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呢?
放哨
另据史料记载,1941年的秋季反“扫荡”斗争始于8月13日,止于10月16日。敌“扫荡”开始后,其总的运动态势是在冀晋边界构成封锁线由西北而东南,压缩八路军主力向东南平原退缩,而平原又有平汉线阻挡。8月23日以后平汉铁路之敌,又以石门(今石家庄)为中心,由东南向西北经平山从滹沱河南岸逐渐向北推进?灵丘、涞源之敌由西北向东南推进,合击阜平和沙河两岸。9月8日,敌“扫荡”进入第二阶段,其疯狂烧杀达到极点。从9月12日至14日,日军仅在平山就制造了多起惨案,屠杀1600多人,阎富华就是牺牲在这一时间段。涞源的王二小牺牲于11月4日,据山西省军区编《晋察冀军区北岳区抗日战争战史》和北京军区编《晋察冀军区抗日战争史》:10月16日,北岳区全面的反“扫荡”斗争已经结束,敌分路退出北岳区内地,根据地的腹心地区已经基本恢复了旧观。《中共保定地方史》也记载,“日军10月中旬开始总退却。”王二小牺牲的日子已是反“扫荡”胜利后的第18天了。两者再次比较,哪个更符合当时日军大“扫荡”的情形,又符合“敌人到一条山沟‘扫荡’”的歌词词意呢?
四、哪里是词曲作者的创作源
现在,许多人认为,当年《晋察冀日报》发表的《歌唱二小》这首歌是根据涞源县王二小的事迹创作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词曲作者的创作源在哪里,歌中的“王二小”到底以Ë为生活原型创作的?我们还得从1941年秋季大“扫荡”说起。当时,日军已在冀晋边界从涞源到娘子关修建了一条南北长500里的封锁线,晋察冀边区冀西地区沿太行山山麓各县都挖(建)了多条封锁沟(墙),沿沟(墙)建起了岗楼,还有密麻的交通公路。在平山、行唐、灵寿的封锁沟边沿,敌人还建起了三个“无人区”,其用意就是要分割、限制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活动。敌第二期“扫荡”开始后,除各封锁线有敌把守外,北岳区内还有2.7万余兵力盘踞在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实行剔抉、搜索。从平山到涞源,共有3个封锁区:一是陈庄(灵寿)、口头(行唐)、团泊口(灵寿)、王陈庄(平山)地区,兵力500余人;二是阜平县城、广安(阜平)、王快(曲阳)、城南庄(阜平)地区,兵力2500余人;三是上苇子(唐县)、和家庄(唐县)、北镇(曲阳)、灵山(曲阳)地区,兵力4000人。试想,词曲作者从平山的两界峰到涞源的王二小牺牲地狼牙口不要说有240里左右的路程,仅中间要穿过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封锁沟(墙)、岗楼、公路、无人区以及三个封锁区,谈何容易!假如词曲作者要到山西灵丘县采访那一个“王二小式”的小英雄,还要穿过冀晋边界的封锁沟(墙)和平(定)北县无人区,路途之遥遥,困难之重重,更可想而知!
据当时在西战团少年艺术队的顾品祥老人回忆,反“扫荡”开始后,西战团的同志就在平山县两界峰村附近的山沟里隐蔽。就近隐蔽,就近采访应该是合乎情理的。当时,反“扫荡”刚刚结束,按常规,此时应是反“扫荡”的汇总情况阶段。作为文艺团体则通过汇总,搜集创作素材。事实也确实如此。据平山县南滚龙沟村依然健在的原党支部书记、当年亲眼目睹阎富华牺牲的儿童团员史林山回忆:“二小哥牺牲后,他的事迹很快在附近村庄传开了。大约二三天以后,住在两界峰村西战团的一个同志向我了解二小哥牺牲的经过。”现在看来,这个同志很可能就是歌词作者方冰。从以上事实看,是平山县南滚龙沟附近村庄的乡亲们向诗人方冰传达了阎富华英勇牺牲的消息,又是史林山向诗人方冰进一步提供了阎富华牺牲的细节。显然,歌曲的创作源应该在平山县的南滚龙沟村。
五、歌曲是怎样传唱开的
1941年初冬,方冰和劫夫受英雄事迹的感染,在平山县两界峰村创作出了《歌唱二小》的歌曲,其创作过程,方冰的回忆录已讲得十分详细,这里不再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