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每一颗闪耀的星辰都在诉说着人类探索太空的壮丽史诗。而在中国航天事业的璀璨星河里,孙继先中将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最光辉的位置。这位从长征路上走来的“十八勇士”之一,在和平年代又以非凡的胆识与远见,为中国航天发射基地的建设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当我们仰望“长征”系列火箭划破苍穹的轨迹,当我们见证“神舟”飞船与“天宫”空间站的完美对接,当我们自豪于“嫦娥”探月与“天问”探火的辉煌成就,都不应忘记那位在戈壁滩上挥斥方遒的开路先锋——孙继先中将。
一、铁血铸就的将星:从长征勇士到科技先锋
1935年5月,大渡河畔的枪声震彻山谷。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率领十七名勇士在枪林弹雨中强渡天险,为中央红军打开了生死通道。这场载入史册的“强渡大渡河”战斗,展现了孙继先超凡的军事才能与无畏的革命精神。谁能想到,二十年后,这位铁血战将会在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再次披荆斩棘?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与核威胁,发展自己的导弹与航天事业成为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抉择。1957年,中央决定组建导弹试验部队,毛泽东主席亲自点将:“那个‘十八勇士’之一的孙继先,可以担当此任!”历史在这一刻完成了奇妙的连接——曾经用血肉之躯强渡天险的勇士,将要带领中华民族跨越科技的天堑。
接到命令时,孙继先正在军事学院深造。面对这一完全陌生的领域,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放下熟悉的军事指挥工作,投身到全新的国防科技事业中。这种“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诚品格,正是长征精神在他身上的生动体现。从传统战场到科技前沿,孙继先完成了从军事将领到科技事业组织者的华丽转身,这种转变本身就是一个革命军人对时代召唤的响亮回应。
二、戈壁滩上的创业史诗:酒泉基地的诞生
1958年初春,孙继先率领首批建设者开赴西北戈壁。面对“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恶劣环境,他豪迈地说:“当年长征时什么苦没吃过?这点困难算什么!”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他带领十万建设者住地窝子、喝苦咸水,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始了中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基地的建设。
作为首任司令员,孙继先展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和科学管理思维。他创造性地提出“边组建、边训练、边建设、边试验”的“四边”方针,使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步推进。为解决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他亲自到各大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并组建“扫盲班”提高官兵文化水平。据当年参与建设的科技人员回忆,孙司令员经常说:“搞导弹不是拼刺刀,光有勇气不行,必须尊重科学、尊重知识。”
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国产地对地导弹“东风一号”在酒泉基地成功发射。当导弹划破长空的瞬间,孙继先这位铁骨铮铮的将军流下了热泪。这枚导弹的升空,标志着中国迈出了自主发展航天事业的第一步,打破了超级大国对导弹技术的垄断。外电评论称:“中国人在戈壁滩上创造了奇迹。”而这个奇迹的背后,是孙继先和他的团队七百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斗。
三、航天精神的塑造者:科学求实与无私奉献的典范
孙继先为中国航天事业留下的不仅是物质基础,更有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倡导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至今仍是中国航天人的工作准则。在质量与进度发生矛盾时,他始终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这种科学态度为航天事业树立了严谨的工作标准。
四、星河长明:将军精神的当代回响
今天,当我们在电视前观看航天员太空授课,当“北斗”系统为我们精准导航,当“嫦娥”带回月壤样品,孙继先中将当年种下的航天种子已经长成参天大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那座被称为“东风航天城”的现代化航天基地,正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孙继先的精神品格在新时代航天人身上得到了延续。从“两弹一星”元勋到当代航天团队,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一脉相承;那种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态度交相辉映;那种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品质熠熠生辉。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正是无数个“孙继先”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壮丽史诗。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八周年的庄严时刻,我们更加深切地怀念这位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双重贡献的将军。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是“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忠诚,什么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品格。从大渡河到戈壁滩,从战场到发射场,孙继先用他的一生证明: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永远能在时代赋予的每一个岗位上绽放光芒。
当新一代长征火箭托举着航天器飞向太空,那震天动地的轰鸣仿佛在向奠基者们致敬:这盛世,如您所愿;这星河,有您之光。孙继先中将的名字,将永远与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一起,闪耀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