大量文章,伸张正义,抨击邪恶,喊出了人民的呼声,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协助恽代英编辑《中国青年》中,他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理论家,是广大青年的良师益友。

    林秩青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的红星》一书中,将萧楚女称为“新文化运动的健将”。

    1964年6月8日,毛泽东称赞萧楚女时说:“我很喜欢他的,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书,主要靠他”。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的萧楚女在广州东山医院治疗时被反动军警从病床上拖走。4月22日,萧楚女和40 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一起被押赴刑场,英勇就义。

    2009年,萧楚女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四、黄埔军校第七任政治部主任

    人世斗争几日平,
    漫漫也应到黎明,
    听潮夜半黄埔客,
    充耳哭声和笑声。

    这首诗的作者是熊雄,黄埔军校政治部代主任,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军事领导人之一。

    熊雄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贡献,在于不仅为大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而且也为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了大批军政领导骨干,为我军政治工作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熊雄,赴法国勤工俭学前曾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护国护法战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苏联红军学校学习军事。1925年9月学成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政治副大队长,翌年1月,任政治部少将副主任,12月代理主任。

    广州“四一五”大屠杀开始后,被捕入狱。1927年5月17日,被反动派秘密杀害。

    1984年8月,聂荣臻元帅亲书条幅“熊雄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五、最忠实的同志,最勇敢的战士

    他是1922年入党的中共党员,是湖南省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也是常宁第一个共产党员。

    1923年4月,萧石月当选第一纱厂工人俱乐部干事长、中共党团书记,与毛泽东、郭亮等一起领导了长沙工人运动,是长沙地区著名的工运领导人。

    1925年,萧石月被增补为中共湖南区委委员,中共安源地方委员会书记。作为我党最早明白枪杆子重要性的领导干部,萧石月在新化锡矿山成立矿山工会时,就组织起了一支拥有100多支长枪的工人纠察队。

    1927年5月,萧石月出席了中共五大,并当选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然而,当他马不停蹄地赶回锡矿山时,5月21日,“马日事变”爆发,接到会师攻打长沙的命令后,萧石月立即率领300余人的工人武装,日夜兼程,开赴湘潭。不料,途中遭到国民党许克祥部伏击,突围不成,在蓝田牛角石宴家冲血战到底,壮烈牺牲。

    1928年7月,中共中央机关报《布尔塞维克》刊发纪念文章:“呵,死去了的同志!以你的热血,灌溉着革命的园地;以使那当道的豺狼短气,被践踏的群生奋起。新社会的花儿灿烂,果儿坚实,我们披荆斩棘时,永远不能忘记你。”

    中共六大期间撰写的烈士传略,称他“是最忠实的一个同志,是最勇敢的战士”。

    六、党的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央监察委员

    他是党的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央监察委员,当选后仅3个月就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1岁。

    他叫张佐臣,原名张人杰,加入中国共产党时还不满18岁。据资料介绍,张佐臣身高1.75米,相貌堂堂,富有亲和力,在工人中非常有号召力和人格魅力,是天生的演说家。

    在大大小小的工人运动中,张佐臣展现了超强的领导才干,是上海工人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尤其对于江苏无锡地区的党的组织建设更是作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正当革命浪潮滚滚向前,胜利形势蒸蒸日上的时候,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然而,张佐臣并没有被血雨腥风所吓倒,毅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恢复、重建上海总工会和工人运动之中。6月29日,张佐臣被捕。

    1927年7月1日,遭到严刑拷打的张佐臣与同事杨培生等一干难友高唱着《国际歌》,走上刑场。

    七、“即使砍我脑袋,我也要参加共产党”

    入党前,杨培生向张佐臣吐露心声:“我看党为平民谋事就是好,即使砍我脑袋,我也要参加共产党”。这一年,杨培生42岁。

    杨培生,钳工出身,技艺娴熟,在工友中很有威望,曾率领上海生铁厂工人参加了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

    1925年春,杨培生的人生之路发生了改变,来厂指导工人运动的年仅19岁的张佐臣,让他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心生敬仰的杨培生与张佐臣随之结为忘年交,而且一曲《国际歌》成了他们与工人们最爱唱的歌,“每当唱起来,都热血沸腾”。

    入党后的杨培生在斗争中立场坚定、热情似火,率领浦东工人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一、二、三次武装起义,尤其第三次武装起义筹备之际,身为中共江浙{上海}区委候补委员、上海总工会副委员长的杨培生将家中赖以生存的7、8亩田产卖掉,用于购买起义用的枪支弹药。

    1927年5月,中共五大召开,杨培生当选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6月29日,正在秘密联络点参加会议的杨培生被反动派逮捕入狱。

