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中华传统>>正文
吴志云:九里山怀古(二)
来源:美篇
作者:吴志云
浏览次数:
2025-07-28 10:01:25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五

    置身九里山古战场,脑海里撇不开的始终是项羽、刘邦。在这两位人物的背后,总是有许许多多的问题纠缠不清,有许许多多的情由百思不得其解。

    楚汉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战争史上更是气势磅礴的一幕。这场战争的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已有历史定论,而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项羽和刘邦,这两个冤家对头恰恰又是相距不远的同乡,一代英豪的联合和仇杀,恰恰又是从他们的故乡开始,又是在他们的故乡告终,这在世界和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特例。这其间,蕴含了多少难以言明的玄机和缘因!

    还有,按照“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思维定式,项羽自刎乌江,汉将分尸邀功,“败寇”项羽是早应被遗忘的历史人物了,甚至连自诩公正客观、秉笔直书的史学大家班固也趋炎附势,在作《汉书》时,把《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删除而降格为《列传》。

    然而,历代以来,“戏马台”与“歌风台”相望,《垓下歌》与《大风歌》同吟,“霸王祠”与“高祖庙”共祭,“楚河”与“汉界”对峙……这其间,寄托着人们多少对于英雄项羽的特殊情感和永久纪念!

    是非功过,总是任人凭说。短暂与永恒,总是相随相伴。项羽虽然没有当上皇帝,却比当上皇帝的刘邦更让人感慨系之;刘邦虽然在政治舞台上混得比较久,却没有逗留时间短的项羽那么轰轰烈烈。在老百姓看来,说英雄,当项羽第一;论豪杰,还是项羽在先。这种不信邪、不避讳、不畏势的特殊社会文化现象,简直可以让专家学者研讨千年万年。

    班固老学究“删本纪、翻迁史”,自以为做的勾当可使当代人缄口,让后来者引以为戒。结果,关于项羽的话题一讲就是两千年,而且还将继续讲下去。“鸿门宴”活剧的版本,改头换面,一代接一代上演;《霸王别姬》越唱越悲壮;“霸王祠”的香火越烧越旺。广大平头百姓,有几个读过《史纪》《汉书》?他们祭祀、拜谒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有谁是捧着厚重的史书去的?笔者凭吊九里山,根本就没有被史书误导,而是凭九里山说话。所以说,史书是几个人编、少数人看的,口碑却是大众化议、群众性论的。

    项羽的故事经久不衰,是否与其死得壮烈有关?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中国几千年来有不少东西,或长或短、或兴或衰、或褒或贬、或断或续地流传着,惟有“忠孝节义”的传承最为一以贯之、圆满无缺。项羽的死,恰恰占全了忠于楚国、孝于楚民、节于楚礼、义于楚风的形象完美,再加之虞姬殉王、乌骓殉主,更使人们体味到传统美德的可敬可仰。

    项羽拔剑自刎,以汉将王翳为首的一帮人上演了一幕争相邀功的丑剧,则反而加深了人们对于项羽的可歌可颂。据说,乌骓滚跃乌江、自戕殉主后,身负重伤的项羽身边已无一人。逼近的十几位汉将中有一个吕马童,曾经跟随项羽多年,吕马童不敢正视项羽,却指认“这就是霸王。”项羽很慷慨,说:“你不就是我的老朋友吗?我听说汉王悬有重赏,得我首级的人能赏千金、封邑万户,那好吧,我就把这个人情送给你吧!”说罢,引颈自刎。结果,经过一场短暂的互相拼斗,王翳得了项羽的头,吕马童、杨喜、吕胜、杨武各得一个肢体,当然,事后五人都获得了刘邦的赏赐封侯。二千多年来,类似吕马童这类背信弃义、王翳这类争功邀赏的丑剧,不知上演了多少幕,而像项羽这样惨烈赴死却并不多见。

