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大悟革命斗争史是孕育大别山精神的生动写照(组图)
作者:刘祖书、刘志来
浏览次数:
2025-07-14 14:50:26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大悟县城区的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全貌

大悟县城区的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全貌

大悟县芳畈白果树湾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旧址景区

大悟县芳畈白果树湾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群

大悟县宣化店中原突围纪念馆

大悟县宣化店中原突围纪念馆军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4年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政治部在大悟县东新乡李家岗一面青砖墙上刷写的标语

    巍巍大别山,浩浩革命史。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带,湖北省大悟县以血火铸就的丰碑,书写了“二十八年红旗不倒,二十二年武装斗争不断”的壮丽史诗。在大悟这片土地上,有16万群众投身革命洪流,7万儿女血沃青山;从这里走出徐海东、周志坚、聂凤智、程世才、刘华清等37位大悟籍开国将军,留下了周恩来、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刘伯承、徐向前、王震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战斗足迹。大悟革命斗争史不仅是鄂豫皖苏区斗争的缩影,也是大别山地区革命斗争实践中的生动体现,更是“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大别山精神孕育的鲜活诠释。

    一、信仰如炬:听党指挥的红色基因深植血脉

    大悟地区的革命火种,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便熊熊燃起。土地革命时期,党组织的建立和农民运动风起云涌,1925年10月至1926年10月期间,原孝感县汪洋店党支部、黄陂县北乡夏区葫芦潭党支部和罗山县宣化店东峰庵党支部相继成立,三个党组织的星火迅速燎原,使大悟成为大别山革命的重要策源地。1927年,徐海东在新城水竹沟组建罗陂孝农民自卫军,成为大悟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11月,他率领农民自卫军参加黄麻起义,并将这支队伍和武器全部交给起义领导人,编入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成为鄂豫皖红军的最初来源之一。黄麻起义后,县域内汪洋店暴动、夏(店)区年关暴动、宣化店枣林岗起义和芳佳畈暴动如惊雷般震撼鄂豫边区。东新乡李家岗一面斑驳的青砖墙上,一条1934年秋由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政治部刷写的标语——“穷人要成立便衣队杀反动(派)!” 虽因敌军突袭而缺失最后一字,却成为大悟境内至今唯一留存的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宣传标语。其后,当国民党反动派每次清乡搜捕时,乡亲们便在墙边堆起柴草遮掩这条标语,掩护人员躲入山林十余日也要誓死保护这条标语。这条未尽的标语,已历经90余载风雨仍清晰可辨,这正是大悟人民坚定信念、铁心向党的精神图腾。

    大悟更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这里是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主要发源地,三支英雄部队在此孕育成长。1932年秋,当国民党重兵“围剿”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2万余将士在四姑墩集结向西转移,部队越过平汉铁路进入川陕边区,开创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四姑墩由此成为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出发点。1934年11月,根据中央指示,徐海东等率领红二十五军,以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长征,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支红军队伍从大别山走出,敢为人先,听党指挥,见证了大悟儿女“革命先革自家命,危难险重勇担承”的革命初心。十年浴血奋战中,阳平口伏击战歼灭国民党一个整团,双桥镇大捷消灭国民党一个整师、活捉师长岳维峻,河口战斗连战连捷,为壮大红军队伍和声威注入了磅礴力量。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相继转移长征后,何耀榜领导红军便衣队,高敬亭重建红二十八军,他们继续坚守大别山开展游击战争,一直成为大别山地区革命斗争的一面不倒旗帜,牵制着国民党大批军事力量。何耀榜先后两次受到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被称为大别山的群众领袖和传奇英雄,被人民群众誉为“大别山之鹰”。大悟也由此奠定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西线阵地”的战略地位。

    二、大局担当:为民族解放砥柱中流

    抗日战争烽火燃起时,大悟境内的共产党员,自觉贯彻中共中央“放手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指示,在四姑墩、宣化店、芳佳畈、西大山和大悟山等地,利用统一战线这一法宝,独立自主地进行抗日游击战争准备和发动工作,不断壮大人民抗日武装。1939年,县境内先后建立起8支地方抗日武装,共计750余人,合编组建的新四军抗日游击第六大队也长期活动在大悟县境内,成为敌后抗日的一支生力军。