    两天后的7月1日,44岁的杨培生与自己的入党介绍人、21岁的张佐臣肩并肩走向刑场,壮烈牺牲。“临刑时他神色自若,高唱《国际歌》,闻者莫不动容”。

    八、“像陈延年,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林秩青在《中国的红星》中写道:“其为人刻苦耐劳,具有锐利的政治眼光,观察一切,异常正确,而办事手腕,尤有斯大林之风,李立三曾称之为党内最有政治天才与组织能力的人。民国十二年在莫斯科时,曾与列宁长谈三夜,列宁颇称许之,而对其艰苦卓绝之精神,尤表敬佩”。

    他,陈延年,陈独秀长子,1920年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22年,由胡志明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不久,经中共中央承认转为中国共产党员,与周恩来、赵世炎一起组建了中共旅欧支部。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读书时,人送雅号“小列宁”。

    1924年11月,陈延年回国,出任中共两广区委秘书、组织部长,协助委员长周恩来的工作。翌年1月,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参加了第一次东征,陈延年接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

    由于坚信“革命运动中只有最受资本帝国主义与军阀压迫的阶级是最能革命的阶级,这个最能革命的阶级就是工人与农民”的观点,陈延年经常深入工人、农民之中,指导、了解他们的情况,两年多的时间里,广东的党员数就从几百人发展到9000多人,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党的组织也遍布广东、香港、广西和闽南的重要地区。

    军事上,陈延年与留法战友周恩来密切合作,先后调派恽代英、聂荣臻、萧楚女、熊雄等得力干部到黄埔军校工作,同时,发展农民自卫军3万多人,与邓中夏、苏兆征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尤其对于组建“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铁甲车队是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也是北伐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铁军”的前身。

    工作中,陈延年平易近人,作风正派,颇具高风亮节,与毛泽东、周恩来、苏兆征、邓中夏、恽代英、澎湃合作满腔热情,以诚相待,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毛泽东说:“在中国,本来各种人才都缺乏,特别是共产党内。因为共产党成立还没几年,所以人才就更缺乏,像陈延年,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许多地方,我看出了他的天才。”周恩来也曾经说:“广东的党团结得很好,党内生活也搞得好,延年在这方面的贡献是很大的。”董必武称赞“延年是党内不可多得的政治家”。

    1927年4月,准备参加中共五大的陈延年,接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在极为险恶的形势下,致力恢复和整顿被敌人摧残和破坏的党和工会组织,团结和巩固革命力量。尽管因工作未能出席“五大”会议,但他仍被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

    6月26日,陈延年就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下午3时多,大批国民党军警闯入联络点,陈延年等人遭到逮捕。

    1927年7月4日晚,受尽酷刑的陈延年被刽子手乱刀砍死,年仅29岁。

    2009年,陈延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九、才华横溢的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共产党是战斗的党,没有战斗就没有党,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不愿意参加斗争,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这是赵世炎的名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赵世炎,五四运动的一颗新星,像一团燃烧的火,走到哪里亮到哪里。毛泽东曾说:“四川的同志中,赵世炎影响最深”。1921年5月,赵世炎与周恩来、刘清扬、张申府、陈公培组成旅法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8名党员之一。

    1924年秋,经李大钊要求,赵世炎从苏联回国,担任中共北京区兼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协助李大钊领导北方各省的斗争。李大钊说:“世炎脑子快,很多问题对我很有启发”。在许多重要场合,赵世炎能用英、法、俄三国语言给外国朋友作翻译。当时的《救国时报》称赞他:“赵先生为有名的北方评论政治主编,其言论风采为一般革命青年所敬仰,赵世炎之名遂洋溢于全国”。

    1926年5月,赵世炎被任命为中共江浙区委组织部长、军委书记,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化名“施英”,参加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一、二次武装起义,第三次起义中,他是特别委员会委员兼军委委员,同周恩来一起负责指挥起义的军事行动。“他指挥工人巷战,以一百五十余杆长枪短枪、七颗炸弹及数千徒手工人,完全击退四五千的奉鲁军,夺得枪械二千余杆,军用品不算。他实际上是上海总工会和纠察队的灵魂!”

    1927年5月,赵世炎当选中共五届中央委员。6月26日,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延年被捕,赵世炎接任代理书记。7月2日,因叛徒韩步先出卖,赵世炎被捕,19日,英勇就义。时年26岁。吴玉章曾写诗称赞他:“龙华授首见丹心,浩气如虹铄古今。千树桃花凝赤血,工人万代仰施英。”

    2009年,赵世炎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十、与毛泽东最早搭档的秋收起义总指挥

    从个人资质来说,卢德铭可谓文武兼备,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集优秀的政治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干于一身的青年才俊。孙中山、蒋介石都对他赞赏有加,孙中山更是提到“全校学生要以卢德铭为榜样”。