    又据说,项羽死后,汉军兵临鲁城,只听城内弦歌悠扬,旌旗高扬,守城军民愿为项羽效死守节,誓死不降。刘邦问张良,这是为什么?原来是因为当初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鲁乃礼仪之邦,岂怕暴力胁迫。后来,刘邦采纳张良意见,答应以鲁公之礼安葬项羽,双方这才罢兵。刘邦不食其言,果然亲自为项羽发丧,并撰写祭文,亲临宣读祭祀。刘邦说,项羽啊,你我亲如兄弟,本非仇敌,拘太公不杀,虏吕雉不犯,三年留养,尤见盛情,死后有知,当视此觞……刘邦边祭边泣,三军为之动容。这个故事真精彩、真感人。如果属实,刘邦在项羽死后倒确实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按现时的官场说法,刘邦能获得一大把当皇帝的“选票”了。

    六

    站在九里山,回眸千年事,不无伤感。英雄项羽,依凭正史、野史、传说、俚语的演绎,伴随岁月的流逝,循着故事固有的属性,俏皮而又正经地、动情而又严肃地传颂着。

    人们并没有因为项羽后期犯有一系列诸如刚愎自用、不施仁政、性情残暴、目光短浅、嫉贤妒能等严重错误,而轻易否定他、鄙视他、嫌弃他、遗忘他。人们怀念项羽、崇尚项羽、评说项羽,更多的是受他永不磨灭的那股子勇猛、顽强、义气、操守和自我牺牲精神的感染。在功利至上、尔虞我诈、人际关系商品化恶性膨胀的当今社会,效法项羽性格中的那部分亮点,无疑会给沉醉于“虚无”中的人们以昂扬和斗志。

    大家看重项羽、偏爱项羽、赞誉项羽,更多是因为项羽在推动社会变革中立下的丰功伟绩。这一点,甚至连堂堂正史也不得不如实写来——当农民起义反抗暴秦尚处星火之时,项羽既不像那些六国贵族只知保护地盘和实力,坐视陈胜、吴广失败而不救;也不像刘邦那样净想坐收渔利,而不敢碰一碰强大的秦军主力。项羽则不同凡响,当秦军主力反扑围攻巨鹿的关键时刻,他毅然杀了宋义,破釜沉舟,率部深入拥有30万之众的强秦主力之中,纵横驰骋,经过9场激战,终于击溃秦军,并迫使其投降。如果没有项羽这一次率军北上,彻底扭转整个战争形势,秦王朝崩溃瓦解就不可能这么迅速;而刘邦没有项羽这支劲旅的冲锋陷阵,帮其解除后顾之忧,也不可能顺利进入关中、占领咸阳。就是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不也是屡次陷于被歼的危险境地,差点成为项羽的戟下鬼?恰恰是项羽秉性中的“亮点”,让刘邦占了便宜。在不到5年的光景,兵多将广、“恨地无环”的楚霸王项羽反而一败再败,直至自刎于乌江而遗恨千古。

    历史上,项羽就是这样闪耀着“亮点”和笼罩着“阴影”,走完短暂人生的,项羽就是这样在毁誉参半中永生着。难道不是这样吗?

