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文章>>正文
狮脑山上一声吼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孟学武 梁贵茂
浏览次数:
2025-07-26 16:49:32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2025年7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狮脑山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八路军烈士敬献花篮,并参观了百团大战纪念馆展陈。他强调,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现了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遥想当年,为粉碎侵华日军的“囚笼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进攻战役。

    “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

    走进百团大战纪念馆,肃穆的柔光下,一截伤痕累累的铁轨静静卧于展台。它曾铺设在1940年的正太铁路之上,是日寇妄图勒紧华北咽喉的绞索。

    1940年,华北沦陷,山河破碎。日军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编织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囚笼”,妄图困死抗日根据地。正太铁路的铁轨上日夜轰鸣的列车,运输的是侵略者掠夺的煤炭、屠杀的武器。铁轨本应是发展的血脉,却成为侵略者的绞索。

    8月20日晚,一道复仇的惊雷撕裂了沉沉夜幕。八路军总部一声令下,八路军战士与觉醒的民众,如决堤的怒涛,似下山的猛虎,以排山倒海之势扑向日寇苦心经营的交通命脉——正太铁路全线。一场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轰然爆发!

    阳泉,正太铁路的咽喉锁钥,成为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关键战场。当夜,暴雨如注,天地混沌。八路军129师两个主力团如两把尖刀,顶着倾盆大雨,向雄踞正太铁路一侧的狮脑山发起决死冲击——抢占它,便能死死扼住日军增援西进的通道。与此同时,一场撼天动地的破袭风暴在铁路线上席卷。成千上万的阳泉煤矿工人、赤膊的农民兄弟,汇成一股钢铁洪流,与子弟兵并肩作战!“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的怒吼响彻云霄。

    信号弹如赤红的流星,瞬间刺破墨色苍穹。刹那间,铁锤砸击轨道的震耳铿锵、撬棍插入枕木的吱呀响声、千万人齐声呼应的雄浑号子,交织成一首壮烈的交响曲。枕木被点燃,熊熊烈火冲天而起,将雨幕染成一片悲壮的红。数千人的“长龙”在火光中翻腾,他们喊着震天的号子,用血肉之躯合力掀翻一段段沉重的铁轨。民兵组成的破路队,在八路军战士的掩护下,如旋风般冲上铁路线,毁路基,撬铁轨,将沾满罪恶的枕木狠狠投进脚下汹涌的桃河。妇女、孩子组成的背篓队,用瘦弱却无比坚韧的肩膀,一趟又一趟地搬运着散落的道钉、螺丝,她们心中只有一个朴素的信念:“我们多运走一根,鬼子就少一点祸害!”

百团大战期间,八路军在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配合下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军2万余人、破坏铁路470余公里,沉重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信心。

    “绝不能让豺狼进村!”

    漫步纪念馆中,展台上的一把刺刀十分引人注目。52厘米的钢铁之躯,37厘米的刃口,虽已锈迹斑斑,却依旧凝聚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凛然之气。

    在百团大战中,承担破袭山西寿阳境内马首火车站重任的,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部队的团指挥所设在马首火车站东边不远的大落坡村。

    那是个决战生死的清晨,盘踞在戴家垴的日寇为解马首之围,派出一支50余人的特别小队,悄悄向大落坡村靠近。8连炊事员张生旺挑着水桶走向村口时,突然发现了敌情,他转身狂奔,胸腔像要炸裂:“鬼子!鬼子摸上来了!”

    消息传到团部,参谋长李懋之一拳砸在桌上:“来得正好!8连,给我顶上去!”连长任尚琮怒目圆睁,一声怒吼:“一排、三排,跟我抢占高地!”战士们如离弦之箭冲出。指导员张万清紧握驳壳枪,带领二排疾风般扑向村口那条唯一的土路:“堵死它!绝不能让豺狼进村!”枪声骤起,突如其来的猛烈火力将日军逼得连连后退,最终被死死压制在路旁一片半人高的玉米地里。

    决战时刻降临了!任尚琮猛地抽出腰间刺刀,高高举起,大喊道:“同志们,上刺刀!”震天的呐喊声瞬间爆发,一排排刺刀出鞘,金属的撞击声令人血脉偾张。撞击、突刺、格挡……每一次碰撞都迸出刺眼的火星,每一次贯穿都带出滚烫的血泉。呐喊声、咒骂声、刺刀入肉的闷响、垂死的惨嚎,全都交织在一起。战士们积压已久的家仇国恨在此刻全部爆发出来,他们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了就用小锹砍,小锹砍断了就用牙齿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杀敌!

