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老住了,虽然没跟房东在一起住过,不像与青海家那么关系深厚,却有一种感激之情,不能不看的。
另外,他还看望房东的邻居,邻居的邻居。他对他们说,“咱们住在一个村里,都是街坊邻居”。当然,也不限这一个村,有时他到附近的村子去工作,也抽空去“串门儿”,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疾苦。因此他交了不少的农民朋友。
有一次,他到一位农民朋友家里,发现这一家养了不少花卉。他家的院落很大,北房有个前檐台,檐台正前是石条叠砌的台阶,台阶两侧的台上,有两盆盆栽的古柏,柏树的根扎在一块很大的上水石上,不亚于毛泽东房后柏树坡上那些古柏的古老和美观,只是树杆和树枝小了许多。
这两盆古柏一下把董老吸引住了。他冲房东说:“你们这儿的柏树真多,房后满山坡,家里也长着。千年松万年柏,你们这儿是万古常青!”
房东老头一听便知,董老一定爱花,便陪他一起观赏和研究。
当院的花池里种了些草花,有平顶珠、海南花、串红什么的,这都不上讲究,倒是东西厢房的墙根,各用青砖垒起一堵花墙,上面又有山影、梅花等,大都长得很好,唯独有盆枸橼半死不活的,那厚厚的叶子焉聋聋的,还有的已经干了。
“可惜!可惜”董老显出十分惋惜的样子。
“这盆花我一直养不好,想把它扔掉算啦。放在这里也不好看。”房东说。
“可不要扔。这样吧:你把这盆花交给我,我替你养几天,养好了再给你送过来。不知你愿不愿意?”
“我正没法处置哩,扔掉有点可惜,不扔又看着腻烦,正好,你搬走吧,送给你了!”
“你要送我,我便不能搬了。我是真想帮你养好,并不想自己要引养。”
“我要扔掉的东西,还能送个人情,够满意的了。还不定能养活养不活呢,你先去养着吧。”房东要叫孩子们给董老送过去,并说要多送过几盆让董老替咱养着。董老不让,正好有警卫员来找他,说朱总找他有事,他让警卫员搬着这盆枸橼,一起走了。
后来,在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的时候,事先便打整好了行李。那几天董老正好在华北政府那儿,家里人与留家里(西怕坡)的工作人员,把所有东西都打卷、装箱整理得停停当当。当然,那棵枸橼也同时装进木箱了。又跟其它行李一起运往北平了。
在搬家前后二董老的工作更忙,大事还忙不过来,那棵枸橼的事早忘得一干二净了。
到了北平以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把木箱打开,一盆生长苗壮的枸橼,摆在了董老的住处。那一片片卵圆形的绿叶,衬托着黄色的圆圆的果实,十分喜人,谁见了谁说好。“董老养的花真好!”
董老却没说好。他外出开会回来,首先看到的便是这盆枸橼,因为它特别引人注目。就像那次他到那位农民朋友家里,见到那两操盆栽古柏一样,引起他的注意。那一次他欣赏着古柏与其它盆花,心情分外愉快,今天,他看了这盆很有欣赏价值的枸橼,心里却恃别不高兴!
他还没有对别人说话,先指责自己:不该迟迟没有还给老乡。那时,他把这棵半死的枸橼搬到住处以后,精心培育,渐渐活过来,又长出新的枝叶。本想要送还了,却发现长出了花蕾,不久叉开了白色带淡紫色的花朵。心思,等结上果实再送吧。果实有了,又想长大些了。工作一忙,一拖,便拖到北平来了!
他不想指责别人,可又禁不住说了这么几句:
“这棵枸橼我是替老乡养的,我跟人家说得清楚,养好了就送还的。如今不仅没送还,还带到北平来了。你们叫我如何向西柏坡的乡亲交待!”
一位年龄较大的警卫员,见董老真的有些着急生气了,就忙解释:
“这是我的错。那时我从老乡家帮着搬这棵花的时候,听见说是帮老乡养的。装箱的时候,本该向首长请示的,正好你不在,我又想起老乡说的话‘搬走吧,送给你了’。又见你很喜爱这盆花,所以就装箱带来了。”
“不是自己的东西,再好,再喜爱,也是不能要的。我们有纪律,一针一线都不可以随便拿,我怎么可以拿
|
|
|