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立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视野,系统考察毛泽东形象辩证逻辑思维的形成机理、理论特质及实践范式。研究揭示,这一思维方法通过“形象载体-辩证内核-实践指向”的三维建构,实现了对传统认识论范式的革命性突破,为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主动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工具。尤其在对历史周期律的把握中,其思维方法展现出对“兴勃亡忽”历史困局的深刻破解能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重新发掘这一思维方法的当代价值,对于破解复杂治理难题、把握战略机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形象辩证逻辑思维的理论范式创新
(一)认识论维度的三重超越
1.经验直观到理性具体的认识跃迁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构建的“感性-知性-理性”认识辩证法则,通过“取象比类”的思维中介,实现了认识过程的螺旋式上升。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例,既保留了农民运动具体实践的鲜活特征(感性具体),又抽象出量变质变规律(理性抽象),最终形成指导全国革命的战略思想(思维具体)。
2.形式逻辑到辩证逻辑的方法革命
“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体现了从“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的范式转换。单个案例的静态分析(结构解剖)与普遍规律的动态把握(矛盾运动)构成辩证统一,印证了恩格斯“辩证逻辑突破形式逻辑狭隘界限”的科学论断。
3.理论抽象到实践具象的贯通融合
《实践论》中“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辩证闭环,通过“调查研究”这一中介环节,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赋能。例如,土地革命时期通过寻乌、兴国等系列调查,将“阶级分析”的抽象理论转化为“分田分地”的具体政策,形成“抽象理论具象化-具体实践理论化”的辩证互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认识论特质。
(二)矛盾分析法的中国化表达
1.矛盾普遍性的形象化阐释
“纸老虎”论断通过“现象-本质”的辩证转化,构建了矛盾分析的“双重镜像”:既揭露反动派外强中干的本质特征,又彰显人民力量的历史必然性。正如毛泽东所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这种对矛盾本质的深刻揭示,实现了矛盾分析法的通俗化与深刻性的统一。
二、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实践智慧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维创新
1.社会矛盾图谱的立体建构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运用“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方法,将中国复杂的阶级关系转化为可操作的革命策略——通过区分“敌友我”三类群体,既精准定位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依靠力量(农民),又明确打击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精髓。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实践
十大关系的系统辩证法
《论十大关系》通过矛盾群分析方法,构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域谱系:既聚焦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主次关系,又兼顾中央与地方、汉族与少数民族等协同关系,其“重点论与两点论统一”的思维方法,为统筹兼顾方法论提供了经典范例,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系统治理奠定了思维基础。
三、周期律视域下的思维传承与历史验证
毛泽东形象辩证逻辑思维的深层价值,在于其对历史周期律的科学把握与主动驾驭。1945年7月4日毛泽东与黄炎培“窑洞对”关于“历史周期律”的对话,本质上是运用辩证逻辑破解“兴勃亡忽”历史困局的思维探索——既承认政权兴衰的客观周期性(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又强调“人民监督”与“自我革命”的能动作用(矛盾转化的条件性),形成了“历史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这种周期律思维在实践中体现为“螺旋式上升”的认识方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分析中国社会“治乱循环”的历史周期(如农民起义的局限性与无产阶级革命的超越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打破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闭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将“矛盾是发展动力”的原理注入社会治理,以“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利益,避免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历史陷阱,体现了对周期律中“平衡与失衡”辩证关系的深刻把握。
从周期律视角看,毛泽东形象辩证逻辑的核心创新在于:将历史周期的宏观规律转化为具体实践的思维工具——通过“形象载体”(如“进京赶考”的比喻)使周期律的抽象原理具象化,通过“辩证内核”(如“新陈代谢”的矛盾运动)揭示周期更替的深层机制,通过“实践指向”(如“两个务必”的告诫)构建跳出周期律的行动方案。这种思维既尊重历史周期的客观性,又强调主体在周期转折中的创造性,为中国共产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思维传承
(一)历史方位判断的思维艺术
“两个大局”的时空辩证法
新时代对历史方位的判断,继承发展了毛泽东“矛盾特殊性”分析方法,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与世界百年变局的现实逻辑“两个大局”统一于“时空坐标”的建构之中。这种既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又放眼“人类前途命运”的思维方法,延续了毛泽东“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辩证智慧,实现了历史纵深与全球视野的有机融合。
(二)新发展理念的方法创新
系统观念的中国范式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了“矛盾普遍性”认识的时代升华,其系统思维既传承了《论十大关系》中“统筹兼顾”的辩证智慧,又创新发展了现代系统论思想——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推进,构建“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相统一的治理体系,彰显了形象辩证逻辑在复杂系统治理中的当代价值。
五、当代发展的方法论启示
(一)数字时代的思维变革
1.数字孪生的认识论革命
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虚拟-现实”辩证系统,为形象辩证思维提供了新的实验场域:通过虚拟空间对物理世界的“镜像映射”与“推演优化”,实现了“实践超前模拟-认识预先迭代”的新型辩证关系,既延续了毛泽东“一切经过试验”的实践原则,又推动了认识工具的历史性飞跃。
(二)复杂系统治理的思维突破
全周期组织管理的辩证实践
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城乡”建设中的矛盾平衡艺术,体现了对毛泽东“两点论”思想的创造性运用。例如,在城市风险治理中,既注重“源头防控”(矛盾预防),又强化“应急响应”(矛盾化解),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全周期闭环,将“矛盾运动的连续性”原理转化为治理实践的完整链条,为大中城市和农村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六、毛泽东形象辩证逻辑思维的理论价值
毛泽东形象辩证逻辑思维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论创新,其理论价值在于:第一,构建了东方思维(如“取象比类”的传统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桥梁;第二,提供了分析复杂社会系统的科学工具,实现了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的辩证统一;第三,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方法论传统的理论基础,形成了“问题导向-调查研究-政策创新”的思维范式。尤其在对历史周期律的把握中,其“客观规律与主体能动”相统一的思维特质,为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了深层方法论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的复杂局面,形象辩证逻辑思维作为融合具象感知与辩证法则的科学方法,不仅延续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髓,更彰显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与实践指导力。面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思维方法为我们提供了穿越迷雾的思想罗盘,持续为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主动、破解治理难题提供科学的认识工具与实践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