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政治报告》最重要的修改主要在如下几处:一是关于党的中心任务。经毛泽东的认真推敲和斟酌后表述更为精确到位:“就是要依靠业已组织起来的勤劳勇敢的六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来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工作,以便迅速克服我国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状态,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富裕起来。”二是看了原文的某段话感到没点出问题的实质原因,便在一旁批注道:“要讲一讲理由:即为了不要个人突出。”本着这个精神,“党的领导”一节中加强了关于贯彻执行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扩大党内民主的论述,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把防止对于个人的神化作为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内容;三是在修改“国家的政治生活”一节时,加写了两段十分重要的话:“解放台湾的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如果不得已而使用武力,那是在和平谈判丧失了可能性,或者是在和平谈判失败以后。”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原则,昭示了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四是对“国际关系”一节反复作了修改。曾加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为了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支持反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我国政府和人民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今后还应当做更多的工作,争取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使它们更加发展,以有利于世界的持久和平,也就有利于我国的建设。为了和平和建设的利益,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我们相信,这一点,总有一天会要做到的。”这段重要思想,在修改定稿后的《政治报告》中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发挥。
与此同时,8月22日、9月8日和13日,毛泽东先后在中南海勤政殿、怀仁堂主持召开七届七中全会第一、二、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提交八大的重要文件,对大会的有关事项作出决定。在第三次会议上,毛泽东先讲了一下文件准备情况和中央委员、候补委员预选情况。会议对《政治报告》和其他几个文件进行讨论后,基本通过。在谈到八大文件的修改过程时,毛泽东说:“第一次推翻你的,第二次推翻他的,推翻过来,推翻过去,这也说明我们是有民主的。不管什么人写的文件,你的道理对就写你的,完全是讲道理的,不讲什么人,对事不对人。”八大预备会议也从8月30日至9月12日举行,毛泽东主持会议并讲话。在对会议议程作了说明后,就八大的目的和宗旨、继承党的传统、中央委员会的选举、经济建设等问题发表了意见。七届七中全会和八大预备会议,在团结、和谐、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先后结束,为9月15日至27日顺利召开八大作了各方面的准备。
重中之重的《政治报告》明确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1961年9月9日,为江青所摄照片题诗“无限风光在险峰”
1961年9月9日这天,毛泽东为江青拍摄的照片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李进,即江青1951年底去湖北武汉附近深入土改时用的化名。1959年和1961年中央在庐山召开了两次会议,江青都上了山,她十分喜欢庐山的自然景色,对拍摄风景照表现出极大兴趣。
毛泽东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将风云变幻的形势浓缩于此七绝中,从中可以领略到他积极主动迎接挑战的宏伟气魄和悠然自得的超凡风度。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处境。国际上,中苏两党分歧扩大,影响到两国关系,苏联单方面撤走全部专家,撕毁了几百个协议和合同,并挑起中苏边境纠纷。国内,经济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东南沿海一带面对着所谓“新月形包围圈”,西部、北部边境也存在安全威胁。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领导全国的毛泽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依然镇定自若、信心百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诗句,与其说毛泽东是触景生情,倒不如说他是借景抒情,把自己在特定历史年代的情怀寄寓在题照诗中。