    大悟山以其重要战略枢纽地位支撑起中原抗战的脊梁。1939年3月到1941年1月,李先念先后率领独立游击大队、豫鄂挺进纵队五进大悟山,消灭敌顽势力。1941年4月,新四军第五师组建成立。5月初,第五师司令部开始长期驻扎大悟山白果树湾,依托其易守难攻的地形,在日伪重兵盘踞的腹地创立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成为鄂豫皖湘赣边区抗日指挥中心。在4年的时间里,新四军第五师从最初的游击大队160余人,迅速发展壮大到5万正规军和30万民兵的钢铁力量,创建了纵横千里、辐射鄂豫皖湘赣、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中原抗日根据地;五省边区拥有66个县、11个中心县委、9个专区抗日民主政权,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300多万人口。大悟山因此成为豫鄂边区党委的指挥中心,被誉“抗战小延安”。期间,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密电指挥,实施“分而不散”的游击战术,先后抗击15万日军和8万多伪军的进攻,对日伪军作战1260余次,歼灭日伪军4.3万余人,有效牵制华中地区超过百分之45的日军兵力,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三次反共高潮,有力的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和敌后八路军、新四军各战场的作战,为争取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民战争思想伟力在此凝聚成钢铁长城。新四军第五师在1941年4月整编时才1.53万余人,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骤增到5万余人的正规军,且有民兵30多万人。大悟山地区是家家有兵,人人皆兵,全力支援抗日斗争,儿童团、妇救会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足以证明大悟山人民群众的拥军精神和抗战伟力。在芳畈镇白果树湾村,据老党员的深情回忆,讲述一幕幕支前画卷:在当时就实情而言,从财力、物力和人力诸方面给予指挥中心极大援助,每户参与“一把米”活动,每村让出五升地的“拥军棉”,各村妇女组织起来跟随陈少敏大姐纺线织布,为战士缝做军鞋军袜,补修衣服。桐籽沟吴香兰一个人做10双布鞋,冯家冲张家礼一个人打50双草鞋,细张家冲是个仅几户人家的小湾,一次就献给部队80双布鞋、1200双草鞋;安来乡群众争先恐后交公粮,一个保3个小时完成公粮上缴任务;同仁乡一次交公粮800余石,多交400石;交公草料也是比着干,你交30斤,我就交50斤,妇救会主任余乐兰一次就交400斤。在一次艰苦的战斗中,指挥中心要迅速转移,急缺干粮,当地群众倾缸倒罐,碾、捶、舂、打,全乡人都动员起来,白果树湾一个村庄一夜就拿出5000斤大米,为司令部解决燃眉之急。在人力方面,大悟山的男男女女都自发自觉地为抗日作贡献,自愿参加民兵,全家入伍援军。打仗时,有父子兵、叔侄兵、夫妻兵、姐妹兄弟兵、姑嫂兵、婆媳兵,“异兵奇伍”应有尽有;打仗前,有姐姐送弟弟参军的,有妻子送丈夫的,有未婚妻送未婚夫的,有父亲送儿子的,有爷爷奶奶送孙子的,还有兄弟互送分头入阵的,真正做到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全力以赴。在大山寺保卫战中,地方党组织发动农民挑夫10000多人,不分白天黑夜往前线送饭送水,帮忙运送枪支弹药,抢抬救治护理伤员。

    拥军爱民编织出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革命纽带。部队在修整期间,五师首长和战士们主动帮助乡亲们大搞水利建设,带头垦荒种田、纺纱织布,引导群众开源节流,领导农民减租减息,学习并宣传党的政策。1941年起,鄂豫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千塘百坝”和大生产运动,“滚河桥”“李子堰”“任公坝”等至今依然还是造福老区群众的军民融合水利建设代表作;“李师长、种南瓜,种的南瓜人人夸”“陈大姐、种白菜,种的白菜人人爱”至今还是当地人民童叟皆知的红色文化顺口溜,这些充分反映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大悟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团结一致、自力更生的革命斗争精神。

    三、勇毅前锋:不胜不休的英雄气概

    大悟的革命征程,每一步都镌刻着“勇当前锋”的基因。土地革命时期,三支主力红军在此孕育:红四方面军西征川陕,红二十五军独立坚持鄂豫皖斗争,并率先抵达陕北迎接中央红军,红二十八军转战坚守大别山区,无不体现“为革命前驱”的锋锐。纪录片《大别山上红旗飘》中记录的“小长征”,正是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大悟籍将士以血肉之躯开辟通路的真实写照。

    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地区再次成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前锋,大悟地区也再次以“顾全大局”的担当改写全面内战历史进程,有力配合了其他解放区的作战。在中原部队极其困难、顶住压力坚守宣化店期间,周恩来、董必武分别来到宣化店与美蒋代表调停内战、看望慰问中原将士;“锅里匀饭、缸里匀米”“野菜挖光”“民为邦本”等这些重大感人事件都是最真实的写照。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党中央电令:“立即突围,愈快愈好,生存第一,胜利第一”。6月26日,中原军区部队以宣化店为起点奋起突围,中原突围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序幕。面对十倍之敌,中原军区上演经典的“空城计”与“声东击西”战术,历时36天浴血奋战,5万将士最终突破重围。毛泽东在《三个月总结》中高度评价:“中原坚持与突围是成功的”。  这一战略壮举,为一年后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鲁豫军区部队向中原挺进重返大别山奠定了基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吹响了战略反攻的号角,彰显了大悟在重要历史转折关头的勇当前锋和不胜不休的英雄气概。

    这种不胜不休的气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中延续升华。面对“烈士的鲜血不能白流,老区的面貌不能依旧”的历史使命,大悟人民以中原突围精神决战脱贫攻坚。全县尽锐出战,10387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新时代的“突围”战场再传捷报——红色文旅融合激活振兴动能,依托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群、中原军区旧址群2个国保文物单位和4个省级文物单位等123处革命遗址点的开发利用,已打造出4A级红色景区2个,获评“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大悟境内超10万农民主动参与的红色文旅融合产业,综合收入已年突破50亿元。往昔烽火战场,今朝和美家园,大悟正奋力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处处见证着红色精神血脉的生生不息。

