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先秦
《关雎》 先秦•诗经•国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欣赏: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诗经》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的世界,感受那些古人情感的吟唱和生活的画卷。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它不仅是一部诗歌集,更是一部反映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史书。它记录了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以及劳动、打猎、恋爱、婚姻、社会习俗等动人篇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开篇《关雎》,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和鸣的雎鸠和美丽的少女,象征着美好的爱情。这样的诗篇,不仅展现了古人对爱情的向往,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经》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语言之美,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生活哲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在《桃夭》中,诗人以桃花的艳丽比喻少女的美貌,以桃花的繁盛比喻家庭的和睦,传达了对婚姻和家庭的美好祝愿。 《诗经》中的诗歌,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在《卷耳》中,诗人通过采摘卷耳的动作,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沉,让人动容。 《诗经》不但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文学的范畴。作为中国文化经典之一的《诗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渊薮,是古代政治伦理的教科书和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诗歌艺术的典范。
02 两汉
《短歌行》 两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已所用。《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很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03 魏晋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未开始遭到了强烈的怀疑。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的“人的主题”的兴起。但个性的觉醒,即是旧的困境与被缪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被缪的发现和开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宇宙的对立。 诗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怀古诗》)。 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但是,即是说困境与被缪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和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他的《饮酒·其五》中,表现的最为充分而优美。凭着它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为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 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然而简单地以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又是偏颇的。因为事实上,陶渊明诗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的诗人。但也正因为焦虑,他才寻求静穆。正像开头说的,这是在新的困境与背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诗意上的生命形态。 也许,人们能够在某个时刻,实际体验它所传达的美感,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但这绝不可能成为任何人的全部人生。
04 南北朝
《三峡》 南北朝•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郦道元好读奇书,尤其喜爱儒家经典中有关地理学的著作。 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先后任为官尚书祠部郎中、尚书主客郎中、治书侍御史等职。 宣武帝朝期间,郦道元历任仕冀中镇东府长史、颍川太守、鲁阳太守 延昌年间,郦道元被调任东荆州刺史,施政时严酷威猛,当地的老百姓不堪其苦,向皇帝告其苛刻残酷,因此被罢官。 后北魏明帝起用郦道元为河南尹。 孝昌二年(526年)为御史中尉,执法严峻,结怨于汝南王元悦。 次年,雍州刺史萧宝寅反,元悦借故举道元为关右大使,卒被执,遇害于阴盘驿亭。
【背景资料】
《水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较完整的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不详。因其记述较简略,郦道元“访读搜渠”,亲自考察后为其补订作注,名曰《水经注》。《水经注》不仅在地理学、文学上有很高的价值,对后代山水游记的创作也有很大影响。
05 唐代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词背景:
酒杯中的人生豪迈 李白作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豪放不羁,对自由生活极度向往。这首《将进酒》是他借酒抒怀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他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时期。通过这首诗,李白一边感叹人生短暂,一边劝人及时行乐。酒在这里不仅仅是饮品,更是一种宣泄情感、表达生命态度的方式。
逐句赏析:
借酒问天,豪情万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的开篇,李白将视野投向天边,黄河的水从天而降,滚滚向前,直到大海再也不会回来。这里的黄河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一去不返的岁月如同黄河之水,带走了青春与梦想。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接着,李白将镜头拉回到人间,镜中的老者对着自己日渐苍白的头发感到悲伤。早晨还是满头黑发,到了晚上却已白如雪。通过这个对比,诗人再次强调了光阴易逝,人生苦短的主题。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句是全诗的核心,李白的人生哲学尽显于此。既然人生短暂、世事无常,那何不趁着得意时尽情享乐?不要让美酒白白浪费,不要辜负这美好的月光。 反映了李白积极潇洒的生活态度。他认为人生中有得意的时刻,就应该尽情欢庆,不要被世俗的价值观束缚住自己。
诗中情感:
豪放背后的失落与无奈 李白借酒抒怀,酒在这首诗中不仅是享乐的象征,更是他内心复杂情感的出口。通过这场盛大的酒宴,他试图忘记现实中的失意,追求精神上的解脱与自由。
诗中人生观:
及时行乐,洒脱随性 李白的这首《将进酒》展现了他一贯的洒脱与不羁,他不愿被世俗和仕途的失败所困扰,而是选择在困境中寻找片刻的欢愉。他主张抓住当下,不留遗憾,人生得意时要尽情享受,不要让美好的时光在犹豫和空虚中溜走。即便人生充满无奈,李白依然坚持自己的生活态度:活在当下,尽情享受。 现代启示:活在当下,尽情拥抱生活 不要总是忧虑未来,或沉浸在过去的遗憾中。人生苦短,学会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和朋友一起饮酒欢歌,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 让我们在诗酒中感受古人的豪情与洒脱,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态度!