    一一有唐代杜甫的诗为证:“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褒项羽。

    一一再有唐代胡曾的诗为证:“不修仁政枉谈兵,天道如此尚力争?隔岸故乡归不得,十年空负拔山名。”这是贬项羽。    

    一一再有宋代陆游的诗为证:“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这是叹项羽。   

    一一再有宋代王安石的诗为证:“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这是怨项羽。

    一一再有宋代李清照的诗为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颂项羽。

    一一再有元代陈孚的诗为证:“……沛上风云志未酬,彭城先有锦衣游。同为富贵归乡者,只是龙颜异沐猴。”这是骂项羽。

    一一再有明代阎尔梅的诗为证:“乌陵道左困英雄,骓马长嘶千里风。成败何妨争面目,不随亭长过江东。”这是怪项羽。

    一一再有明代王洪涛的诗为证:“……回首望彭城,孤台何崔嵬。百战功不成,千载令人哀。”这是怜项羽。

    一一再有清代卢润九的诗为证:“帝业方看垂手成,何来四面楚歌声。兴亡瞬息同儿戏,从此英雄不愿生。”这是惜项羽。

    一一再有现代毛泽东的诗为证:“……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是评项羽。

    一一再有现代彭城邑人赵后汉的诗为证:“力可拔山气涌河,夜来怕听楚人歌。伤时不利乌江水,千古英雄感慨多。”这是思项羽。

    呵,长歌当唱,长歌当吟,长歌当哭,长歌当泣。悲剧英雄项羽,如此拥有,足矣!

    七

    九里山在秋风飒飒中沉默不语,古战场在萧杀氛围中更加冷峻。是否因为项羽在这里兵败溃退?是否因为项羽在这里英雄气短?不会。恰恰是因为项羽,使九里山让后人“高山仰止”;恰恰是因为项羽,让古战场彪炳史册。

    不然,哪有如此的千秋篇章:“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鼓衰兮力尽,矢竭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战矣哉,骨暴沙砾。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呵,唐代李华真是大手笔,把古战场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好一处“月白风清冷战场”!

    在离别九里山时,我打听徐州有否“霸王祠”?答曰:只有“戏马台”。又听说徐州城四周发现有几十处汉墓,构成独特的汉文化景观,千万游人慕名而至。我默然。楚汉子孙,尽管没有数典忘祖,但也不能如此厚此薄彼。

    倒是安徽和县乌江镇,唐代就建有“霸王祠”,掩映在一片苍翠的松柏林中,门前高悬唐少监李阳冰篆额的“西楚霸王灵祠”和“拔山盖世”的金字巨匾。祠前有一对联:“司马迁乃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元曲笔;杜师雄真豪士,临祠大哭,至今草木含余悲。”相传,这座“霸王祠”原有正殿、青龙宫、行宫等九十九间半,因为只有正式的皇帝才能建祠百间,项羽虽然功高业伟,但仅为王而未成帝,故只能少建半间。其实,有如此九十九间半就足够了!历朝历代的皇帝数以百计,到头来,有几个皇帝享受到老百姓供奉的香火?现今的“霸王祠”,题额者居然又是张爱萍将军。从题“古战场”到题“霸王祠”,可窥见现代军事家对于古代军事家的那份崇敬,以及军事家之间的传承密码。而赵朴初老居士书写自题的楹联:“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视秦皇,一时气概人世间;汉兵已得楚乎,乌骓嗟不逝,千古风悲垓下歌”,则给楚汉相争的故事涂上一层永远无法揭开的奥秘。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中华传统-沈黎凤:看世界……
·下一篇:无
·中华传统-沈黎凤:看世界……
·中华传统-陈瑞红:计利当计天下利,留名当留万世名
·白玉玲女红文化的崇高价值——读王长华《历史的“横切面”:民间传说验证沧桑变
·“赓续文脉凝聚力量、传承智慧永励后人”公祭伏羲大典刘志丹外孙女中华宋庆龄国
·王学典、高晓虹:中华文化的历史根脉、生命力延续与全球影响力提升
·中华传统-王春龙:三月三:我们永远的父亲节
·喜玛拉雅山脉大河文明(组图)
·正定先贤赵佗像落成 古城再添文化新地标(组图)
·刘长明、宋泽楷:中国共产党对传统使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论文化自觉与历史的自觉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吴志云:九里山怀古(二)
红色头条:纪念埃德加·斯诺诞辰120周年暨《
中华民族不可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
红色联播-卜金宝:中华民族不可侮——纪念中
红色头条:《毛主席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冯治纲:保家乡美名扬
狮脑山上一声吼
“革命的细胞是新陈代谢的”
北京:西城区“艺术点亮信仰之光”原创剧大
南京市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知识竞答活动圆满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