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管厝乡上村村,新修的机耕路上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声,村民老张正将烤好的烟叶送往收购点。“多亏余书记带人修了这条路,现在种粮种烟省力多了!”老张口中的“余书记”,正是2021年换届后“一肩挑”担任村支书的退役军人余海滔。这位党龄13年、兵龄8年的汉子,用部队锤炼出的实干精神,带领这个留守老人占多数的山村蹚出了一条振兴新路。
“兵之初”到“村之责”:用脚步丈量出振兴底气
2016年,余海滔结束8年军旅生涯后,曾与战友合伙创办信息智能化施工企业。但2021年村“两委”换届时,面对村里党员老龄化、青壮年外流的困境,他毅然放下生意回村参选:“我是党员,也是老兵,组织需要就必须顶上!”

余海滔(左一)向村民宣传安全知识
上村村地处管厝乡中西部,10.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个自然村散落分布,1200亩耕地曾是村民的“心病”——灌溉靠天、运输靠腿,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守着“望天田”受穷。
上任伊始,他便开启“连轴转”模式:白天走村串户,晚上整理民情。“田里缺水,老人扛不动锄头”“一下雨,出行就不方便”……村民反映的问题,他连夜整理材料,连续三个月往返乡县沟通协调,争取1180余万元资金推动建成入村大桥、两座村内小桥及4.17公里路面硬化工程落地,北元、黄沙等自然村的村民终于告别“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

黄沙停自然村连接烤烟房道路硬化工程施工现场
“输血”到“造血”:用产业铺就富民之路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余海滔深知,仅靠“输血”帮扶难长久,必须让村民“自己能造血”。
上村村传统种植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单一,村集体收入薄弱。他就带着村“两委”反复调研,盯上了村里种了多年的烤烟和油菜——“烤烟能增收,油菜能养地,轮作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村民们在新建分拣中心进行烟叶分拣工作
说干就干,他立刻就带着村民扛着测量仪跑了半个月,丈量出5个自然村间的4.5公里机耕道缺口。这条“卡脖子”的小路,曾是烟农挑烟叶的“摔跤路”、农机进田的“拦路虎”。如今,4.5公里机耕道串联起分散的自然村,烟叶运输成本降了百分之30。
路通了,更要让土地“活”起来。余海滔带着村“两委”挨家挨户做工作,流转1100余亩土地发展规模化种植。同时,开发公益性岗位,带动了120余名村民年均增收1万余元。“现在种地不用愁销路,还能在合作社打工,这日子越过越踏实!”村民老周的话,道出了产业振兴带来的变化。
“民生”到“民心”:用真心织密服务网络
“振兴不仅是富口袋,更要暖人心。”余海滔始终把村民的需求放在心头,从“小事”入手,用“细功夫”提升幸福感。
这些年,他把“民生”二字写进日常。通过建立“4+N”机制,每周雷打不动走访独居老人,累计帮助解决了代购药品、血压体检等实事47件。“以前总觉得‘民生实事’是电视里的词儿,现在才明白,就是小余每周到我们家的敲门声。”村民们的话,道出了基层民生服务带来的实在变化。

余海滔(中)上门看望独居老人
更让人动容的,是他的“老兵本色”。2023年6月,管厝乡遭遇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上村村5个自然村全部面临山洪威胁。余海滔带着村“两委”连夜转移地质灾害点群众,当最后一位独居老人被背到安置点时,已是凌晨3点。
三天没回家的他,困了就在村委会椅子上眯一会儿,饿了啃两口干泡面……“在部队站岗,要守好国土;在村里‘站岗’,要守好乡亲。”他朴实的话语,让村民红了眼眶。

余海滔在田间帮助村民插秧
如今的上村村,一年一个样。而村民们最常说的那句话,或许是对他最好的褒奖:“这个书记,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