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同志以“求同存异”的战略思想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使中国同亚、非新独立国家的关系得到稳定发展。在他的正确指导下,中国政府按照互谅互让的精神先后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中缅、中尼、中巴等国边界问题,极大地改善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从1956年底到1964年初,他三度出访亚、非28国,坚决支持它们争取和维护政治、经济独立的斗争,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它们的友好合作关系,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声望。
1964年,在他的直接领导和推动下,中法实现建交,开始了西方大国与中国建交的进程。对美国政府,周恩来同志强调要反对它的侵略干涉政策,同时一再表示愿意与它坐下来谈判,以解决台湾地区紧张局势问题。中美大使级会谈开始后,周恩来同志一直是这场马拉松式斗争的直接指挥者,他为揭露美国奉行的侵略和干涉政策、同时又保持中美双方这种联系和对话的独特渠道付出了巨大的精力。
五十年代中苏友好时期,周恩来同志为巩固和发展双方的友好合作做出不懈努力。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起,中苏分歧逐渐扩大,他一面耐心维护中苏关系的大局,一面同苏联干涉和控制中国的图谋进行不妥协的斗争,显示了中国彻底的独立自主立场。
从1953年朝鲜停战到1965年,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中国外交工作得到全面发展,与中国建交的国家由建国初期的18个增加到49个,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为提高。新中国外交的伟大成果是同周恩来同志身体力行分不开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外交工作一度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周恩来同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对“四人帮”插手外事的倒行逆施进行坚决的抵制,并极力设法保护受到“四人帮”迫害的干部,维护了外交工作的运行。
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毛主席和周总理审时度势,及时接过了美国作出的和解姿态,作出了打开中美关系的决策,导致了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关系的解冻。中美关系的这一重大发展震动了世界,迎来了世界格局的大变化,世界上掀起了同中国建交的新高潮。到周恩来同志逝世前,与中国建交国家由49个增至107个,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也得到恢复。
周恩来同志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外交工作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外交思想,即周恩来的外交思想和他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与外交风格。深入研究和学习他的外交思想和外交风格,不但对我们全面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十分必要,而且对指导当前的外交斗争也具有重大意义。
周恩来同志的外交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简要说来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独立自主是决定我国外交政策、处理国际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一原则适用于我国同各种类型国家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的主要矛盾,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侵略和干涉,维护我国安全与世界和平是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建立新型的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普遍准则,不同制度的国家和制度相同的国家,都应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外交是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对象是各国政府及其当权者,各国人民在交往中有义务支持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但革命是各国人民自己的事,革命不能输出,要正确处理外交与革命两者的关系;
——大力开展民间外交,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官民并举;
——团结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和打击极少数反动势力,结成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
——实行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既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也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大小国家一律平等;
——自力更生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互通有无,学习一切国家的长处和优点;
——在国际关系中提倡“求同存异”,作为处理各种矛盾和分歧的指导思想,不强求一致或强加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