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红色博览>>《红色年华》(北京红色创意文化发展中心)>>正文
大寨·陈永贵——我的回忆与思考
2014-05-28 12:00:53
作者:张怀英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老少组”与“好汉组”

    1946年春,在共产党员、村政治主任贾进才的领导下,大寨村的第一个互助组就成立了,陈永贵第一个报名参加,成为骨干。当时加入这个互助组的有20多户人家,占了全村的四分之一。

    成立这个互助组时,在接纳什么人入组,不让什么人入组的问题上,陈永贵和不少人,特别是和一些劳力强、畜力多的富裕中农们发生了冲突。富裕中农们怕跟上劳力弱的老汉、娃娃们吃亏,不同意接纳这样的困难户入组。可是陈永贵认为老汉、娃娃们没有生产技术、不会经营、无力耕种,这是旧社会造成的,不能怪他们,搞互助不应该把他们排斥在外。

    大寨村解放时,全村84户人家,总共只有十多个好劳力。为什么会这样呢?说起来让人心酸。1942年日本人一次进村就抓走并杀害了40多个壮劳力,占到全村青壮男人的一多半。解放后,村里参军又走了20多个。这样一来,留在村里的青壮劳力就屈指可数了。

    当时村里有一户老贫农叫贾耕耘。他头发花白,胡子一大把,旧社会夺走了他的全部亲人,土改后他单门独户搞生产,再加上身体有病,生活相当困难。村里动员搞互助组的时候,虽然他很想参加,可是他也知道多数人不喜欢和他一起搞互助,就没有报名。村里还有些半大的娃娃,像梁便良,从小就死了母亲,跟着瞎眼的父亲过活。他12岁开始给地主放牛,说好只管饭,不挣工钱。解放后,他分到了房屋和土地,可是他个子很低,1946年时已经十六七岁了,可长得还像个娃娃,从来没有单独种过地,更谈不到有什么农业技术。村里组织互助组,他很想参加,但人们都说他窝囊,不愿和他一块儿互助。可是在陈永贵看来,这些人才是最需要互助的人。基于这种想法,陈永贵站出来说:“这些老汉、娃娃的苦是旧社会给他们带来的。他们虽说劳力弱,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只要有好人引领,照样能把活干好。”在陈永贵的坚持下,互助组接受了贾耕耘、梁便良等老汉、娃娃。

    可是,这个20多户的互助组热热闹闹地干了没几天,以贾志发为首的一些劳力强、牲畜多的富裕中农感到互助组成员劳力、牲畜、农资等悬殊太大,怕跟上吃亏,便退出了。他们说 :“搞互助就要兵对兵、将对将,门当户对,自愿互利。咱不能拿上等的劳力和农具给别人使唤,跟上他们受罪。”于是,这些劳力好、工具好、有骡马的人家碰在一起,另起炉灶,搞了一个人强马壮的互助组,后来被人称为“好汉组”。

    贾志发等人另起炉灶后,陈永贵想了很多很多。他看到留下来的十来户老的老、少的少,根本没有单独的生产能力,如果把这些人排斥在互助组以外,他们光靠土改分下的地产,过不了几年还得受穷。这样一来,土地改革不是等于白搞了吗?

    想到这里,陈永贵便横下一条心,对垂头丧气的老汉、娃娃们说 :“大家不要急,他们走他们的,我和你们一块儿干。”

    梁便良听了又惊又喜地说 :“金叔,你不怕我们拖累了你?”陈永贵小名叫金小,平时娃娃们都亲切地称他“金叔”。

    陈永贵听了哈哈一笑说:“拖累我?旧社会谁拖累我,还不是照样受穷?今天毛主席领导咱们分下了地,要是不互帮互助,这地能保得住吗?”

