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也是纪念“叶挺独立团”成立一百周年的年份。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追寻我的老部队“叶挺独立团”在抗战中的杰出表现和发展壮大的不凡经历。
我曾服役十六年的英雄部队就是其前身为“叶挺独立团”的原济南军区某红军团。“叶挺独立团”最早是大元帅府铁甲车队,1925年冬改编以叶挺为首任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曾在北伐战争中占领汀泗桥,大战贺胜桥,攻占武昌城,所向披靡,荣膺“铁军”称号;在红军长征途中是当仁不让的先锋,攻占娄山关,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被誉为“开路先锋红四团”美名,是我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打响了南昌起义第一枪,开创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先河,被称为“军旗升起、军魂发源”的地方。
我从1984年10月跨入 “叶挺独立团”这个英雄部队的那一天起,就非常熟悉“叶挺独立团”的发展历程。这支“铁军”在井冈山上,湘江河畔,泸定桥上,雪山草地,陕北高原、苏皖平原,白山黑水,粤桂山区,琼州海峡都埋有烈士的忠骨,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悲壮的史诗。这支“铁军”在屡创辉煌战绩的同时,也凝聚出以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为标志的“铁军精神”。“铁军精神”是“叶挺独立团”的军魂,一直激励着官兵奋勇前行、战无不胜。
“叶挺独立团”是一个英雄辈出、将星云集的“将军摇篮”。据不完全统计,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的有4位:朱德、林彪、陈毅、罗荣恒;授予大将军衔的有5位:粟裕、许光达、罗瑞卿、黄克诚、谭政;授予上将军衔有8位、中将军衔有18位、少将军衔有48位。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次日,中共中央通电呼吁“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政府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决定将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1937年8月20日,国民党政府正式宣布将红军主力编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四团(即“叶挺独立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一营,后南下作战,皖南事变后改为新四军3师7旅19团。在抗日战争时期,“叶挺独立团”先后经历了首战平型关、挺进苏鲁豫、编入新四军、血染刘老庄、解放淮安城等重大事件,铸就了一座抵御外敌入侵、赢得民族解放、推动人类进步的历史丰碑。
首战平型关
“叶挺独立团”奔赴抗日前线,参与多场关键战役,包括 忻口会战 、 太原保卫战 等,为保卫华北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
1937年9月,685团在团长杨得志、政委邓华领导下,奉命参加平型关伏击战。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古长城上,自古是晋冀两省的重要隘口。上级决定一营担任伏击任务,预先埋伏在南侧一线。9月25日上午八时许,侵华日军精锐第5师团第21旅团进入八路军的伏击圈。一营二连在长沟侧翼扎成“口袋”,神枪手一枪打死日军第一辆汽车司机,机枪手一个点射打坏第二辆汽车。顿时,日军阵脚大乱。当敌人清醒过来,企图抢占制高点时,七五炮连掩护步兵给予狠狠打击。一连连续打垮敌人三次冲击,在全连三分之二伤亡的情况下仍固守阵地。战役胜利结束后统计,一营击毙日军中佐以下军官13名,士兵345名,伤敌军官15名,士兵125名。从9月25日清晨到下午,经过六个多小时的激战,八路军将士以简陋的装备和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大败敌军。击毙日军陆军中佐桥本顺正、新庄淳以下1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数门九二式步兵炮以及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掷弹筒20多个,战马53匹,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不容争辩的“首战大捷”!
挺进苏鲁豫
1938年秋,第685团奉命东进苏鲁豫边,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改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原团长彭明治任支队长,梁兴初任副支队长,下辖三个大队,原第一营(“叶挺独立团”)改为第一大队。1938年12月29日,打响了来到湖西区的第一仗——崔庄战斗,歼灭丰县伪军王献臣的4个团,毙伤俘伪军800余人。此战后,当地人民抬着猪羊,敲锣打鼓前来慰问,大批青年踊跃参军。至1939年4月,队伍迅速发展到8000人。
1939年5月,苏鲁豫支队奉中央指示,决定第一大队由大队长胡炳云、政委王东保率领,随中共苏皖边省委书记张爱萍进入灵璧、泗县一带活动,接连取得三次战斗胜利,开创了皖东北抗日斗争新局面,为八路军南下建立了前进的基地。该大队也由不足2000人发展到3500人。1940年初,参加了白彦战役,战后返回皖东北。
1940年7月中旬,第一大队与支队主力会合后,东进淮海地区,建立抗日政权。1940年8月20日,苏鲁豫支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第一大队(即“叶挺独立团”)改为第一团。1940年10月2日,第一团由淮海区出发日夜兼程南下,突破敌军盐河、旧黄河防线,在战略上配合黄桥决战。10月10日,第一团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在江苏东台县狮子口胜利会师,打通了华北和华中的战略联系。
编入新四军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重建新四军军部。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改称新四军第3师第7旅,担任军部机动作战任务。1941年7月,日伪军1.7万余人对盐阜地区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第7旅顽强抗击敌人,阻敌于建阳、湖垛以南,保卫了军部和师部的安全。经过半个月的战斗,打死打伤敌人200多名。
1941年10月,第7旅第19团(即“叶挺独立团”)奉命进入淮海,参加由陈毅代军长指挥的程道口战役,担任对中心据点主攻的任务。第19团以勇敢顽强的攻势,率先突破深沟高垒,攻克程道口,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东西对进,分割苏北抗日根据地的企图。1941年10月23日,陈毅致电刘少奇:“第19团此次表现很好,攻击勇猛”“八路军部队基础好,战斗作风亦佳,可为华中各军之冠。”1941年11月5日又颁发训令,嘉奖第19团团长和政委。
