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沽镇马家园村人。1938年在广西桂林参加抗敌演剧十一队。1939年5月到陕北公学分校学习,不久参加陕公剧团。同年8月,华北联大在陕北成立,邢野作为陕公剧团成员参加了华北联大文工团,并于当年12月来到晋察冀边区平山县。自此至1942年冬,邢老一直在文工团工作。1940年8月,华北联大校部从平山元坊迁至李家沟口,文工团迁至李家沟。1941年秋季大“扫荡”时,联大各部于9月中旬从李家沟口一带村庄向平山北部、灵寿西部的根据地腹地转移,到达了平山滚龙沟区的大岭沟村(两村仅一山之隔,约3里路程),并在这里遭到了从灵寿西窜、长途奔袭之敌的包围和攻击。9月14日,校部党委教育干事、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的侄女杨展在大岭沟突围时牺牲。9月16日,日军“扫荡”滚龙沟,阎富华牺牲。因为大岭沟与滚龙沟近在咫尺,作为一直随文工团转移、突围的邢老对“滚龙沟”村的名字想必是不会陌生的。
1942年元旦《晋察冀曰报》发表了《歌唱二小》这首歌,激发了邢老的创作灵感,于1963年12月创作了诗剧《王二小放牛郎》,又于1965年4月创作了儿童故事《王二小的故事》。“诗剧”的《序曲•牛儿》,首先引用了方冰的歌词:“牛儿还在山坡吃草,……”,《终曲•秋风》再次引用了歌词:“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这说明“诗剧”是以方冰、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为创作基础的,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诗剧”和“故事”是文学创作,又怎能说明作品中的“王二小”是以阎富华为主要生活原型呢?笔者以为,在邢老的作品中是能找到根据的。“诗剧”的故事发生地是“滚狼沟”,“故事”的故事发生地是“滚浪沟”,但无论是“滚狼沟”还是“滚浪沟”,它们都是“滚龙沟”的谐音,使人很容易联想到生活中的故事发生地“滚龙沟”。不过“狼”和“滚”,倾注了邢老的思想情感,增加了文学色彩,有了战争硝烟的气息,暗含了敌人必然灭亡、是敌人死后葬身之地的寓意。
所以,在“诗剧”和“故事”中,从方冰的歌词到“王二小”,从滚狼沟(或滚浪沟)到滚龙沟,都无不显露出阎富华的影子。
从此可以明显看出,王二小的主要生活原型(阎富华)来自于滚龙沟(滚狼沟)是无疑的了。
顺便提一句,2005年6月8日至9日,邓拓、丁一岚的女儿邓小兰,原《晋察冀日报》编委、《老百姓》副刊编辑陈春É等一行重返滚龙沟,凭吊了阎富华墓,陈老在村里挥笔写了条幅:“二小的故乡滚龙沟”。
笔者之所以写此小文,在于弄清事实,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王二小”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共同的精神财富。不管“王二小”是哪个县的生活原型,他都是我们河北的骄傲,也是全中国的骄傲。他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继承的。
作者小传:
高振山:男,鹿泉市人,1944年9月出生,1969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井陉县、石家庄地区机械局、民政局工作。1982年调石家庄地委党史办从事中共石家庄地方史的征、编、研工作。曾任地、市党史办北岳编办室主任、助理调研员。著述颇丰。曾多次获得河北省党史编研成果奖,多次被评为省、市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