    四、薪火永续: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

    大悟的红色史料,正通过系统性保护传承与创新性转化利用焕发着新的生机。大悟县委县政府实施的“红色引领”工程和“大党史”工作格局,正在共同筑牢新时代的“红色高地”;组织专班十余年收集原始资料1.6万件,编纂《中国共产党大悟历史》《大悟县革命简史》《大悟开国将军画传》《大悟英烈》《大悟红色记忆》《大悟县革命遗址遗迹通览》《大悟文史资料》等30余部党史专著。精心策划和摄制《永远的丰碑》《红四方面军在大悟》《西路军中大悟人》等影视纪录片,成为全县全市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县内文化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楚剧《中原突围》斩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北路子花鼓戏《大悟烽火》《到中原去》《大别山奶娘》等戏曲作品在全省多地巡演,已让红色故事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大别山精神更在新时代实践中绽放光华。在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中原突围纪念馆和武汉传媒学院大悟校区、大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泉水实验学校等思政课堂实践教学中心,通过沉浸式展陈、情景模拟,将五师抗战、中原突围等历史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教育场景。近三年来,大悟红色党史宣讲团开展宣讲1270余场,接待中小学生8万人次。学生们也组建“‘亲·听’青年宣讲团”“红领巾讲解团”,在公交车上开设“移动党史课”,用短视频记录大悟茶产业、大悟艾草香、大悟辣椒酱等田野里的乡村振兴故事,让大别山精神传承“活”起来。

    宣化店正在打造鄂北红色旅游第一镇,全力推进“红色传承·铸魂赋能”行动,打造“六位一体”党性教育模式——听党课、讲革命故事、读红色家书、写党性分析、比党性知识、重走红军路。全镇38处革命遗址化身课堂,开辟“信仰之旅”“将星之路”等教学线路。在芳畈白果树湾景区,提档升级和重新布展后的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修葺如旧的“八大处”,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字化技术(AR/VR、全息投影、智能导览)、艺术化手法(情景再现、雕塑群、光影秀)和“红色+农事+生态”互动体验项目等,增强景区的吸引力、感染力、教育力,正带动和激发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内驱力”。大别山精神教育伟力正转化成为大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结语:丰碑永驻,征程再启

    从大别山烽火岁月到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大悟以鲜血与汗水浇筑的精神丰碑,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璀璨篇章。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如磐,见证了人民军队的诞生壮大,更见证了“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的淬炼升华。

    今日之大悟,红色基因早已深度融入高质量发展之血脉。在脱贫攻坚战场再现“中原突围”的智勇,在乡村全面振兴路上续写“便衣队”“轻骑兵”的坚韧和活力,在干部淬炼教育中传承“红旗不倒”的信念——这片英雄的土地正以实践证明:大别山精神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未来的精神灯塔。当新时代的号角嘹亮吹响,大悟儿女必将高擎大别山精神火炬,在全县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聚力服务全省“加快支点建设”的大悟实践中,必将再次“中原突围”和“勇争前锋”,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中再发最美强音!

    主要参阅文献: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史稿》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中原突围史》湖北省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湖北省军区中原突围史专题编纂室著,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李先念传(1909-1949)》朱玉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
    《任质斌在中原八年》 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中共大悟县简史》(1921-2000),中共大悟县委党史办公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中国共产党大悟历史》第一卷,中共大悟县委党史办公室编,长江出版传媒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大悟红色记忆》政协大悟县委编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版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色联播-大漠风沙:北京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毛主席塑像(组图)
·下一篇:无
·红色联播-大漠风沙:北京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毛主席塑像(组图)
·“乡村振兴 逐梦成长”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组图)
·重磅!《浴血荣光》7月15日登陆CCTV-1黄金档首播
·特稿精选-徐荣生:从小革命家到大院长——纪念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肖峰先生(组图)
·特稿:不忘初心践使命 赓续红色血脉庆七一——梅州市梅县区老促会、闽粤赣边纵队
·特稿:江西学子三下乡:重温红色历程,追溯红色印记(组图)
·特稿:丹江问道寻初心 联星访贤强使命(组图)
·特稿:行走的思政课!井大学子踏访永丰革命旧址激活红色基因——向党献礼,用青
·特稿:踏访红色热土,传承革命薪火(组图)
·特稿:追寻伟人足迹,传承革命文化(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刘祖书、刘志来:大悟革命斗争史是孕育大别
特稿:大悟革命斗争史是孕育大别山精神的生
红色教育-余运军:山海不为远,携手向未来—
一路高歌向大同
河北省拥军模范田金芳:发起纪念建军98周年
弘扬革命传统 厚植家国情怀——纪念葛健豪诞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革命后代红色荆楚大穿越
上党战役:军民团结保卫抗战胜利果实
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历史意义
贺胜桥战役红色展馆 仙鹤湖景区激情展示(组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