1942年1月10日,第19团三营同地方武装紧密配合,夜袭汤集敌据点,并于次日晨伏击从淮阴城出来支援汤集敌据点的200多名日伪军,杀伤敌100余人,击毁汽车3辆,取得1942年淮涟反“扫荡”的首次胜利。
血染刘老庄
1943年春,侵华日军向我苏北根据地展开大规模扫荡。3月18日,日军主力第65师团3000余人携带100多门火炮,杀气腾腾地扑向淮阴城北刘老庄。
刘老庄是苏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村庄,人口不足百户,距淮阴城约二十公里,距六塘河约十公里,紧靠淮沐公路,是日军进攻六塘河的必经之地。当时,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四连82名官兵奉命在刘老庄阻击日寇,掩护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驻地群众安全转移。
时任连长白思才,十六岁加入红军,参加过万里长征,抗战初期参加过平型关战役,是一位英勇善战的指挥员。时任政治指导员李云鹏,青年学生出身,曾在延安抗大学习,是一位久经战火考验的政工干部。当时该连战士大多是贫苦农民,政治素质好,有顽强的战斗作风、坚定的战斗意志和熟练的战斗技能。
刘老庄阻击战在3月18日上午九时打响,持续到当天二十一点左右结束。从拂晓到黄昏,连长白思才和指导员李云鹏带领全连官兵浴血奋战,连续打退敌人十多次进攻。黄昏时分,身负重伤的白思才、李云鹏组织全连所余的20多人,掩埋烈士遗体,烧毁地图文件,砸坏多余枪支,端起刺刀与敌人展开搏斗。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了,就用小锹砍;小锹砍断了,就用双手掐;双手负伤了,就用牙齿咬……一场惨烈厮杀后,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82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
此战,82烈士整整坚守了十二小时,却换来日军亡170多人、伤200多人的巨大战果,谱写出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最辉煌的篇章。战后新四军决定重建四连,并命名为“刘老庄连”。当地人民满怀悲痛为烈士举行公葬,修建了“新四军抗战八十二烈士之墓”的墓碑,还挑选出最优秀的子弟补入该连。一个不朽的集体英雄番号,就此诞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是“刘老庄连”的连魂,彪炳史册。战后,师长黄克诚题词:“英勇战斗,壮烈牺牲,军人模范,民族光荣。”副师长张爱萍题词:“八二烈士,抗敌三千,以少胜众,美名万古传。”
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中作出了很高评价:“全连八十二人全部殉国的淮北刘老庄战斗……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在《新四军在华中》指出:“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
《刘老庄八十二壮士》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历史真实事件而拍成影片,重现抗战时期新四军刘老庄连82位英雄英勇牺牲的故事。该片2013年3月在全国首映后,引起了亿万观众的强烈震撼,一致认为:情节很感人,战争很残酷,入党很严肃,党员很光荣!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盛大阅兵仪式上,“刘老庄连”迈着铿锵的步伐,气势如虹地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用生命诠释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高度评价“刘老庄连”这个英雄群体的历史伟绩,由衷称赞他们“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
解放淮安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抗日战争终于以日本的彻底失败和中国人民的完全胜利宣告结束。1945年8月中旬,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即“叶挺独立团”)参加了解放淮安战役。
淮安城固水深,易守难攻,驻有伪军5000余人。新四军第3师参谋长洪学智任战役总指挥,第7旅负责城东半部,第19团担任攻击淮城东北角的任务。第19团团长张万春、政委刘锦屏率领全团指战员制造攻城器械,进行攻城演练,团属炮兵连还用沙袋堆起了一个比城墙还高的土炮台,发炮时可以居高临下,清晰观察城内敌人的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情况。
9月20日是中秋之夜,新四军向守敌发出最后通牒,伪军拒绝投降。9月22日早上七时许,洪学智果断下达攻城命令,各个部队按预定目标发起猛烈攻击。第19团一营将一个特制的五百磅大药包引爆,把城墙炸开了一个七米宽的大口子,战士们像潮水般涌进城内,呐喊声、枪炮声响彻云霄。敌人向城头云集时,第19团迅速架好云梯,第一梯队的勇士们奋不顾身冲上城头仅十分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就夺占城头,扫清残敌,迅即向两翼发展。当日上午十时,城内守敌大部被歼。中午十二时,淮安城内残敌随同伪旅长吴漱泉逃到钟鼓楼和楚王台附近,凭借坚固工事和制高点,据险顽抗。第19团向残敌发起猛攻,激战半小时,击毙吴漱泉以下300余人,俘虏敌团长殷效实以下官兵4000余人,缴获各式武器4000余件和大批军用物资。下午三时,淮安城宣告解放。至此,“叶挺独立团”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宣告结束。
时光荏苒,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早已散尽,但历史车轮的印迹是不会被磨灭的,抗战精神应当永存。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想念我们英勇的前辈,更为他们自豪。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2019年国庆七十周年阅兵式上,战旗猎猎,闪耀荣光。一百面荣誉旗帜整齐列阵、气势如虹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检阅。一百个英雄番号气壮山河、浩气长存,我看到了“叶挺独立团”和“刘老庄连”的荣誉战旗赫然在列。
百年辉煌的“叶挺独立团”和威名显赫的“刘老庄连”,今天仍然在我陆军的战斗序列里,依然是“当先锋、打头阵”的雄师劲旅,它们将永远铭记自己的光荣历史和前辈们的英雄故事,正在弘扬“叶挺独立团”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铁军精神”,捍卫着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正在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着别样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