    这场惊心动魄的反偷袭战,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以拼刺技术骄横不可一世的日军,在决死队8连面前,终于领教了什么叫气壮山河、视死如归!此役威震敌胆,歼灭敌人40余人,缴获机枪2挺、步枪48支、手枪1支及许多弹药。捷报发出,八路军总部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和副主任陆定一专门前往8连慰问官兵,指出:“8连是个白刃格斗英雄连,打得英勇顽强。一个年轻部队敢与敌人刺刀见红,取得了全歼敌人的重大胜利,要发扬这种光荣传统,战后要授予奖旗。”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授予8连“英勇顽强”锦旗一面。1940年11月,八路军总部通电嘉奖,授予8连“白刃格斗英雄连”的荣誉称号。

    “我们多造一门炮,前线就少流一滴血!”

    在纪念馆的展柜里,静静陈列着一件看似简陋的武器——一具50毫米掷弹筒。它形如倒置的打气筒,锈迹斑斑的筒身上仍能看出当年战火的痕迹。然而,正是这件其貌不扬的武器,在抗日战争中成为八路军战士手中的“铁拳”,让日军惊呼:“八路军竟有了自己的兵工厂!”

    1940年,八路军在关家垴战斗中缴获了日军的八九式掷弹筒。这种武器射程远、杀伤力强,让缺乏重火力的八路军吃尽苦头。彭德怀副总指挥站在战场废墟上,望着缴获的掷弹筒,坚定地说道:“敌人有掷弹筒,我们也必须有!”

    这道命令迅速传达到八路军军工部,而承担研制任务的,正是太行山深处的柳沟兵工厂。这座隐藏在武乡县峡谷中的秘密兵工厂,原本只是一座炼铁作坊,却在战火中成长为“华北敌后军工的一面旗帜”。然而,摆在军工人员面前的,是两道几乎无法逾越的难关——没有钢材,也没有加工技术。

    没有钢材,八路军就发动群众拆毁日军铁路,将铁轨锻打成400毫米长的圆柱体,再加工成炮筒。但钢轨数量有限,弹体只能用太行山区盛产的白口生铁铸造。这种铁质硬而脆,无法切削加工,造出的炮弹毛坯一碰就碎。

    关键时刻,留德冶金专家陆达站了出来。他与老工匠孙兆熙一起,将德国的韧化处理技术与太行民间“焖火”工艺结合,用耐火砖砌成火焰反射炉,反复试验,终于让弹体表面软化,可以车削加工。

    抗战期间,柳沟兵工厂成功试制首批10门掷弹筒,炮体为手工打造,射程可达700米,被命名为“太行五〇小炮”。日军掷弹筒采用线膛设计,精度高,但八路军没有加工膛线的设备。技术人员灵机一动,加长炮筒,改为滑膛结构,竟让射程从500米提升至700米,比日制掷弹筒更胜一筹。1941年4月,第一批自制掷弹筒试射成功,彭德怀闻讯大笑:“这下让小鬼子也尝尝挨炸的滋味!”

    至1945年,柳沟兵工厂共生产2500余具50毫米掷弹筒,装备了近30个团,主力部队每个班都配有一门。在战场上,八路军战士利用它精准打击日军机枪阵地,甚至创造了“一炮端掉鬼子炮楼”的传奇。日军战报曾惊恐记载:“八路军火力突然增强,疑似获得外援”,殊不知,这些武器正来自太行山沟里的土作坊。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革命的细胞是新陈代谢的”
·下一篇:无
·山西阳泉电视台访谈百团大战及陈锡联指挥的狮脑山阻击战(组图)
·毛泽东、彭德怀亲属狮脑山上祭先烈
·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碑):阳泉市狮脑山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狮脑山上一声吼
“革命的细胞是新陈代谢的”
北京:西城区“艺术点亮信仰之光”原创剧大
南京市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知识竞答活动圆满
陈虎:大凡不凡 陈庸不庸——记父亲陈大凡抗
特稿:大凡不凡 陈庸不庸——记父亲陈大凡抗
日军师团长坐镇宛平城,地道战把日军赶出了
浪淘沙·彼岸游
皖西边陲小镇叶集的抗战纪实——纪念抗日战
闫灿:皖西边陲小镇叶集的抗战纪实——纪念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