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缅怀建党先驱、践行初心使命、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中共一大纪念馆与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等相关单位联合开展“初心之源:伟大建党精神溯源行动”,旨在追寻建党先驱的足迹,通过旧址和革命场馆寻访、现场采访、专家深访等方式,推动对建党先驱生平事迹与思想脉络的进一步研究。活动将持续推出专题寻访报道与阶段性成果介绍。
本次推出寻访报道第二期:陈独秀出生地——安徽安庆站。

1879年10月9日,陈独秀在安徽安庆怀宁县城北门一个叫后营的地方出生。安庆是明清桐城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近代洋务运动的前沿阵地,地理与文化的双重张力塑造了陈独秀独特的思维范式与精神气质。就是在这方水土上,陈独秀逐步成长,结识皖省志士,东渡日本,受到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影响,走上革命舞台,开启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篇章。

2025年7月14至16日,寻访团队由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带队,深入安庆开启第二次寻访之路。活动联合主办方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秘书长胡俊、活动特邀专家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特邀副会长、上海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光寿全程一起寻访。在陈独秀生活过的故居旧址与史料印记中,团队成员一起回望这位革命先驱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在历史现场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内涵。


01 陈独秀诞生地遗址

安庆市健康路43号的小巷,一块刻着“陈独秀诞生地”的朴素石碑静静矗立。据安庆市独秀园管理处副主任何翔介绍,1879年陈独秀正是在这里出生。陈独秀自幼在“白胡爹爹”祖父陈章旭的严格管教下读书。祖父对其期望甚高,管教极严。少年陈独秀顽皮聪明,不畏强暴,同情弱者,却又倔强冲动,经常不服管教,气得祖父怒目切齿,下手痛打,但少年陈独秀“无论挨了如何毒打,却一声不哭”。反而是母亲的眼泪,让他能够哭出来。少年陈独秀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四书五经,并于18岁时考中了秀才。驻足凝视朴素的石碑,那个极富个性的少年陈独秀,仿佛穿越百年时空,活在寻访团队成员的心中。

02 南水关22号

安庆大南门特色文化街上,复建的南水关22号以清末民初的建筑风貌重现眼前。陈独秀5岁时过继给了在东北做官的叔父陈衍庶。叔父不仅为官,还擅经营。这里就是陈独秀嗣父购置的宅院。考中秀才的陈独秀在仕途上没有进展,反而不久接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开展反清政治活动。他举办爱国演说会,筹建安徽爱国会,组建岳王会,创办《安徽俗话报》,编辑《国民日日报》,参加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的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成为安徽地区民主革命的领军人物。

如今在这座宅子里,布设了《安庆早期革命活动陈列》主题展,向观众介绍着陈独秀的早年成长以及安庆早期革命活动。南水关22号见证的,是一颗爱国心在时代浪潮里的坚定生长。

03 陈延年、陈乔年读书处

安庆沿江中路的青砖黛瓦间,“双陈读书处”的斑驳门楣透着百年沧桑。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次子陈乔年曾在此接受启蒙教育,而他们的父亲——那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正远在日本为革命奔走。
1915年夏,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的消息传回安庆。年仅17岁的陈延年带着弟弟乔年,在这方书桌前做出改变命运的决定:辞别故乡,追随父亲探寻救国真理。他们的行囊里,除了《天演论》《民约论》等启蒙典籍,最珍贵的便是陈独秀手抄的《共产党宣言》片段。“老头子教我们读书,从不是为了做书斋里的先生。”陈延年曾对塾师慨然道,“他要我们学狼的血性,撕开这旧世界的腐朽幕布!”这番话,深受陈独秀式激进与清醒的影响。

如今,这座四合院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成为青年人追思先烈、汲取力量的精神地标。庭院中兄弟二人的雕像,身姿年轻挺拔,目光炯炯望向前方,也正望向今日的中国青年。
04 安庆建党会议旧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陈独秀积极指导各地党组织建设,安徽的革命青年正是在他的思想感召下,逐步凝聚起建党力量。 1923年冬,在安庆万安局1号濮家老屋,青砖木窗的古朴院落里,柯庆施、王步文等10位革命先驱在此秘密集会,宣告中共安庆支部成立,安徽的革命火种由此正式点燃。

如今,砖木结构的老屋中,泛黄的历史照片与文献,既还原了党组织初创时的艰难与坚定,更清晰映照出陈独秀的革命思想如何从启蒙呐喊化为地方建党的实践——这座老屋不仅是安庆支部的诞生地,更是陈独秀播撒的革命火种在江淮大地生根发芽的见证。
05 独秀园

1942年,陈独秀在流寓江津期间去世。5年后,后人将其迁葬在安庆北门外十里乡叶家冲的一块坡地上,正是今日独秀园所在地。
汉白玉牌坊上“民主”“科学”的陈独秀手迹,与高6米的青铜雕像交相辉映,仿佛将百年前的思想光芒凝刻于此。寻访团队沿步道缓步前行,行至墓前,团队成员怀着崇敬之心整齐列队,向这位思想先驱三鞠躬致敬。墓前黑色大理石碑上,“陈独秀先生之墓”七个大字笔力遒劲,背后镌刻的生卒年份与生平事迹,在苍翠松柏的映衬下愈发庄重。


走进生平事迹陈列馆,历史图片与珍贵史料系统呈现了陈独秀从新文化运动旗手到党的早期领导人的转变轨迹。展柜中清末怀宁县地图照片,与现代安庆城区图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晰看到标注着“北门后营”的陈独秀出生地旧址,以及当年南水关22号、万安局1号等地点的具体方位——这些曾在历史文献中出现的地名,在旧地图上化作可触摸的地理坐标,生动印证了他早年在安庆播撒革命火种的足迹。


06 他们眼中的陈独秀
在寻访中,团队还展开了深度访谈。陈独秀孙女陈长璞女士以家族视角还原陈独秀“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抉择,他严格的教子理念在陈延年、陈乔年半工半读的成长轨迹中尤为凸显;南京财经大学石钟扬教授以“文人陈独秀”为核心,解析其在白话文拓荒、戏曲改革等方面的贡献;安庆师范大学董根明教授尤为强调桐城派与安庆文化对陈独秀思维的塑造;安庆市独秀园管理处田地山主任详细还原了纪念馆四十年的发展之路,剖析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新举措。





此次行动中,上海南房(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金茂律师事务所、上海联通一行5人全程深度参与,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力量,是中共一大纪念馆加强与相关单位党建共建合作的新举措,用实际行动让伟大建党精神在跨地域、多维度的实践中焕发光芒。
下一期,寻访团队将继续深入陈独秀人生中最后5年的居住地与辞世地——重庆江津,探寻他在人生终点的生活故事与思想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