    于是,在“好汉组”成立不久,陈永贵和这些老汉、娃娃们也成立了一个互助组。村里人称他们是“娃娃组”、“懒散组”,后来总结经验时被称为“老少组”。

    “好汉组”成立以后,贾志发等人很想拉陈永贵这个庄稼把式入伙。在他们看来,陈永贵有才干,会经营,又是全村第一个好劳力,如果能把他拉过来,组里的生产一定发展快,个人致富的梦想就能早日实现。于是,贾志发等人多次劝陈永贵退出“老少组”,加入到他们的“好汉组”里来,并答应组长让陈永贵当。陈永贵根本不买这个账。他说 :“我不怕这些老汉、娃娃们拖累我,我跟他们在一块儿是干定了。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和他们在一块儿闹互助,不一定就搞不好。”

    陈永贵的这些话刺到了贾志发等人的痛处,他们便说起了风凉话 :“陈永贵那个组老的上不了马,少的拉不开弓,还想搞生产,我看是没门儿。”有些人则惋惜地说 :“拿上陈永贵一条好汉,跟上一伙老汉、娃娃受罪,真是傻瓜。”

    不久,陈永贵让梁便良当了副组长,这一下村里的议论更多了。有人说:“他还能当组长?人还没有工具高,让他当组长,我看准倒霉。”也有人说:“这个互助组不是搞生产,是搞凄惨。”

    梁便良听了这些话,气得直哭。陈永贵却并不生气,他对组员们说:“我们老的有经验,小的能长大。只要听党话,路子走不差。只要心齐,怕甚哩?”

    春耕开始后,区里号召开展生产竞赛,要村与村、组与组搞对手赛。贾志发为了看陈永贵的好看,主动提出要跟陈永贵的互助组竞赛。这一下可把陈永贵惹恼了。他想,在旧社会和地主斗我也没有输过胆,现在共产党号召组织起来搞生产,你贾志发却处处想踩我的脚后跟,我还能输给你?于是,陈永贵答应了贾志发的挑战。

    春耕播种前往地里送粪时,“好汉组”人强马壮,人担驴驮,不几天就送了一大半。陈永贵的“老少组”不用说是牲口,就连驴毛也没有一根,全靠人担,远远落在了“好汉组”后面。“好汉组”的人放风说:“人当牲口用,三天顶一工。要想夺丰收,还得借东风。”意思是说“老少组”要发展生产,就要借他们的牛马使用。

    陈永贵听了这些话,非常着急,便和大家商量怎么办。组里人七嘴八舌出主意,最后决定男人起早搭黑加班干,同时也发动妇女参加送粪,一人担不动,两人抬一筐。多少年来,女人是不下地干活的。常言道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养儿女,做衣衫,成天灶前灶后转。”可是经陈永贵一动员,女人们都很乐意,纷纷参加到了送粪的行列,就连十来岁的小姑娘也出来了。动员女人下了地,陈永贵又要求男人做饭干家务。他说 :“现在女人和男人一样下了地,男人回去凭啥要躺在炕上吃现成饭?”于是他自己带头做饭干家务,完全是个模范丈夫。他的这些办法还真灵,没几天组里的各项活计就赶了上来,和“好汉组”打了个平手。

    “好汉组”虽然劳力好、畜力强,可是因为谁都怕吃亏,在自家地里干活像打冲锋,给别人干活常打瞌睡。春天播种时一家一户有困难,还能将就在一起干,到了夏天便各奔前程,秋天收获季节来临时,则纯粹单干开了。这样的互助组有名无实,对发展生产根本没有多大促进作用。

    “老少组”则不然。组员们在陈永贵的带领下,总是根据轻重缓急统一安排农活,集中劳力打歼灭战。劳动中互相帮助、互相体贴,自打成立起来就没有散过伙。到了秋天,全组夺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达到150多斤,超过“好汉组”30多斤,超过单干户更多。在铁的事实面前,“好汉组”的人傻了眼,全村群众也受到很大震动。“老少组”的人经过这一年的斗争,增强了信心,增长了才干,对党号召“组织起来”的道路更加坚信不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第一年的成功事实,村里要求加入“老少组”的人日渐增多。随着陈永贵带领的“老少组”户数的增多和生产的发展,全村人从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组织起来才是一条由贫变富、共同富裕的金光大道。

    在“老少组”与“好汉组”两种经营方式较量的同时,大寨村有三件事大大教育了群众。

    一、赵庆生卖地

    就在“老少组”的生产一年一个新台阶地向前发展时,大寨村的老贫农赵庆生家却几乎被逼走上了卖地的绝路。

    赵庆生一家七口人,五个是孩子,最大的10岁,最小的只有3岁,负担本来就很重,三年前老婆又生了病,常年卧床不起,真是雪上加霜。三年来,赵庆生一个人担负着全家七口人的生产,还要给老婆看病抓药,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刚开始政府每年给他救济,“老少组”的人帮他种地,陈永贵和乡亲们又经常给他送吃送穿,生活还能凑合着过。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一场大雨,把赵庆生山坡地里的10 亩庄稼冲了个净光。人祸加上天灾,使他的处境更加艰难。陈永贵和乡亲们都替他着急,大寨却有一个人暗中高兴,这个人就是富裕中农贾志发。