    作为黄埔二期生,卢德铭入党后,就参加了第一次东征。1925年11月,叶挺独立团成立,卢德铭任二营四连连长,北伐战争中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叶挺说“德铭身先士卒,有勇有谋,实为我军栋梁之才”。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组建,卢德铭任上校团长。“马日事变”爆发后,卢德铭根据党的指示,将宛希先、何长工、何挺颖等安排在团里担任各级干部,即保存了革命力量,又加强了党对这支军队的领导。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失之交臂的卢德铭率领警卫团与毛泽东走到了一起,成为起义的主力部队。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受挫。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总指挥卢德铭反对师长余洒度会攻长沙的意见,坚决支持前委书记毛泽东放弃攻打长沙、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的正确主张,为革命保留了“星星之火”。

    9月23日,起义队伍在江西萍乡遭到国民党军伏击。卢德铭挺身而出,率领一个连的战士阻击敌人,并要求副师长余贲民掩护师部转移,保护毛委员安全。

    自此,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壮烈牺牲,年仅22岁。毛泽东痛惜不已,发出“还我卢德铭!”的悲天怒号。

    2009年,卢德铭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十一、中共监察纪检工作的奠基人

    也许,他的名字并不响亮,但他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十分重要的领导人之一。

    他,王荷波,个子瘦高,戴眼镜,当过水手,作过工匠,领导过工人罢工斗争。1922年6月,经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品德高尚,深孚众望,被人们誉为“品重柱石”。

    1923年,工人运动的著名先驱王荷波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不久,增补为中央局委员。中共四大,王荷波当选候补中央委员。中共五大,中央监察委员会设立,王荷波当选委员、主席。

    在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准备过程中,王荷波亲临一线,不畏牺牲,被周恩来尊敬地称为“大哥”,并就此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

    大革命失败后,王荷波在“八七”会议上当选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随后出任中共北方局书记兼组织部长,落实北方的农民起义,以策应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1927年10月18日,王荷波被捕。11月11日,被军阀张作霖下令枪杀。牺牲前,他嘱托难友:请求党组织对他的子女加强革命教育,千万别走和他相反的道路。

    1927年12月26日,中央机关报《布尔塞维克》发布悼词称:“王君荷波是中国工人阶级中觉悟最早而奋斗最力的一员”,“是共产党领袖之一”。

    十二、牺牲在战斗火线的第一位中央政治局成员

    他是英文学霸,还未大学毕业就兼任了《华北明星报》英文翻译。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筹备之际,他是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的英文翻译。1921年1月,出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科科长,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红色使者。他还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翻译,为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联系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其间,他还介绍同窗学友瞿秋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张太雷,身材颀长,潇洒倜傥,不仅英文流利,俄语也十分出众,所著文章亦是文采飞扬,引人注目,李大钊先生称赞他“学贯中西,才华出众”。

    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上,张太雷当选中央五位执行委员之一,后任团中央书记,同时,他还出席了中共三大,在四大上,当选中央候补委员,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成员。

    由于精明强干,善于交际,富于组织能力,张太雷在党内的地位日益重要。中共五大召开,他当选中央委员,7月12日,出任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八七”会议上当选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之后,受命组建中共南方局,任书记兼中共广东省委书记。

    1927年11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中共中央决定举行广州起义,张太雷任广东军事委员会总指挥。

    12月11日,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爆发。12日,广州苏维埃政府代理主席兼人民海陆军委员张太雷在战斗中牺牲,时年29岁。

    张太雷是牺牲在战斗火线的第一位中央政治局成员。

    2009年,张太雷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叶挺独立团”在抗战中的杰出表现
·下一篇:无
·特稿:“叶挺独立团”在抗战中的杰出表现
·红色头条-吴淳:学习毛泽东对规律的认识方法与实践之三
·红色头条-吴淳:学习毛泽东对规律的认识方法与实践之二
·特稿精选-李星原:两岸一统 宝岛回归——来自一位老党员的书信
·特稿:红色中华纪念日,确立八一建军节。人民军队忠于党,南昌起义铸国魂
·特稿:红色中华纪念日,确立八一建军节。人民军队忠于党,南昌起义铸国魂
·特稿:广东省南雄市召开全市老区建设工作会议(组图)
·特稿:从闽西红土地走出去的抗日英豪(组图)
·特稿:“朝着胜利的方向——中共中央驻地巡展(1921-1949)”三明站(永安)启动
·红色头条:刘伯承与抗日战争 ¦ 出师抗日(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周立军:敢叫日月换新天
特稿:敢叫日月换新天
周保平:“叶挺独立团”在抗战中的杰出表现
特稿:“叶挺独立团”在抗战中的杰出表现
远航:富民强国——中国得益于制度优势!(
红色头条-吴淳:学习毛泽东对规律的认识方法
红色头条-吴淳:学习毛泽东对规律的认识方法
秦关汉雪:汉字之惊天地泣鬼神与英文之高耗
特稿精选-李星原:两岸一统 宝岛回归——来
特稿:红色中华纪念日,确立八一建军节。人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