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对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从青年时期探索“大本大源”到革命实践中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动态过程,其核心特征是将传统哲学的“本源”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从根本规律出发、以矛盾分析为工具、用实践检验为标准”的完整认知体系。这种认识方式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又超越了朴素唯物论的局限,最终成为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方法论基石。
一、“执大本以驭百纷”:对根本规律的终极探索
青年毛泽东即表现出对“根本规律”的强烈追求,将“大本大源”视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这种探索既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探骊得珠”思维的影响,又蕴含着对规律普遍性的深刻洞察。
1917年,24岁的毛泽东在致黎锦熙的信中明确提出:“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他认为,古今圣人之所以能“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并非因“谬巧”,而是“得一大本而已”,即掌握了支配万物的根本规律。这种规律“执此以对付百纷,驾驭动静,举不能逃”,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纲。在他看来,当时变法之所以“支离灭裂”,正是因为“本源未得”,仅从“议会、宪法、军事、实业”等枝节入手,最终沦为“赘疣”。这种认识直指问题本质:规律是“一干竖立”的根本,而非“枝叶扶疏”的表象,只有抓住根本规律,才能“解释一切”。
毛泽东对“大本大源”的探索,并非抽象的玄思。他在信中强调:“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这里的“哲学、伦理学”,本质上是探索规律的路径——通过哲学把握宇宙的普遍规律,通过伦理学把握人类社会的价值规律。他将“宇宙之真理”与“人心之动”相联系,认为“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这种认知已蕴含“规律既存在于客观世界,又能被人掌握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的辩证思想,为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规律论”埋下伏笔。
青年时期的探索还体现出对“规律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初步理解。毛泽东推崇曾国藩“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认为其成功在于把握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本质规律;而批评康有为“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因其理论缺乏对具体规律的深刻把握。这种“推崇实学、反对空论”的倾向,使他的规律探索始终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避免了传统哲学“玄虚化”的弊端。
二、“用心去想一想”:形象思维与规律的抽象把握
规律具有“眼睛看不见”的抽象性,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发展出一套通过形象思维把握规律的方法,强调“用心思去想”的理性加工过程,将局部经验升华为全局规律。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指出:“学习战争全局的指导规律,是要用心去想一想才行的。因为这种全局性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只能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这里的“用心去想”,并非主观臆断,而是对感性材料的理性提炼——从“有局部经验的人”“有战役战术经验的人”的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更高级的东西”。例如,从无数次战役的胜负中总结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规律,从根据地建设的实践中提炼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都是“用心去想”的结果。
这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体现为“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路径:
第一步是积累“局部经验”:通过亲身实践(如参加秋收起义、指挥反“围剿”)获得感性认识,掌握“看得见的”具体事实;
第二步是“用心思去联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