    解放以来,贾志发天天打着发家致富的小算盘,一心想再买几亩地,雇上个长工,过几天解放前地主的生活。在全村的800亩土地中,最使他眼红的就是赵庆生家的5亩朝阳地,和他家是地连地、把连把。这5亩地人称“刮金板”,意思是说特别好,怎么种都有收成。这块地确实不错,土质松软、抗旱耐涝、通风透光,年景不好时也能打到八九十斤,是大寨村最好的一块地。解放前,这块地被地主贾用货占有,别的地块可以先种地后交租,这块地却要先交租后种地,而且租价要比别的地高出二三成。贾志发对这块地早就垂涎三尺,朝思暮想着要弄到手。赵庆生的老婆生病后,他认为机会到了,就经常背着人到赵庆生家送粮食,有时也送些钱。起先赵庆生不要,贾志发就说:“咱们兄弟好说话,你眼下有困难,只要把数字记在心上就行了。”赵庆生听贾志发说得很诚恳,就收下了。后来,为了给老婆治病,赵庆生又不断向贾志发借贷。三年下来,连本带利竟有40石粮食。贾志发这时想,每亩算上8石粮食,这40石粮食足够买这5亩朝阳地了。于是他就趁火打劫,催着赵庆生还债。赵庆生是全村有名的急性子,见贾志发不断上门讨债,就说:“我赵庆生再穷也欠不下你的债。没有钱我还有5亩朝阳地。”贾志发一听,正中下怀,就顺水推舟说 :“好好好,我这就寻人写契买地。”

    贾志发逼着赵庆生卖地的消息一下传遍了小小的大寨村,宋立英和梁便良听说后,非常着急。他们知道,赵庆生在旧社会一直给人家扛长工,现在卖了这5亩地,到头来还得给人家扛长工,这怎么行?于是他们就去找陈永贵想办法。陈永贵一听,很气愤地说 :“地不能卖!咱去找贾志发,问问他为啥要逼着赵庆生卖地。”贾志发看到陈永贵领着人来给赵庆生撑腰,就说:“欠债还钱这是理所当然,赵庆生是拿地来顶债,不是我逼他。只要他还了钱,我也不要地。”陈永贵说 :“债是一步一步欠下的,还得一年一年还,不能乘人之危,逼着卖地。现在是新社会,你不能学地主富农那一套!”陈永贵越说越气,贾志发看到众怒难犯,也就不敢再逼着赵庆生卖地还债了。

    在当时的农村中,类似赵庆生这种遭遇的不是一家两家。单干户们在发展生产中,由于在人口多少、劳力强弱、生产数据好坏和劳动技能高低等方面千差万别,贫富分化的现象再次出现。一些劳力和农资都很强的农户通过辛勤劳动富了起来,开始置地置房,雇人干活;另有一部分农户则日益贫困,再次沦落到了无衣无食、卖地卖房的困苦境地。

    赵庆生因天灾人祸借债卖地的事实,深深教育了大寨的广大群众。他们一致认识到,光靠土改分下二亩地还是拔不了穷根,只有走组织起来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毛主席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下一篇:“富田事变”的历史真相——兼与戴向青同志商榷
·谈毛泽东晚年读书生活
·毛泽东词《蝶恋花·向板仓》手稿揭秘
·我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点建议
·洪湖岸边红旗飘——叶昌保和他的“红色村庄”
·中国农业合作道路的曲折坎坷和坦途——在中国农业合作社首届(北京)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农村干部的一面旗帜——深切怀念史来贺同志
·尼联共(毛)的分裂、大选失利及未来政治走向
·乌克兰:抗议运动和法西斯
·赵树理和曲里村
·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将军胸怀 书写天下——鉴赏赵勇田珍藏的中国人
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耿仲琳: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十八大提出要重视“智库建设”
努力推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
红色文化与中国梦
黎荣华: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特稿: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黎荣华:永远的老兵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