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哥哥、姐姐不幸相继离开人世,他成了父母惟一的孩子。195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泸州高中。高考前,为了让他安心应考,母亲向他隐瞒了父亲去世的消息。高考结束后,他收到了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的录取通知书。“我的文学之路从泸州高中起步。从此,我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朱先树说。
到了北京“进了天堂”
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后,朱先树立即赶回乡下的老家。此时,他才知道父亲去世的消息,而母亲也卧床不起。他不忍心在这个时候离开病重的母亲,坚强的母亲却鼓励他远行。带上仅有的两套换洗衣服,1960年的秋天,朱先树离开了家乡。“我到了北京后,似乎进了天堂。靠着国家的助学金,有了饭吃,有了生活保障。”朱先树深情地说。
看见了“云端上的人物”
1965年,朱先树大学毕业,分配到文化部艺术局。1978年,朱先树被调到《诗刊》杂志评论部做编辑。刚进单位,朱先树特别兴奋。“我见到了李季、臧克家……这些过去课本里才认识的作家和诗人。他们好像是云端里的人物,一下子出现在我身边。”
1980年,朱先树在第一届青春诗会后,还参与组织召开诗歌理论座谈会(朦胧诗问题讨论)。结识了许多诗坛评论家和诗歌新人,如青春诗会新诗人十七个(其中大多成为以后中国诗坛当红的诗人)。如顾城、舒婷、杨牧、叶延滨和江河等。
拥有一颗钟爱诗歌的心
后来。朱先树老师担任了《诗刊》编委、编审。踏入诗坛二十多年来,他始终拥有一颗钟爱诗歌的心,并且著述颇丰,先后出版了诗论集《追寻诗人的脚印》、《诗的理论基础和技巧》、《踏上诗的征途》、《新时期诗歌主潮》等专著,在中国当代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还通过编辑、刊发作品及评论.为诗坛发现和培养了大批新人。
如今,朱老师已退休在家,但他对诗歌的钟爱之情从未减弱.仍不断地在著书立说、评论改稿、发现和培养新作者……仍在为诗歌而忙碌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