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号召下,安徽理工大学力学与光电物理学院“薪火相传”乡村振兴实践团师生于7月3日至5日,赴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以“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深入探访红色遗址,聆听革命故事,感悟精神伟力,探索新时代红色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赓续红色血脉:旧址里的精神传承
萧县大地,红色底蕴深厚。实践团首站走进丁里镇蔡洼村——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所在地。这里珍藏着总前委唯一一次全体会议旧址,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国家4A级景区,更是安徽省重要的爱国主义、国防、党史教育基地。

图为实践团成员听取讲解员介绍铜像的历史
在庄严肃穆的旧址内,实践团成员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全景影像,特别是亲身体验复刻的“小推车”模型,深刻感悟“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伟大真谛。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讲述,将成员们带回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小推车精神”所蕴含的军民团结、依靠人民、艰苦奋斗的力量,穿越时空,深深震撼着每一位青年学子。在5000平方米的“聚力广场”上,五位总前委成员巍然矗立的雕塑,无声诉说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革命智慧。团队成员卓壮表示:“触摸历史,方知胜利来之不易。‘小推车精神’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激励我们新时代青年砥砺前行。”

图为还原战时百姓用小推车运送物资的泥塑模型
近年来,萧县持续深挖淮海战役等红色资源,以蔡洼为核心,联动周边革命旧址,精心打造红色研学精品线路体系,年接待量超50万人次,实现了精神传承与效益提升的双赢,为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赓续与活化提供了生动样本。
(二)重温知青岁月:奋斗中的精神火种
追寻红色足迹,实践团来到丁里镇郭庄村知青园。这座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的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大量历史实物,真实还原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的生活场景。破旧的木板床、斑驳的老物件,将实践团成员瞬间拉回到那个充满理想、艰苦奋斗的激情年代。

图为丁里镇团委杨书记为实践团介绍历史文物
郭庄村史馆、知青馆内,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生动再现了当年知青们响应号召,在“第二故乡”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战天斗地的感人故事。丁里镇团委书记杨逍指着低矮的知青宿舍动情地说:“知青们留下的不仅是这些建筑,更是‘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火种。”团队成员吴佳霖感慨道:“知青们在艰苦环境中展现的坚韧品格和奉献精神,是我们青年一代需要传承的宝贵财富。”

图为现存知青园大礼堂

图为丁里镇团委杨书记为实践团介绍大礼堂的建造历史
知青园在保护历史建筑群(供销社、合作社、大食堂、知青宿舍等)的基础上,活化利用,新增萧艾工坊、知青馆等景点,将知青精神融入现代文旅体验,推广“音乐+旅游”、“演出+旅游”、“非遗+旅游”等模式,让红色记忆以更鲜活的方式触达年轻一代,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传承奋斗精神的桥梁。 (三)致敬革命英雄:烽火中的精神丰碑
红色基因的传承,离不开英雄事迹的感召。在王寨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刘敏的带领下,实践团有幸拜访了94岁抗美援朝老战士郭吉宣。1951年入朝作战的郭老,曾不顾个人安危在沙里院车站冒死抢运物资。“炸弹埋住我时,以为要光荣了……”回忆起被战友从弹坑中救出的惊险经历,老人眼中泪光闪烁。停战后,他继续驻防朝鲜东海岸参与建设,1956年才离开朝鲜,1958年复员回乡。

图为实践团拜访抗美援朝老兵郭吉宣
郭老朴实而震撼的讲述,让在场师生无不动容。他的英勇事迹,是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生动教材。刘敏站长表示:“服务站致力于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讲好老兵故事,传承红色精神,是我们不变的职责。”从郭吉宣老人的故事,到基层服务站细致入微的关怀,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红色的种子在萧县这片热土深深扎根,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磅礴力量。 (四)青春对话历史:实践中的传承担当
实践期间,团队与丁里镇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度座谈。师生们汇报了红色寻访的感悟,提出将淮海战役精神、知青精神、老兵精神等宝贵红色财富,与乡村发展更深度融合的建议,探索形成独特的“红色+”振兴路径。丁里镇团委书记杨逍对团队的思考给予肯定,并介绍了当地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结合方面的规划与挑战,期待更多青春力量持续注入。

图为成员在丁里镇郭庄社区委员会与村两委干部展开座谈会
安徽理工大学“薪火相传”实践团的萧县之行,是一次涤荡心灵的红色寻根之旅,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在淮海战役的硝烟故地,在知青奋斗的青春印记里,在革命老兵的英雄故事中,青年学子们触摸历史脉动,汲取精神滋养。他们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是乡村振兴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源泉。未来,安理学子将继续扎根乡土,自觉担当红色文化传承者与践行者,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用青春智慧激活红色资源,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让红色薪火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