06 五代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每次轻吟李煜的《虞美人》,都似被一只无形的手,拽入千年前那个哀伤幽婉的世界,于他的悲喜间徘徊。 词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烂漫、秋月澄澈,这般良辰美景,本是人间至赏,可在李煜这亡国之君眼中,却成了无尽的煎熬。四季更迭、花月循环,它们无情地提醒着岁月流逝,往昔身为南唐后主,在雕栏玉砌的宫廷,赏春景、观秋月,宴饮作乐、填词弄曲,那些纸醉金迷的日子一去不返。如今囚于宋室屋檐下,再美的花月也只衬得处境悲凉,这是对时光的嗔怪,更是对命运落差的控诉。 “往事知多少”,短短五字,如开闸洪水,往昔林林总总奔涌而来。曾经高坐龙椅、群臣朝拜,与美人相拥、和乐师共调,那些治国理政、风花雪月之事,桩桩件件,本以为是寻常,却成了午夜梦回、湿了枕巾的回忆,饱含眷恋与追悔。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又至,这本是春的消息、生机的宣告,于李煜却是致命刺痛。在小楼囚居之所,东风撩动他的愁绪,吹向那已覆灭的故国。月明之夜,他不敢、却又忍不住回首,月光洒下,似为故国残骸披上银纱,往昔宫阙楼阁、街巷阡陌,在记忆里清晰,现实中却只剩残垣断壁,这故国之思,浓得化不开、重得扛不起。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南唐的宫殿雕栏依旧精美、玉阶还似从前光洁,可曾在那其间欢笑嬉闹、歌舞升平之人呢?容颜已老、身份已变,从君王沦为阶下囚,物是人非四个字,被他写得字字泣血。“应”字满是揣度、不舍与不甘,明知一切不复,却盼着故国旧物还守着往昔模样,守着那段回不去的锦绣时光。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句一出,所有愁绪有了具象,恰似滔滔江水,绵绵不绝、浩浩汤汤。这愁是亡国之殇、身世之叹,是对往昔荒疏朝政的悔,对今朝寄人篱下的怨,以水喻愁,无尽、汹涌、无法遏制,奔腾向时光尽头,也流淌进后世每一位读词人的心间,让人溺于这千古哀愁,为他、更为那段飘摇历史长叹。 李煜用这首《虞美人》,以词为刃,剖析内心,为自己的时代与命运作注,也在词坛刻下不朽篇章,任岁月悠悠,每读起,那悲愁余韵,依旧久久不散。
07 宋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背景
本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08 元代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这首词由马致远创作,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而广受赞誉。然而,《天净沙·秋思》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诗人情感世界?让我们一同探寻并解读马致远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歌的艺术特征。 “枯藤老树昏鸦”,作者用六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凄凉的景象。枯藤、老树、昏鸦,这些元素都是秋天的遗物。然而,在这首诗中,它们却不是秋天的象征,而是孤独和凄凉的象征。这种孤独和凄凉,是超越季节的,是人生中无法避免的感受。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一幅宁静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这些元素都是那么的和谐。然而,在这首诗中,它们却不是宁静的象征,而是孤独和漂泊的象征。这种孤独和漂泊,是超越季节的,是人生中无法避免的经历。 “古道西风瘦马”,这里的元素更加荒凉。古道、西风、瘦马,这些元素都让人感到荒凉和孤寂。然而,在这首诗中,它们却不是荒凉的象征,而是孤独和无助的象征。这种孤独和无助,是超越季节的,是人生中无法避免的情感。 最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这个画面是那么的美丽。然而,在这首诗中,它却不是美丽的象征,而是离别和思念的象征。这种离别和思念,是超越季节的,是人生中无法避免的情感。 在诗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词展现了马致远深沉的情感体验和对于离别的痛楚。通过与自然景物的对话,他将内心的哀愁和离情别绪融入其中。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宣泄,也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和意义。他以诗为媒介,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字之中,触动读者心灵的共鸣。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情感的描绘,引发人们对于离别、思乡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因此,虽然距今已经过去了数百年,这首词依然能够感动并触发读者的内心共鸣。
09 明代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背景:
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杨慎获殿试第一。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杨升庵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他经常四处游历,观察民风民情。每到一地都要与当地的读书人谈诗论道,留下了大量描写云南的诗篇。此词即其中一篇。
赏析:
起首两句,以滚滚而去的长江喻人类奔腾前进的历史,气势恢宏,境界阔达。然而,长江水是亘古不变的,人类的历史却是不断在演进的。历有多少,有多少成功人物,有多少失败者,最终,他们都被历史的长河带走,不留下丝毫的痕迹。只有作为历史见证者的青山和夕阳才是亘古长存的。“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绵长,尽管历史兴亡盛衰、循环往复,但它们都不会随之改变,而作为历史的主角一一人类,却是代代变换,变得面目全非。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两句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他只着意于自然界的春风秋月,对人世的是非成败已然看透,任它沧桑巨变,任它滚滚流去。他只固守着一份宁静与淡泊的情怀,在握杯把酒间笑看古今之事。一个“惯”字,体现了渔樵的超凡脱俗,同时也给人以莫名的孤独与苍凉感。其实,这位通晓古今的老者,也是作者的自我画像。杨慎一生沉浮不定,历尽了世态炎凉,看透了朝政的腐败,宁愿终老边荒,也保持自己的高尚节操,他“惯看秋月春风”,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