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正像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说的,“汉语是世界上成语最多的语言,任何国家的语言都难以望其项背。”(《成语源流大词典》序) 成语大多来自于历代典籍之中。汉语历史悠久,典籍极为丰富,所以汉语的成语就特别多。汉语中的成语到底有多少?由于人们对成语的理解不大一致,难以有一个公认的数字。我国出版的成语词典很多,近十几年出版的就有几部收录条目较多的词典,它们是:《新华成语大词典》(赵克勤、楚元安、许振生主编,商务印书馆2013年1月出版)收录成语26000余条;《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林玉山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7月出版)收录成语39200条;《新编成语大词典》(陈璧耀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4月出版)收录成语约45000条;《汉语成语大全》(梅萌主编 ,商务国际有限公司2011年8月第2版)收录成语45000余条。这四部大型词典中,第二部收录近4万条,后面两部都收录45000条。第三部,收录的成语在结构形式上较为严格,只收四字格成语(包括少量八字格)。看来,汉语中的成语总数可能就是四五万条了。
汉语成语很多,但一般人常用的并不太多,有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流行了六十多年很受欢迎。它收录的成语只有4000条,基本上能满足我们日常使用了。
一般说来,成语的特点是形式简洁、意思精练、表达力强,因此人们对它喜闻乐见,并且在说话特别是写作中喜欢使用。
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曾为一部成语词典题词为“成语之妙,在于运用”(《中华成语大辞典》题词)。只要人们恰如其分地运用成语,就能显示出它们的精妙所在。成语类聚中语义相同、相近的很不少,它们在意义、用法上有同有异,只有了解、把握其相异之处特别是细微的差别,才能运用得当。
这部《成语辨析千组》正是一本对一些常用的同义近义成语的同异之处,特别是相异之处进行解析的词典。比如,同义近义成语有些使用对象或范围不同:鱼龙混杂/鱼目混珠,前者多用于形容人,后者多形容物,一般不适用于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前者多用于群体,后者可用于群体,也可用于个体;险象迭生/险象环生,前者重在强调时间上有先后,后者重在空间上。有些意义轻重不同:心服口服/心悦诚服,都指真心信服,但信服程度上后者要高于前者;白日做梦/痴心妄想/胡思乱想,都指荒谬的想法,不切实际的幻想,且都含贬义,但痴心妄想的语意重,白日做梦次之,胡思乱想又次之;冰天雪地/天寒地冻,都形容天气很冷,但前者程度上更重。 有些使用对象及语意轻重上都有不同: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前者语意重,适用面宽;后者语意轻,适用面窄。 有些褒贬色彩不同:昂首阔步/高视阔步,前者含褒义,后者含贬义。看风使舵/随机应变,前者多用于贬义,后者多用于褒义。有些语体色彩不同: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博闻强识/见多识广,前者多用于书面语,后者多用于口语。有些词性及表现方式不同: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前者是比喻性成语,后者是陈述性成语。鼎鼎大名/赫赫有名,前者为名词性成语,后者为形容词性成语;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前者形容对象较为具体,后者则较为抽象。
本书在同义近义成语进行辨析方面,举出相当多的典型用例加以说明,这些用例一般都是经典著作使用的,这对于读者在确切地掌握成语意义、用法方面很有帮助。语言学大师王力先生在给《中国成语大辞典》所写的《序言》中说:“一部成语词典,如能对读者学习和使用成语起到积极作用,就是一部好的辞书。”我以为,这部成语辨析词典,能够帮助读者学习和较为准确地使用成语,定是一部好词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