1965年9月9日,曾使用一国两制模式来解决其问题的西藏自治区成立
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经过近10年的筹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国务院关于成立西藏自治区的议案获得批准。1965年9月1日至9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拉萨召开,大会选举阿沛•阿旺晋美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选举产生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至此,全国五个省级自治区全部成立,掀开西藏历史的新篇章。
毛泽东曾使用一国两制模式解决了中国对西藏统一的问题,曾为了建立团结、统一、稳定的西藏而呕心沥血。
1970年9月9日,九届二中全会后离开庐山
1970年9月9日这天,毛泽东在九届二中全会结束后离开庐山。下午两点半,毛泽东乘车来到牯岭饭店门前,下车后沿公路步行至隧道口。他满面笑容,频频向群众挥手示意,沿途接见庐山军民。
在这次会议上,林彪集团改变原定的议程,利用“天才论”和设国家主席两个问题挑起事端,制造混乱。毛泽东随即挫败了林彪的阴谋活动。
毛泽东离开庐山后,显然开始与林彪分道扬镳,随后开展了“批陈整风”运动,又对林彪集团采取“搬石头,掺沙子,挖墙脚”的办法,瓦解了林彪控制的军事力量。
1971年9月9日,果断令专列离开杭州,粉碎了林彪集团布下的死劫
1971年9月9日,对毛泽东来说,应该是惊心动魄的一天。
一路南下巡察的他于9月3日到达被他称为“第二故乡”的杭州。但是在9月8日晚上,他却得到消息说,有人提出专列停在杭州笕桥机场的运营线上“影响飞机起降”,使直觉敏锐的他意识到处境严峻。9月9日这天,毛泽东当机立断,把自己的专列立即转移到绍兴附近,大部分的工作人员大张旗鼓地向杭州西部进发,将行李与书籍向另一方向运输,自己却秘密地留在杭州不动。10日早晨6点,他突然调回专列离开杭州直赴北京。
事后得知,正是在9月8日,林彪下达了“盼照立果、宇驰同志传达的命令办”的手令。林立果等人决定马上启动蓄谋已久的“五七一工程”(即“武装起义”谐音的代号工程),欲以空中炸弹、地面火力突击加害毛泽东,立即把谋害毛泽东的地点选在杭州—南京之间,并派于新野当晚赶到杭州,向直接负责毛泽东在杭州期间警卫工作的陈励耘布置任务,希望在9月9日那天将毛泽东驱离杭州前往上海,以便行动。
正是毛泽东9月9日的决策,使林彪集团的谋害方案没有得逞,从而避免了极为可怕、极具灾难性、不堪设想的后果,迫使野心勃勃而恼羞成怒的林彪于9月13日选择了叛逃出国,赤裸裸地将其篡党夺权的本质暴露无遗。
转年的1972年初,毛泽东病倒了。这是其晚年仅有的两次病危之一,另一次为逝世前。
1976年9月9日凌晨,毛泽东逝世,举国哀悼,联合国会上140多个国家的代表肃立默哀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带着乡愁情思逝世,享年83岁。当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出《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通告了这一噩耗,并高度评价毛泽东是“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敬爱的伟大领袖,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伟大导师”,“中国人民的一切胜利,都是毛主席领导下取得的,都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
9月11日至17日,吊唁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各机关、部队、厂矿、企业、商店、农村、学校、街道等基层单位也都举行了吊唁活动。9月18日,首都工农兵各界群众参加的百万人追悼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华国锋致悼词,缅怀和颂扬毛泽东在半个多世纪革命生涯中建立的丰功伟绩。200多个国家、政党和组织及其领导人发来唁电、唁函,向中国党和政府表示深切哀悼。9月21日,联合国第31届大会开幕式上,与会140多个国家的代表为悼念毛泽东肃立默哀。
叶落归根。原本,依照毛泽东8月提出的要乘专机回湖南韶山滴水洞休养的要求,并经政治局同意,为保安全,该专机在航线上已多次试飞,并把动身日期定为9月15日。就在9月8日中秋节那天,湖南省领导张平化将任务通知了滴水洞管理员,并说晚上要亲自来检查准备工作的情况。但在北京,这一天零时起,毛泽东身体状况开始恶化,血压高压180、低压80。11点左右,心律失常。下午4点,插上鼻咽管。晚上8点半,神志模糊。就是在上下肢插着输液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插着鼻咽管的情况下,毛泽东看文件、看书11次,加起来有近3个钟头。由于手上插着输液管,文件和书得由别人用手托着才能阅读。同书和文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毛泽东,最后一次阅读是9月8日下午的4点37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